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小学音乐课中的“教”和“育”论文

中小学音乐课中的“教”和“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02

中小学音乐课中的“教”和“育”

  

  音乐课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实施,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对音乐的渴求也更加强烈。

  音乐课即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然而多年来,在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始终是以“教”为中心,教师只是在音乐课中教给学生音乐知识、歌曲等内容,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而忽略了音乐课“育人”的最终目的,音乐课中的“教”和“育”是两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素。“教”即“教学、传授”将一些音乐知识、技能讲述、传授给学生,使其掌握音乐技能,“育”即“培育,育人”,在音乐课的学习和积累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素质能力,培育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们说,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是手段,“育”才是音乐课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利用“教”去达到“育”的目的,如何使“育”真正落实在音乐课中呢?

  音乐是艺术,是必须要掌握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才能表现的,但是艺术的音乐关键首先要使人有表达音乐,热爱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的,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乎知识、教育,启迪等效应上,而教师必须善于诱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少数有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珍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普通音乐教育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目的,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对于中学音乐教育,我们的方向应该是:力求简单的技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最大限度地简化技能,尽可能地注意美感,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这既符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又同普通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相一致。在中学音乐课中,我们要让孩子们产生对音乐的热爱,让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欲望,使他们真切的体会到音乐中的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育人”的目标。

  一、以优美的音乐去感染学生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一种通过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乐音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展现,通过听觉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对音乐的接触都是从听开始的,对学生而言,在音乐课堂中有两个老师,一个是音乐教师,一个是优秀的音乐作品,千方百计地搞好音乐音响,创造优美音乐环境,带给学生真正优美的音乐,教给学生一些动听的歌曲,增强他们的音乐能力,使他们在欣赏了音乐或学唱了歌曲后内心自发的产生一种对音乐的向往和喜爱,使他们拥有想去探索音乐奥秘的欲望,为更深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创设音乐氛围,在熏陶中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学校是一个综合的学习园地,尤其是在小学,综合性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学校不可能将所有的时间全部用于对学生进行音乐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来增加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如在课余时间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作品播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音乐的熏陶;出版音乐墙报、板报、专栏、组织学生搜集和出版有关音乐作品的创作的小故事、音乐家轶事、乐理知识、中外乐器简介、音乐活动信息的墙报等,让学生在搜集、出版,阅读中扩大音乐文化的视野;在学校中开展一些活动,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采用“竞赛”的方法,结合一些纪念日、节日、艺术节等定期在校内、班内开展如歌咏比赛、器乐比赛等“音乐大奖赛”,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在熏陶中提高了音乐文化修养。

  三、搞活音乐课堂内容,将单纯的知识训练转化为素质能力的培养

  音乐课是培育学生素质能力的沃土,素质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使用广泛的概念。从心理概念出发,它是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从社会角度出发,素质能力是指人们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包括智力素质的开发,还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力、记忆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将课堂结构变得灵活一些,将音乐知识和生活、其它学科相结合,给音乐课注入一些新鲜的活力,以此将单纯的知识训练转化为素质能力的培养。

  1.在音乐课中增添一些游戏的成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如在讲音符时值的长短时,就可以和游戏中拍手、跺脚等肢体动作相结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减去了知识训练中枯燥、乏味的成份,学生也便于掌握。

  2.灵活地向学生教授乐理知识,避免生硬。如在教授节奏节拍时,可以利用一首学生们众所周知并广为流传的通俗歌曲,用歌中的节奏、旋律等内容与教学任务相结合,通过歌曲的听与唱了解歌曲中的音乐情绪、速度、节拍、力度等乐理知识,通过歌唱了解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和乐句结构。

  3.在音乐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课中。如在讲乐音、噪音时,教师可以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它到底是乐音还是噪音。让学生举一些他们认为是噪音或乐音的例子,他们心中对乐音、噪音所下的定义;在学习节拍时,教师提供一些简易的打击乐器,使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行尝试着演奏乐器,要求边敲边唱,既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四、将音乐课和其它学科相结合,相互渗透,使其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实践中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与美术、舞蹈、戏剧、文学、影视、雕塑等艺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1.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将知识美化,借助美的形式,创造学习音乐的艺术氛围。与美术相结合提高教科书的插图、色彩的水准,使教科书图文并茂,使学生爱不释手;用幻灯、录像、电脑制作等技术的电教手段视听结合学习音乐,从视觉上增进愉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动手制作色彩醒目的大音符等趣味性教具及鼓动性的小礼品等为教学增添活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有特色的教学环境,创造出具有美的感受的氛围;与舞蹈、戏剧相结合,根据歌曲内容可以让学生去设计一些舞蹈动作,情结内容,自编自演一些小型的音乐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同时增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音乐课中不妨打破以往“安静的课堂”的常规,开放一些,让学生在体验音乐的同时去想象、去表演、去创造,将他们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那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一首诗,可是几个动作,也可以是静静地思索。

