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紫砂陶的造型艺术沿袭及创新论文

紫砂陶的造型艺术沿袭及创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8-21

紫砂陶的造型艺术沿袭及创新

  宜兴紫砂陶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良渚文化的烙印,蕴涵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字符,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陶器不多,像紫砂器皿还承载个人审美和艺术特性的陶器就更少了,所以研究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继承发扬紫砂壶艺和紫砂文化至关重要。

  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博大精深,蕴涵了人文、哲学、宗教、史学、文学、书画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形成了江南陶都特色的紫砂文化精神,形成了注重整体、体现个性、推崇和谐、修身养性的从艺道德和艺术风格,丰富和完善了紫砂艺术和紫砂文化的深邃内涵,为紫砂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奠定了基础。其发展、完善与日趋完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紫砂陶造型的艺术起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宜兴的制陶史,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古窑遗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七十年代考古就发现共发现了十六处古代文化遗址,一百四十多处古代窑址。其中,秦汉窑址十六处,六朝青瓷窑址五处,唐五代青瓷窑群和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三十余处,明清窑址七十余处。理清了宜兴陶瓷的起源及演变的历史,并为研究宜兴地区的古代窑炉史,中外闻名的紫砂史,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科学资料。

  人们从挖掘的碎片中,也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对美的追求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对陶器从日用器到兼具艺术特质器皿的影响;发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紫砂陶造型潜移默化的塑造,茶文化的产生对紫砂陶决定性的作用,以紫砂陶基本造型的固定及其中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影相随的关系。

  这其中,紫砂壶艺的定型虽然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但造型无不出于几何形、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造型均以几何形的线条来装饰壶体,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圆器主要有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柔中寓刚,厚而不重,稳而不拙,亭匀有姿”。方器主要由长短不一的直线组成,“方中寓圆,刚柔并济”。自然形体是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这与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不无关系。筋纹形体则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据考证可能与外族文化的融合有一定关联。

  到了现代随着文化的融合,各种现代艺术元素的加入,一些现代主义的作品不断出现,紫砂陶的艺术造型更具丰满。甚至一些印象派的作品,流传于世,丰富了紫砂陶艺形式,对紫砂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喜事,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这是改革开放多年以后,我国艺术多元化的必然产物,从另一个层面彰显着紫砂陶的发展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二、紫砂陶造型艺术与美术史一脉相承,体现人类对审美的追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论语》记载孔子 “绘事后素”,《庄子》有“解衣般礴”的故事,《考土记》已有对绘画与色彩的记载,汉魏六朝书法和绘画艺术充分发展,西汉秉承秦朝,通行小篆,隶书在东汉已高度完善,并出现草书,到两晋书法家林立。对文字、书法发展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成为需要,书法品评及书法史得以产生,如许慎《说文解字序(叙)》,蔡岂的《笔论》和钟蒜《用笔法》、庆 肩吾的《书品》等。中国美术史学在汉魏六朝已经萌芽和产生。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劳动人民将在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真”、“善”、“美”的追求与情志,以文字和绘画的方式记载下来的同时,也与自己的日用器相融合。在目前我国现有的考古中,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碎片上就有明显的文字和绘画,在不同的年代都有很生动的演绎,这既记录了历史又留存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客观地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这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鲜有类比。文化的发展推动制陶业的发展,制陶业的发展又推动文明的进步,这一现象在紫砂陶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明显。

  宜兴紫砂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人士大夫结缘,这也成就了紫砂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完善和拓展了日用陶的功能,成为可以突破社会阶层的日用品和艺术赏鉴品。大批的文人墨客社??名流的参与,对紫砂艺术短时期内繁荣,艺术的精湛推波助澜,让其在中华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璀璨的明珠。这其中最得益的是紫砂的造型被社会接纳的程度。

  紫砂壶的造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儒、道、佛融为一起,以方圆为基点,变化与无穷,运作与万端,通过线条的运用,粗细结合,明暗相让,呈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同时紫砂器具又是唯一的一个陶艺家就能完成全部过程的作品,所以它又是具有灵魂和个人特质的作品,产生了“壶以人贵,字随壶传”的艺术呈现。这又激发了历代名家对紫砂的投入与创新,历史上“蔓生十八式”、“七十三壶图”的流传,都是社会名士留下的不可多得的造型艺术精品,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这与中国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

