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大众对艺术展览认知现状及对策论文

大众对艺术展览认知现状及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8-24

大众对艺术展览认知现状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艺术展览活动在近些年日益繁荣起来。新兴艺术区、展览馆不断涌现,艺术展览开设日益频繁,形式、内容日益丰富,而大众对艺术展览认知的提升与艺术展览的蓬勃发展并非协调一致,从对北京市大众的调查来看,从未走进艺术展览的人依然不占少数。艺术展览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具有公众性。因而艺术展览并非只与少数人有关,应为大众所享,艺术展览走向大众也是艺术大众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不同地区艺术展览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而这也与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展览资源相对丰富且发展迅速,而在其他城市,展览资源则较之较少。根据北京市大众对艺术展览认知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为其他城市拉进艺术展览与大众生活的关系提供参考。

  一、艺术展览与大众生活的距离

  艺术展览作为视觉艺术交流传播的媒介,是视觉艺术与群众生活近距离接触的一个平台。然而据对北京市大众的调查显示,约占61%的人从未看过艺术展览,而其中约占63%的人对不知道任何一个艺术展览,约占54%的人对展览馆和艺术区没有了解。而在艺术展览资源丰富的北京,几乎每天都有50-60个展览可供参观。美术馆,展览中心和艺术区,例如中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油画院,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等,每年都会举办数百个规模不等的展览。对比而言,在这样的环境中,北京市大众对艺术展览了解不足,观展经验更是贫乏。而对于国内其他城市而言,大众对艺术展览的认知想必也并不理想。艺术展览作为视觉艺术与群众近距离接触的平台,实则却是远离多数人的生活的。

  艺术展览与大众生活的关系本应更为密切。艺术展览离不开广大群众,因为其实质在于艺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具有公众性。艺术往往需要面向观众的展示与交流,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当代艺术中观念意义被强化,往往需要营造开放式的艺术结构,让公众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为作品赋予意义。另外,不少当代艺术作品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以引发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变革。因而对于当代艺术而言,公众的理解与关注更为重要。这在当代艺术展览中也是如此。艺术展览,尤其是当代艺术展览的发展,是需要广大群众的关注的。 因此,“无论是作为代表社会主流文化的博物馆或美术馆,还是作为社会文化个体的展览策划人,其所策划或举办的展览基本的出发点都应该面向最广大的市民?^众。”[1] 而艺术展览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也有其意义。艺术展览对于大众而言,最直观、最重要的意义便是提升大众审美,让人们在展览中对艺术的发展及现状有所了解,日积月累以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及审美水平,增加大众生活的文化内涵,丰富其精神世界。古莱特指出,更好的生活,或者说更人道更发达的社会,不是人们“更多拥有”(have more)的社会,而是人们能够“更多实现自我”(be more)的社会。[2]而艺术无论是对于艺术家或是观赏者而言,都是无疑是一种实现自我或者说发现自我的方式。艺术创作者通过创作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艺术观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共鸣,发现自我,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好的艺术就像一面镜子,你看见的不是那件作品,而是你自己。充当艺术与群众近距离接触平台的艺术展览,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说,也应是观众获得灵感和感悟,发现自我,及更好地实现自我的渠道之一。

  展览馆策划举办艺术展览以供大众观看,群众进入展览馆观看艺术展览。双方各取所需,本应联系密切,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而导致艺术展览与大众生活相距较远,大众对艺术展览认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展览传播的问题,二则在于大众审美及艺术理解力的不足。

  二、艺术展览的推广

  艺术展览应该如何走向公众成为了目前情况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约91%的人从来没有关注过提供展览信息的平台,而“在没看过展”的人群中有28%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展览讯息”。因此,我们将从传者如何进行适当的传播的角度来探讨艺术展览如何走向公众。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艺术展览必然需要与移动互联网合作,努力适应媒介形态急剧变化的局面。办展方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当时进行传播。

  (一)线上传播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平台,以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同时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增加用户的黏性,树立品牌。

  1.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作为社交平台,已经深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在用户群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信息,可以将信息发布给各个年龄阶段与阶层的用户。

  同时,微信公众号可以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点对点的信息直接传递过程。除了定期发布展览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对展览作品的不同解读以推动大众审美的提高,同馆时实现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目前中国美术馆等等都纷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并且定期发布展览信息,但是仍然缺少同受众之间的互动,同时传者尚未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存在用词过于正式等问题。

  2.开设官方微博账号。微信具有相对封闭的传播环境,受众要接受相关信息必须首先关注微信账号,更多地以兴趣为导向。而微博则是相对开放的传播环境,并且微信用户群体更为年轻化,发展潜力巨大;微博对于每日发布信息次数并没有限制,利于及时更新信息;微博账号通过紧追热点,与粉丝展开积极的互动就能够获得较好的传播力。

  目前,中国美术馆等没有开通,而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为首的展览馆虽然有微博账号,但是转发及评论较少,传播效果不如预期。   3.相关APP的研发。在时间碎片化、智能手机价格亲民的今天,手机移动端因为具有便于携带、方便等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人们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以及信息爆炸使得筛选信息成为关键,提供专业的服务成为了众多APP冲出重围的突破口。