  2.在音乐中培养文化美感,领悟文化内涵。我国拥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和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学习优美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应将我国悠久的文化和民族特征渗透在教学中,如古诗词所创作的名曲《满江红》、《阳关三叠》或有特色的、脍炙人口的民歌《茉莉花》、《赶牲灵》等,在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同时,了解与乐曲相关的时代背景和内容表达,体验到音乐与诗词、文学的联系,了解音乐的民族特点,随着鉴赏美、感悟美的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美感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和培育。

  3.在音乐作品的积累中,提高文化素养。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音乐也不例外。所以在中学音乐课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累和背唱歌典的兴趣,指导学生积累和背唱歌曲的方法,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反复聆听、咏唱、欣赏、积累和背唱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歌曲,使学生既积累音乐、又积累文化,在文化底蕴的渐渐丰富中提高文化素养。

  五、注重教学过程,忽略教学结果

  一堂音乐课是否真正成功,检验的标准不能只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会课堂上老师所教的音乐知识、或是老师教的歌曲是否会唱这种片面的标准,而是教学中有没有给学生带来启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为学生的创造力、智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重过程,就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在接触某一概念时,总要凭借原有经验的。如音乐上音的高低、强弱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高低、强弱概念不一定一样。如生活中的高低往往指某一物体的高度,与音乐中的高音、低音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判断音的高低首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用各种动作所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判断其中高、低的不同。如小鸟的声音悦耳、欢乐,而水牛的声音则比较低沉,让学生在钢琴上自己找两个音,听辨音的高低等,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真正感受音的高低,从而让学生去领悟,自己学会学习,自己去探求新的知识。

  2.重过程,就是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知识技能,还能学会如何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生全音符与二分音符的时值时,可在听、想、画、唱中学到知识,教师将时值用不同的时间唱出来让学生听其长短,再可用“vvvv”来表示全音符用“vv”而表示二分音符,让学生创造表示时值长短的符号,用自己创造的符号来演奏,在学习中真正掌握音符时值长短的区别。

  3.重过程,就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学生的智力、创造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智力、创造力都是一句空话,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环节中为学生设置一些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或一些有利于学生想学、想创造的学习资料,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如果学生学会了节奏节拍后,让他们将自己喜欢的某一首歌的节奏唱出来表演给大家,检验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或自己创造一些节奏型相互比较、探讨,有一定难度又有一定游戏性的活动,会激发孩子更高的求知欲望。

  六、在音乐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关系,而应该树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平等师生关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爱和对音乐的爱的情感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需要知识,更需要热情,教师首先要怀着一颗平和却不乏热情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希望怎样学习音乐,将学生的想法和所要传授的内容相结合,从而找出一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法。其次,教师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只教少数天赋好的孩子,更要为中等或差的孩子服务,中学音乐课是普及型的教育,要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饶有兴趣地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注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真正地为每一个学生负责。第三,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在音乐课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想象,足够的勇气去创造,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要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和鼓励。第四,教师要以共同学习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在音乐学习中,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活跃起来,共同通过游戏来学习,共同探讨音乐内容,在教师的带动下使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共同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处于同一审美情境,共同赏析,共同感受,获得学生的友爱、理解和信任,共同体验音乐美的偷悦,这样以爱心为基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情动学生之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加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音乐课的过程中注重“育”,努力使音乐教学通过“教”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学习音乐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自然地掌握知识技能,通过积累而增强了创造力,丰富了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使中学音乐离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育人”越走越近。

  

中小学音乐课中的“教”和“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音乐课 中小学 中小 音乐
最新基础教育论文
试论辅导员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
探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新模式
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幼儿园国学教育
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
浅析信息时代家校共育新模式
小学高年段学生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建议
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新思路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热门基础教育论文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班主任工作点滴谈
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培养学生情商,树立健全人格
生活中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