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地处非中心城市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论文

地处非中心城市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05

地处非中心城市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

  

  一、地处非中心城市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定义

  非中心城市高校指设立在省会以及国家重要经济战略中心城市以外的高校,这类高校在我国现有的1790多所普通高校中约占40%左右。我国非中心城市高校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非中心城市远离中心城市,大多数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政府给予的财力支持不多。建立的高校也比较少,一个城市大多只有一、两所高校;第二、由于高校不集中,竞争意识不强,资源得不到优化组合,自身实力提升不快;第三,非中心城市高校虽然综合实力不很强,但是不少高校在行业、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特色鲜明,对行业发展或地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地处非中心城市高校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的学历、职称,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在本学科的研究中取得国内外公认的成就,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强烈的事业心,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掌握前沿的科学知识,具有领导和组织本学科的人员进行高精尖研究能力的人员,是学校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教学骨干。

  二、非中心城市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以中部某省高校为例

  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比例,已成为衡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标志性指标。对于中部省份高校来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人才数量以及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等,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下列数据是对中部某省部分高校高层人才队伍现状的比照:

  从上表可见,该中部省份地处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资源缺乏。但是,相对于省城的高校来说,地处非中心城市的高等院校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

  三、地处非中心城市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障碍分析

  与中心城市相比,非中心城市在很多方面存在劣势,其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不具优势

  非中心城市远离中心城市,同中心城市相比,在交通的便利性、信息的灵敏性、文化活动的丰富性、生活资料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这就使得非中心城市高校在吸引和稳定人才方面处于不利地位。非中心城市普通高校的教师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也为了子女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并为其将来就业提供更广阔空间,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更愿意选择中心城市高校。

  2.人才观念落后

  非中心城市高校由于近些年来的高等教育扩招,大多忙于建设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等硬件上的扩张,而客观上忽略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与那些地处中心城市的高校相比,他们的人才观念较为滞后,制定的人才政策大都停留在观念或政策层面,没有落到实处,力度远远不够。

  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非中心城市政府通常注重发展该城市的经济,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关注比较少。而且非中心城市一般财力不很充足,省级政府和地市政府对这些高校发展的投入政策也是爱莫能助。绝大多数非中心城市普通高校为非“211”或“985”建设高校,很难受到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青睐,这种“先天”的社会地位悬殊使其很难和很多中心城市高校在平等环境中竞争。

  4.高校自身实力薄弱

  首先,非中心城市高校的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相比较低,使这些高校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其次,由于非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纵向科研经费不足,横向科研项目少,科研平台的建设远不如中心城市高校成熟。再次,中心城市高校通常在名气、财力、办学实力上优于非中心城市高校,为争夺高层次人才资源,他们通常以住房、科研启动费、设备精良的实验室、丰厚的年收入等为诱饵“钓”走了部分非中心城市高校的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另外,非中心城市高校少,用于各学校间共享的资源和设施也少,信息相对闭塞,人际关系相对疏远,办学成本和学校交流成本增加,学校愈来愈被孤立与边缘化。

  5.学校人才政策导向有偏差

  非中心城市高校管理体制普遍相对落后,政学更加不分。学校“官本位”思想严重,人事、教学、科研、财务、后勤等政策不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倾斜,而是向部分领导倾斜。学术权力受行政权力的干扰,学术自由空间小,不少博士、教授兼任了行政职务,有的人把追求行政权力看得比学术水平重要,整天忙于应酬,混混噩噩,学校学术氛围较差。

  6.外部人才争夺激烈

  沿海部分省份和很多高校推出吸收人才的“三不要”政策,即对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拔尖人才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人才流动手续等手段,从内地非中心城市普通高校大肆挖钓人才。这种不正当的人力资源争夺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非中心城市高层次人才的流失。

  四、地处非中心城市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非中心城市高校的现状,本文认为,非中心城市高校不得不面对现实,必须对症下药,在高层次人才建设上可以借鉴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招聘宣传工作力度

  对于非中心城市高校来说,由于地域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办学实力的欠缺,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更应注重宣传。这些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大力宣传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使高层次人才了解自己的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和学校发展情况;建立与“985”、“211”建设高校之间的稳定联系,努力克服非中心城市高层人才交流的瓶颈。

  2.增加高层次人才引进投入

  非中心城市高校必须在有限的财力下,调节自身的资源配置,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并舍得不断增加预算。努力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经济待遇,逐步缩小与中心城市高校同类人才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舒适的住房、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关怀等。必要时,学校领导应该亲自出马,曲尊求才。

  3.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非中心城市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重视从学校现有教师队伍中培养高层次人才;要克服事务主义和平均主义,建立自己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库和一套完善的选拔培养机制,抓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促使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更多的进修、深造和高层次学术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和学术交流平台。

  4.完善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

  非中心城市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建立与完善,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职称的评聘和各类专家的评选推荐上,为高层次人才亮绿灯,优先推荐;为其配偶安排工作、解决子女的入学问题;实行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如加大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工作力度,聘请兼职(客座)教授,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做报告或举办讲座,探索特殊人才租赁、人才短期互换等方式。

  5.做好高层次人才稳定工作

  稳定高层次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坚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尊重高层次人才的主人翁地位,加大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努力为其教学、科研、学习、生活提供条件,帮助解决其后顾之忧。其二,营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竞争合作的学术氛围。要注重“学科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使高层次人才被尊重和信任,也促进引进人才和校内人才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发展力。其三,提高学术科研团体的和谐度。和谐的团体可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激活人才的目的。

  五、总结

  非中心城市高校应该更加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转变人才观念上率先突破,在培养特色人才上下功夫,做好“求才”、“用才”两篇文章,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舍得投入,持续投入,必将取得理想的效果,为学校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地处非中心城市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层次 队伍建设 高层 队伍 高校 人才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