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从《实践论》看当代道德危机背后的知行分离论文

从《实践论》看当代道德危机背后的知行分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9-25

从《实践论》看当代道德危机背后的知行分离

  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历史上的知行观通常是简单和片面的,有的具有唯心的本质,有的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都不是全面和科学的。作为中国化的实践哲学,《实践论》立足新的思维平台,进而超越了传统知行观。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系统地清理了知行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形成了其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对应对当代道德危机都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一.《实践论》中的知行统一观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提出,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和认识的来源。他明确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此外,他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命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系统地分析了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并又服务于实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现象的侧面反映,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综合感觉的材料,将其组织整理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然而,毛泽东认为理性认识不是认识的终点,更重要的一步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使得理性的认识能够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到实践中,看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通过分析认识发展的阶段,毛泽东阐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倡导实践活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主张认识的能动作用,认识必须要为实践服务。人的实践的特点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即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离开了一定思想的行动是纯粹的盲目行动。正是基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积极引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认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包括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革命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联系,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毛泽东把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总结为知行统一论,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是首次提出,是重要的哲学理论贡献。

  二.当代道德危机背后的知行分离

  在道德生活中,知与行是两个最基本的环节,其实质是要将两者协调统一起来,即主体将道德规范通过认知内化为一种道德情感、信念与品质;同时,外化为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按照传统的看法,一旦人们认同某一道德规范,就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然而在现实中却不尽然。

  当代知行关系,即主体道德认知与其行为活动的统―性问题,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当今社会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其发生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教师乱收费、媒体炒作假新闻、“啃老族”、“毒胶囊”……这些不正常的行为和现象,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道德建设的进程。造成道德危机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与行各自的缺失以及知行的不统一。

  在“知”方面,我们曾天真地认为,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会使得人们的道德水平自然而然的提升上去,精神境界也会自然而然的充盈丰沛起来,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同时,对道德教育的忽视,成为导致道德认识的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行”方面,错误认识往往会引起不道德或反道德的行为。在道德生活中,有的人虽然思想观念上已经熟知、了解,甚至认同社会大环境下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但却并不愿意付诸于行动,这就导致了“行”的缺失。同时,很多人明明都知道道德准则、善恶是非,但因为缺乏道德辨析和道德判断能力,或迫于现实,或迷失在利益的漩涡中,在面临道德选择时,总是与“善”与“是”背道而驰,从而得到了“不善”甚至“恶”的结果,从而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不协调一致,不能相互对应、共同发展。

  三.知行分离的应对措施

  (一)弥补“知”的缺失

  要解决目前的道德危机,首先就是要弥补知与行的缺失。《实践论》中这样说道:“道德认识过程,既是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又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促进、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2]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研究中,首先一定要把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作用都发挥好,与此同时,不断加深认识,将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例如,市场经济机制下的生产活动使人们更容易追求经济利益,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和放弃市场经济,要从实际出发,趋利除弊,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二)弥补“行”的缺失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仅有对道德的理性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将认识、理论付诸实践。针对传统知行观的这种局限,尤其是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实践中脱离实际的唯心论和教条主义,《实践论》着眼于“行”在求知过程中的地位,在讲了两次认识的飞跃后,又指出“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3]正确的道德认知导向良好的道德行为,错误的道德认识会引起不道德或反道德的实践。因此,为了深化我们在实践中对道德的认识,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国家应该深化改革。建立健康的社会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恪守道德底线、遵循社会荣辱观的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的理解认识,让道德实践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成为一种习惯,筑起坚实牢固的道德长城。

  (三)“知行统一”

  最后,就是做到知行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的总规律作了这样的概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4]可见,知行的统一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最终知和行才能在实践的运动中达成合一。客观世界在不断发展着,人们的认识也要跟着推移发展。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历史的。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不断进行个人完善与社会完善,与时俱进,探索无穷期。

  《实践论》唯物辩证地解决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从而成为科学的知行观。从知与行的关系看,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信仰与其行为活动的统―性问题,在当下社会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难题,具体原因主要有三点,即:知与行的各自缺失以及知行不统一。这既与主体的品德修养相关,也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相关。故因注重个人完善与社会完善,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

从《实践论》看当代道德危机背后的知行分离

论文搜索
关键字:知行 实践论 当代 分离 道德 背后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