  三、紫砂陶造型艺术的变迁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特性和沿袭

  在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中,紫砂文化始终沿袭着良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特性,始终未能突破地域的局限,这与良渚文化的地貌特征有着深厚的关系。因为紫砂陶所需要的原材料,来自于沿太湖地壳下沉,在宜兴古阳羡称五色土,加速宜兴盛产茶叶,于是这种因茶而生的器皿就成为人们的手中之物,加上宋代的士大夫文化,明清的政治气氛,大量的文人墨客无法抒怀,既而寄情山水,痴迷水墨,以文会友,以茶待客,从而造就紫砂艺术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天独厚的环境。   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性,决定了紫砂陶的造型艺术非圆即方的气韵,因为我国文化自古追求方圆一起,在方圆中表达为人的品质与高洁的追求,在方圆中阐述治国的政治抱负,所以紫砂壶自然作为紫砂陶器的代表,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被追捧,这也推动了紫砂陶艺的发展与繁荣。吴越文化因为经济富饶,文化发达,教育成风,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所以其地域性得以保存,这在另一个层面上又限制了紫砂的发展,紫砂造型艺术的创新一直是人们探索和追求的方向。但因为当时社会交通的限制,与文化的相对封闭性,紫砂的造型艺术更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与良渚文化之间徘徊,不能越

  其左右。

  ??然,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继承和创新,在世界文化多元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今天,紫砂文化也需要在保留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吸收和接纳人类文化的精髓,造型是紫砂陶的灵魂,更体现紫砂陶的气韵,造型艺术的创新和与紫砂特质的结合,以及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紫砂陶走向世界的必然性,也是紫砂陶应该承载的使命。紫砂陶造型的创新要体现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要兼具文化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要有个性和灵魂,兼具陶艺家对世界文化的认知和审美。

  创新是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工艺品艺术价值和生命的体现。与国画、书法、舞蹈、篆刻等艺术形式一样,紫砂陶的造型工艺离不开创新。历代的陶艺家创作了“如意壶” “提梁壶”、“思亭壶”、“半月壶”等款式,把传统艺术形式嫁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丰富了紫砂壶创作艺术手法和艺术表现力。笔者在进行粗颗粒制壶造型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将壶艺的“精”、“气”、“神”,通过最简单的线条去地表现,并不断吸收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将时代文化的主旋律、社会进步延伸的新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与传统的吴越文化、良渚文化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构想相呼应,设计出“太湖石”系列作品,以“生命之源”为主题,在粗颗粒中挖掘生态之美,在造型中塑造长三角文化特征,在构图中沉淀民族特色,在线条中体现开放之态。在陶艺界获得大家的认可和业内高度好评,被视为近年来紫砂业界难有的佳品。

  当然,任何艺术的创新都需要我们有认真的思考,需要我们对文化有高度的包容性和鉴赏性,需要我们站在民族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负责的高度,去发展和完善传统文化,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用审视的眼光吸收新文化,让作品记录时代的声音。同时每一个陶艺家都要有艺术的个性,将自己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美的理解,设计到作品中,不拘泥与传统造型,大胆尝试和创新,勇于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融合各种艺术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的全新造型艺术,让紫砂艺术能走出去,能成为世界文化最优秀的一支,这样我们才会留下旷世的作品,留下有生命力的作品。

  在造型艺术的创新方面,我们可喜地看到当代艺术家已经做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积极借鉴西方美术及雕塑艺术,充分运用现代艺术,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表现派艺术: Neue Künstlervereinigung München,蓝骑士(Der Blaue Reiter),Die Brücke?达达主义;以及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普普艺术,未来主义,至上主义,超现实主义,色面派(Color Field),极简主义,装置艺术?Lyrical Abstraction,后现代主义?概念艺术;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反概念主义等多元的艺术概念,在紫砂陶艺的造型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让我们在作品中品鉴到现代西方艺术的气质,打破了非圆即方的传统造型思想的禁锢,让紫砂造型艺术有了一次新的突破,这无疑是紫砂艺术史上的一次飞跃。虽然其远景有待观察,但创新是艺术生命的源泉,我们还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新思想的撞击上,审慎思考,形成既具民族特色又有开放意识的作品上多下功夫,让紫砂造型艺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传递民族的“正能量”,成为最具时代声音的艺术,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

紫砂陶的造型艺术沿袭及创新

论文搜索
关键字:紫砂陶 造型艺术 紫砂 造型 艺术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