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从北欧新闻实践看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从北欧新闻实践看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8-22

从北欧新闻实践看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96 ― 04

  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成为“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的起源。随着提出设想到逐步形成工作机制,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也逐渐增多,传播效果与决策过程呈现同向、互动的基本格局。与此同时,关于媒体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所发挥的作用时常被讨论。如新疆电视台的张华迁(现名张晋迁)认为,中国媒体是“一带一路”的宣传者、阐释者,也是政策的建言者和实践者。〔1〕

  北欧地区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反应相对冷淡,主要原因是语言有隔阂、受众贴近度低、本土媒体受西方主流媒体影响大,等等。作为新华社驻芬兰赫尔辛基的记者,笔者在芬兰工作4年多,在芬兰及周边地区目睹和亲历了大量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媒体活动、商业活动,获得不少反馈。对这些观察及新闻实践的效果和反馈加以梳理和分析,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提供启示与帮助。

  一、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日趋频密

  自2013年末开始,国内外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逐步增多,活跃程度不断上升。从中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新闻报道量大

  每逢“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性事件,都会出现新闻热潮。主流媒体刊发大量稿件,报道事件,解读政策,分析问题,预测形势。在新华社数据库中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搜索,可以看到新华社中文发稿量与重大节点事件的关系。在该数据库的中央报刊子库中以同样的方法检索,可以看到新华社中文稿与中央报刊稿量的关系。

  在发稿总量保持稳定的同时,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以新华社中文报道为例,2013年比例约等于零,2014年为0.12%,2015年1.62%,2016年1.55%,2017年1-5月达到3.59%。

  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与政策出台过程是正相关的。“一带一路”框架逐步清晰,工作规划逐步成型,新闻报道力度也随之加大,稿件数目增加,话题范围延伸。新华社围绕“一带一路”议题整合资源,除受权发布、政策解读之外,还自主策划了大量配合报道,形成强大的国内舆论场。

  (二)融合创新加强

  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积极创新,推出了大量不同于以往的新闻作品和传媒产品。比如,央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都编写了歌曲,并配以动画短片,引发网友热评。〔2〕

  外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力度不如国内媒体,但关注度也在逐步升高。检索新华社对外英文稿与外通社英文稿,可见二者之间的关系。北欧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量不大。笔者通过搜索引擎和一些报刊的付费客户端进行搜索,只找到了28条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文章。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芬兰主流媒体开始报道“一带一路”,到2016年已有20多家芬兰媒体刊登过相关文章,2017年5月又出现一次报道高峰。不难发现,芬兰媒体的步调与中国媒体和西方通讯社基本一致。

  从外媒报道内容来看,多数国际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给予积极评价〔3〕,但以少数美国报社为首的一些西方媒体站在美国视角上,对我充满良好意愿的国策进行歪曲报道。北欧地区媒体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报道口径向英美媒体看齐。比如,芬兰报纸《赫尔辛基新闻》2017年5月20日刊文说:“中国的‘新丝绸之路’给邻国带来数百亿投资,同时也引起了对中国经济政治力量的担忧。”〔12〕其用词是“新丝绸之路”而非“一带一路”,在承认中国投入很大资金用于邻国建设的同时,把表达重点放在了对中国国力强盛的担忧上。其实,“一带一路”对于芬兰这个经济外向型的国家来说无疑利大于弊,但作为芬兰最大的报纸,《赫尔辛基新闻》还是故作清高地妄议评说,口气与对中国崛起忧心忡忡的美国媒体如出一辙。