  因此如果各展览馆愿意与第三方合作定期发布各自展览的信息、相关讲座以及书籍售卖,那么也有助于受众迅速了解信息。现在的vart以及imuseum都在做这样的尝试,vart比imuseum做得较好的地方在于它将社交的功能引入进来,开放平台让用户分享自己的看展体验并且可以互相关注,这样可以发挥人际关系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信息可信度进一步提高。

  4.通过广播节目等的推广,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发现,很多受众使用媒介并不是一直都全神贯注,而是间歇性注意,把媒介如电视、广播等当成背景。而如果展览主办方能利用广播宣传自己的展览,很多人在收听广播的时候都可能接触到相关信息。

  (二)线下传播

  由于互联网时代上往往都以兴趣为导向,注重用户的个性化,所有的线上信息到达受众的前提都是用户通过各种契机专门了解和关注,对于受众的主动性要求较高。而很多时候受众恰恰缺乏这样的契机,因此线下传播则可以增加受众接触相关信息的可能性。

  1.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等宣传品。通过在这些地段投放宣传品可以直接向受众传递,但不足就在于宣传品可以投放的信息较少,不能很好地展现展览信息,需要受众自己进一步了解。

  2.在地铁、车站等场所进行广告的投放,这些场所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不知道放在哪里,而地铁电视作为一种环境媒介可以强制受众了解相关信息。这一点,国家大剧院做得比较好,他们会在途径的地铁线上播放展讯的广告,让人们能够直观、直接地了解信息。

  3.展览馆季度展览册的制作及发放。虽然如今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但依然有部分群众更倾向于从报纸、杂志等纸媒获取信息。这种展览册的制作有利于人们更为清晰的了解展览的内容信息及相关活动,为习惯于从纸媒获取信息的人群提供方便。

  4.在展览馆出入口放置其他展览的海报或宣传册,使受众能够在一个展览馆了解到多处近期开设的展览的信息。这种方式有利于走进展览馆的人群获得更加丰富的展览讯息,使展览讯息的传播由点到面。在日本,这种方式被广泛使用,几乎任何一个展览的出入口都会有几十个近期其他展览的宣传页,除当地的展览外,还会有其他地区相对大型或有影响力的展览。国内艺术展览的传播可以适当向国外借取经验。

  三、提升大众审美

  为使更多的人对艺术展览感兴趣,走进艺术展览,逐渐提高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力与大众审美是有十分必要的。据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北京没有看过展览的人群而言,其原因约有1/3在于,于学习生活无直接益处、艺术展览枯燥无味、看不懂艺术展览等,而这些都是缺乏对艺术展览认识的表现。在有关当代艺术展览的调查中,超过60%的人表示当代艺术展览难以理解,并且不少人在提及当代艺术展览表示难以接受,而大众对于艺术文化的包容程度也是大众审美的重要部分。从以上种?N现象及数据来看,人们在艺术展览中往往不能真正抓住展览的意义。艺术展览带给人们的是现实的艺术体验和感动,尽管体会因人而异,但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为了让艺术展览更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价值,有必要实施提升大众审美的一系列措施。

  一项艺术展览从策划到结束,参与的人员主要是当地的艺术爱好者或者说是从事与艺术相关的专业人士,所以整个艺术创作队伍所产生的群众效应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创作队伍以外不断的壮大群众美术队伍和提高群众美术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3]。展览馆方面,在对北京地区艺术展览馆工作人员的采访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展览馆都设置了讲解员或语音讲解器,帮助大众理解艺术作品。一部分群众表示自己每次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往往都与解说内容差距很大,由此可看出展厅中的解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提升大众对艺术展览的认知,提升大众审美,一些展览馆还会开设一定的美育活动或课程。如今日美术馆每周都会有一些美育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主题沙龙、艺术创作、亲子互动等等。且今日美术馆作为民营公益性美术馆,美育活动收费较低,从总体上来说,活动面向的人群较广。群众参与展览馆艺术活动,对于其审美水平是十分有益的。另外,一些展览馆还有针对儿童开设的长期美育课程,培养儿童对于艺术的兴趣。不过由于这种课程往往收费较高,因而只能为少数人服务。除展览馆外,中小学及各个高校也应开设适当的审美教育课程及课外活动,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具备基本艺术常识,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展览的兴趣。学校的教育在力度广度上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很大优势,对于大众审美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家庭往往会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安排休息时间的活动,培养孩子对展览的兴趣也能够拉近一个家庭与艺术展览的距离。此外,当地美术创作队伍需要深入群众生活,例如举办社区美术交流展,或开设社区范围内的讲座普及艺术知识,把社区内的艺术活动作为连接群众生活和艺术展览之间的桥梁,让大众能够更好的接受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把艺术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席勒认为,艺术与人生幸福息息相关,的确如此,艺术不仅可以丰富生活,更可以愉悦心灵。[4]提高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力及大众审美不仅是艺术展览走向大众的一部分,更是丰富大众生活内涵,提升大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

  四、结语

  虽然艺术展览与大众生活的距离依然遥远,但艺术展览走进大众生活却是必然趋势。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艺术展览会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另一方面,随着当代艺术在国内的日益发展,艺术展览与大众生活之间的联系更显重要。我们应认识到艺术展览走进大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快艺术展览走进大众的步伐,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艺术展览。

大众对艺术展览认知现状及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众 认知 对策 现状 展览 艺术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