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财政税收论文 >> 财政研究论文 >> 浅议我国财政对教育投资的现状论文

浅议我国财政对教育投资的现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9-30

浅议我国财政对教育投资的现状

  

  教育投资是指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当地投入教育领域中的各项资源的总和。具体而言是用于培养各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形式的表现。

  由于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大计,也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我国较为典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简单,政府财政是唯一来源,即使有少量私人投入,也是学杂费等内容。随着我国逐步迈向市场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也发生相应变革,教育经费来源开始多元化,但目前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资仍然占主要部分。

  

  一、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如果将教育看成一项投资,必然是要追求回报的,需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来看。

  1.我们对教育投资的成本进行分析

  (1)经济成本分为直接经济成本(DEC)和间接经济成本(IEC)。DEC是指因接受教育而发生的直接费用成本,如学杂费、学生生活费用等等。IEC是指受教育者因接受教育而丧失就业、升迁等机会而减少的收入。

  (2)人力资源成本(HC),是指因接受教育而付出的辛勤脑力劳动,受教育者除了必须付出相应的资金成本,还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3)机会成本(OC),是指受教育者因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升迁等机会造成的机会损失和个人投资的资金所损失的收益。通常,此与间接经济成本不作严格区分。

  2.教育投资的收益分析

  (1)经济收益(EV),是指因投资者在接受教育后使自己处于更为有利地位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的增加量。

  (2)社会收益(SV),是指因投资者在接受教育后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3)精神收益(CV),是指因投资者在接受教育后心理素质、精神境界等得到提高,使自己精神上得到满足。

  

  二、财政与教育投资的规模

  

  衡量教育经费投入程度不可或缺的相对量指标有两个:一是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重;二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有多少资源用于教育的重要指标。

  财政教育经费方面:2004年为3563.00亿元,占GDP2.87%;2005年为4057.01亿元,占GDP3.14%;2006年为4491.40亿元,占GDP3.32%;2007年为5850.62亿元,占GDP3.28%;2008年为7243.00亿元,占GDP2.79%。整体稳定增长,2008年略有下滑。

  

  三、财政与教育投资的结构

  

  近些年我国的教育投资大部分流向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限制了初、中等教育的发展,致使其与高等教育的比例失调。一般来说,在经济和教育不够发达的阶段,合理的 3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应呈“金字塔”形,初等教育投资比例最高,其次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最低。

  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教育投资应当向初、中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倾斜。但实际情况是,就投资总量来说, 2007年我国初等教育占24.03%,中等教育占36.22%,高等教育占24.03%。而2007年世界平均水平为:初等教育 44.36%,中等教育31.4%,高等教育17.5%。3级教育结构的失调已经严重影响到就业和经济发展。近几年,一方面,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普遍困难;另一方面,中高级的技术工人却严重匮乏。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结构也不合理,普通教育比重过大,职业技术教育严重不足。

  

  四、财政与教育投资的国外现状

  

  美国与日本是世界上两个经济大国与科技强国,其背后是高度发达的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与日本高等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用“少量”的政府拨款推动了高等教育的长时期发展。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目标,必须探索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新思路。

  美国与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特点:

  政府主导:美国政府的教育投入保持在GDP的7%以上,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日本国立学校的财政性拨款比例更是达到50%-60%。

  分级筹措:美国政府投资实行三级教育经费的管理系统,以地方、州政府为主,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拨付和管理系统投资。日本高等教育是政府主导型,实行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

  法律保障:在美国,教育拨款的目的、申请、分配方法与管理等,都通过法律确定下来。日本高等教育一开始就是由政府主导,二战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有关法律。

  美国与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改革趋势是引入竞争机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重视科研拨款,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减缓政府投资程度,增强高校自我发展的能力。

  由于我国与美国、日本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教育背景与财政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盲目照搬,但是可以借鉴其合理部分:强化法律的保障与约束功能;重塑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完善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模式;改革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管理方法。

  

  五、财政与教育投资的城乡公平

  

  西方社会阶层流动理论认为,教育的选拔功能可以使低社会阶层成员可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

  我国通常对公平的理解是指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然而,教育的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只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各种差别,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的“农村哺育城市”的观念使得国家的各种资源都投向了城市,导致了教育投资和教育资源城乡的严重失衡,出现了严重的城乡教育不公平。

  目前政府对此的改进措施可以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学费标准差异化;教育融资多样化,鼓励金融、信贷手段,“助学基金”或“教育银行”等。

  

  六、财政与教育投资的区域公平

  

  区域间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目标,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和确保的行政目标。当然,政府教育投资区域选择的公平约束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

  1.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

  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差别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高,有更多资金进行教育投资,对人才需求旺盛,重点大学也多半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明显财政对教育投资的力度较小。

  2.受教育产品性质的约束

  我国对高等教育投资较多,对初中等教育投资较弱,对职业教育投资力度不足。由于教育产品的生成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如老师,校舍,教学用具等等,教育的前期投入较多,回收期较长,所以在教育传统比较悠久的经济地区,因为前期投入已经做好,教育收益期相对较短,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也会偏。

  3.受投资主体的约束

  投资主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个人,表现为家庭对家庭成员教育过程的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有些家庭重视教育,投入较多,体现为整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有些落后地区不重视教育,没有接受教育的传统,财政投在那些地区回报很小,导致财政对那些地区的教育投资也缩小,而将投资重点放在重视教育的地区。

  政府的教育投资不仅要讲究公平,同时也要讲究效率。因为政府所掌握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机会供给的缺口比较大,每项投资都要充分发挥效益。事实上政府投资教育的区域选择要同时满足公平和效率,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折衷的办法,在坚持效益优先原则的同时,适当兼顾教育机会的公平。

  

  七、总结

  

  在目前中国的国情看来,财政对于教育投资的比例很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投资的投入比例的同时,合理使用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进一步提高收益率,扩大规模,改善结构,做到城乡公平,使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浅议我国财政对教育投资的现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现状 财政 我国 投资 教育
最新财政研究论文
浅谈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浅析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对策探讨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代管资金会计核算的探
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与企业创新绩效
江苏省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财政支持政策探析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
剖析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相关问题思
财政补贴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机制
热门财政研究论文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税收流失问题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分析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综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论市场经济下的依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