  二、媒体发挥多重作用

  (一)信息传递

  中国主流媒体坚持将党和政府的初衷、专家学者的观点、“一带一路”沿线民众心声传递给海内外读者。这里的信息传递包括中国媒体直接对外报道,也包括外媒的二次传播,同时还包括中国媒体对国内外读者的误读进行澄清、释疑,及对某些外媒的歪曲报道的反驳和再发声。信息?鞯葜饕?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1.大众传播。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以芬兰为例,媒体报道使芬兰政府、机构、智库、行会、乃至普通受众对“一带一路”的概念渐渐熟悉并产生兴趣。芬兰经济部下属的技术创新局2016年1月发布关于“一带一路”的报告,提到“一带一路”的目标是“五通”,其所使用的英文表达方法与中国媒体对外播发的英文稿件完全相同。报告还猜测,中国政府另外也有“巩固能源安全、扩大出口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再平衡亚洲力量、延长战略纵深”等目标。〔13〕这些提法,在中国媒体早期对内报道和一些西方媒体文章中都能找到出处。由此可见,尽管个别西方媒体曲解“一带一路”,芬兰媒体采取跟随论调,但芬兰政府机构能够对信息进行甄别,使有效信息得以成功传达。

  2.人际传播。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谢戎彬提到,某位中亚国家官员在一次研讨会上称“一带一路”是“在中国领导下”推行的,中方代表及时澄清误解,纠正说应该是“在上合组织领导下”。〔4〕笔者在芬兰和邻国爱沙尼亚也参加过类似的交流活动,曾身体力行在论坛上提出关于“一带一路”的话题,对有关概念进行解释,促使相关人士引起重视。   新闻采访本身也是一种传播活动。2015年春节,笔者参加了四家中国主流媒体对芬兰总统尼尼斯托的联合采访。在事先递交的采访提纲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请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评价。受访时,尼尼斯托只回答了一句话:“物流很重要,‘一带一路’跨越半个地球,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5〕2017年笔者再次专访总统,这一次他发表了不少独到见解,比如“‘一带一路’将带动欧盟经贸和投资增长”等。〔6〕尼尼斯托总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考逐渐深入,与记者不止一次提问促使其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发表观点不无关系。

  (二)调查研判

  《第一财经》有一篇文章说,自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以后,有关“一带一路”规划的解读和猜想就从未停止。〔7〕应该说,媒体对“一带一路”内涵、意义、影响的思考也从未停止过。在颁布具体规划之前,媒体必须不停地学习、调研、反思、纠误。比如,人民网2015年发文说,“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要避免十个误区〔8〕,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2017年也指出“一带一路”报道中的八个“雷区”。这些都是媒体加强学习调研、自我提升认识的表现。

  笔者曾在新华社欧洲总分社指导下,认真学习“一带一路”规划,领会精神,纠正了“北欧与‘一带一路’不相关”的错误认识,并在深入调研后写成《北欧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立体交通格局初现》一稿。当地一些读者看后表示,原来“一带一路”离自己这么近。可见,经过深入调研采写而成的新闻稿,往往对报道内容会产生评价、判断、甚至定性作用。

  (三)反馈建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由于没有及时跟进清晰的规划,给外媒留下猜测空间。一些政府机构、智库、行业协会,也会从自身角度提出一些疑问。芬兰技术创新局的报告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把“一带一路”重点放在中亚、南亚、非洲、中东欧,那么芬兰的位置在哪里;中国仅凭一国资金难以支撑庞大的规划,巨大资金缺口如何解决;“一带一路”主要覆盖发展中地区,北欧发达国家如何参与,是否能够得到公平对待;等等。

  不?是尖刻的评论,还是务实的报告,都为“一带一路”的设计蓝图提供了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和方向。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中国公布了更具体的方案,回应了国外疑虑:针对“一带一路”仅限于亚洲和非洲的疑问,习近平指出,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9〕;针对资金缺口的疑问,亚投行2017年再度扩员,成员总数达到77个,同时中国许诺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针对发达国家难以参与的顾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说,中国愿意与有关发达国家一道,发挥技术、资金、产能、市场等互补优势,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第三方合作,促进互利共赢。〔10〕

  (四)参与实施

  民心相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一项主要任务。中国主流媒体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组建媒体联盟,发起媒体论坛,推出多种“一带一路”相关产品。比如,新华社主办的“新华丝路”系列信息产品2015年正式上线,通过中英文数据库、征信、咨询与智库、交易撮合四大产品服务体系,为参与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人民日报社从2015年开始举行“一带一路”媒体论坛,旨在发挥媒体的窗口、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理解信任。2016年的论坛吸引了100多个国家200多家主流媒体到场。参加者不仅有媒体人,还有重量级的商界领袖、专家学者,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呼吁媒体要当好“市场融通粘合剂”。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希望各国媒体用好这个论坛,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11〕

  三、从北欧地区的观察和实践得到启示

  (一)新闻从业者对决策精神的领会须进一步加强

  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形成了良好舆论氛围,但在视角和口径上有时仍出现偏颇。资深媒体人对于报道误区、传播禁忌的讨论没有间断过。比如,“一带一路”覆盖哪些地区,有哪些重要节点城市,是否存在严格的路线图等等,很多概念至今仍未彻底厘清。从笔者的新闻实践来看,北欧是否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处于沿线还是支线抑或延长线,正常的商业合作怎样才算纳入“一带一路”框架,这些问题从“一带一路”规划中尚难以找到确切答案。媒体从业者对政策理解的局限性,给报道工作带来困扰。加上一些外国媒体的猜测、歪曲,以及新媒体平台上不负责任的转载、评论,对总体传播效果形成干扰。

  国内主流媒体由党组织管理和指导,对决策了解程度要高于非主流媒体和外国媒体。但目前主流媒体更多是处于执行层面,较少参与高层决策和顶层设计。比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中,缺少分管宣传的领导干部。

  随着传播在当今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体理应介入重大政策出台过程。在外交大局中,媒体外交被视为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14〕对扩大政策外宣效应、阻挠不良信息扩散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开展重大外交活动时宜借鉴企业“整体营销”概念,将包括媒体在内的重要执行者都纳入决策圈,真正做到外交一盘棋。

  (二)有必要对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外宣

  与中文媒体铺天盖地讲“一带一路”故事相比,北欧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不多,呈现积极论调的正面报道更少。其一是因为,早期的“一带一路”新闻集中在中亚和东南亚,与北欧地区读者相关性较弱;其二,北欧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多受英美媒体影响,积极评价不多;其三,北欧各国媒体以本民族语言为主,且读者对本国媒体的粘合度高,如芬兰《赫尔辛基新闻》发行量36万,占本国人口的6.5%,瑞典《快报》读者27万,占本国人口的2.7%,我国外宣内容很难直接抵达北欧受众。   “一带一路”地区民族、语言、发展阶段、教育水平各不相同,刘永钢认为,需要采取全面的、精细化的,同时充分体现差异化和包容性的国家传播战略。〔15〕随着“一带一路”架构逐渐明晰,世界各国都可参与共建,北欧也成为传播目?恕D壳埃?我们建立跨境媒体联盟,在部分国家尝试用当地语言播出“一带一路”电视节目,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北欧。结合北欧人关注的“空中丝路”“数字丝路”“北极航运”等话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体合作、制作新闻产品、组织研讨活动,有望收获可观的传播效果。

  四、结论

  在“一带一路”工作机制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中央新闻单位发挥了宣传主力军作用,凭借对决策精神的深刻理解,整合业务、渠道、技术资源,通过媒体融合手段,产生巨大的海内外传播效应。中国媒体践行“一带一路”规划,促进各国民心相通,搭建跨境媒体合作平台,探索精细化外宣新路径。决策者冷静面对境外媒体杂音,有甄别地听取意见,吸取建言,进一步完善工作规划,有效回应了外界质疑。未来,宜将主流媒体纳入决策层,更加重视世界传媒规律,提早预判传播效果,扭转“以我为主”心态,走出“内容一刀切”误区,有差别地开展精细外宣,更好地服务外交大局。

从北欧新闻实践看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论文搜索
关键字:北欧 一带 一路 实践 作用 媒体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