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待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论文

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待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06

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待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中图分类号]F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339(2009)05-0016-04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投资和消费,在当前世界性金融经济危机情形下,出口增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008年10月末,中国外汇储备降至1.89万亿美元以下,这是自2003年12月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出现的首次下降。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内需增长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和关键性因素。我国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内需,而拉动内需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公共投资。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全方位来考虑拉动内需的问题,促进内需长期、持续和稳定地增长。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谈对内需的影响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

  

  一、居民消费、储蓄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 消费与社会保障的联系。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并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遇到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而发生困难时给予社会成员一定物质帮助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国家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支出增长较快,则该国或该地区居民的消费倾向就较高,消费增长就快,反之则较慢。如1981―198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1981年的0.91到1988年的0.93,中间虽有年际波动,但水平基本保持稳定;而1989~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则由1988年的0.93迅速下降至1997年的0.81。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阶段性的变化,这是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分不开的。因为1978~1988年我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强劲扩张阶段,由1978年的78.1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655.5亿元,10年增长7倍多,平均每年递增24%。而1989~1998年为持续回落阶段。全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由1989年的768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 360.7亿元,这10年仅增长了3.4倍,平均每年递增15.9%,比1978~1988年的增幅回落近8个百分点。另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资料显示,从2000年开始,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增幅仍处于下降态势,从2000年的1 517.5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 698.86亿元,5年仅增长1.44倍,平均每年递增19.5%,而2006年比2005年递增17.9%。见表l。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从2000年的0.79到2005年的0.76,降低了O.03个百分点,2006年的消费倾向为0.74,2006年比2005年还降低了0.02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则从2000年的0.74到2005年的0.79,增加了0.05个百分点,2006年的消费倾向为0.789,2006年仅比2005年增加了0.001个百分点。在农村出现的这种消费倾向的变化,主要是因为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试点和逐步推广,加上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使农村消费倾向有所提高。由此可见,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的消费倾向基本上呈一种正向关系。

  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出现的这种正向关系,在理论上也是可以进行解释的,因为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国民对生、老、病、死、教育和住房的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敢于消费和大胆消费,消费增加了,经济也就拉动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金祥在2008年11月6日“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三届年会”上就明确表示,社会保障、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时候,应当通过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

  2 储蓄与社会保障的联系。一般而言,居民储蓄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收入增长;二是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在我们看来,我国居民储蓄增加固然有收入增长的成分,但更大的因素在于储蓄倾向上升,也就是说普通居民有钱但不敢消费。中国人历来以高储蓄闻名于世,无论是征收利息税,还是降低存款利率,都无法有效降低储蓄。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7月突破20万亿后,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仍在一路上扬。2008年11月末,我国居民存款总额增长了5.67%,其中,活期存款增加了2.37%,定期存款增加了7.5%。是什么原因让居民有钱却不敢消费呢?

  美国麦肯锡公司曾在2005年对中国30多个城市(覆盖全国人口的60%)的6 000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储蓄比例占家庭收入的1/4。其中,50%的受访者表示储蓄的目的是“用于家庭成员的医疗应急”,43%的受访者表示是“为了退休后的生活”。麦肯锡就此分析后得出结论:“由于大多数中国家庭需要自掏腰包支付医疗和退休开支,因此中国的存款率很高”。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储蓄动机调查发现,从2000年以后,中国居民的储蓄意愿或动机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动机,包括养老和医疗;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4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还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也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另有调查表明,我国九成以上的人担心养老问题,人们对退休后的生活普遍缺乏信心,57%的人觉得养老还得“靠自己另外攒钱”,37%的人认为退休后自己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比例还很低,2006年社会保障支出为4 361.78亿元,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10 871亿元的2.1%,占当年财政支出40 422.73亿元的10.8%。此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如城镇非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还很缺乏,农村社会养老参保率非常低,农村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虽已经广泛建立,但仍存在着诸如国家给予补偿资金太少等问题。因此,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和不完善是引起高储蓄率与低消费率并存的根本原因。据权威部门统计,近10余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不到60%,2005年降至50%左右,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国外的情况也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据《世界经济年鉴》资料显示:1992~1995年间,福利国家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国家。除美国以外,英国和瑞典最终消费(政府消费+私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占比重平均达80%以上,德国和法国在75%以上。较高的消费水平决定了福利国家居民储 蓄占可支配家庭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低收入阶层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又成为他们难以承受之重,低收入者在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他们即使有钱也会尽量限制即期消费,这是形成购买力疲软的深层次原因。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则有利于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增强消费信心,降低储蓄意愿,促进居民当期和长期消费;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收缩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我们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尤其是要扩大国内需求。为了促进居民消费持续稳定增长,从长远考虑应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1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难点在于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1992年试点,但其发展速度却异常缓慢,城乡差距较大。据2007年度《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 171万人,只占农村人口72 750万人的7.11%;2007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 137万人,占城镇人口59 379万人的33.9%。不但如此,城乡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2006年,城镇养老保险每人每年平均支付额为10 325元,而农村养老保险每人每年平均支付额仅为695元,城镇是农村的14.9倍。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除了少数县市区采用“新农保”(即养老金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负担)外,其余地区仍采用“老农保”(即养老金基本上由个人负担)。农村居民在没有养老保险及“养儿防老”也不可靠的背景下,不得已而只好选择限制即期消费的办法,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做一些准备。因此,为了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政府需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投入。

  2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0%~12%,而这部分支出中,有近70%的医疗费用都用在了城市,农村只占30%。尽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过几年的试点,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已达到7.3亿人,参合率为86.2%,但由于补贴金额较小,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医疗价格的不断攀升,农民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还在不断增加。据《2006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在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构成中,医疗卫生支出已处于前三位支出之一,2000年和2005年这项支出分别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的5.1%和6.7%,2005年比2000年医疗卫生支出增加了1.6个百分点。在这样一种消费预期下,不少农村居民,即使收入有限,也会想方设法进行储蓄,以防不测之需。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财政对医疗保险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参保人员的补贴金额,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的投入和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3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2007年我国建立了覆盖全体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然而,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差异较大。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有2 270.9万人城市居民享受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保障标准为182.4元/月,而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仅有3451.9万人享受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保障标准为70元/月。同时,最低生活保障还存在着地区差异,2007年7月,农村低保人口人均计划安排,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是48元、30元和25元,2007年7月实际平均分别是44元、20元和19元;农村低保水平相当于城镇低保水平的比率,东部是38%(计划)或35%(实际),中部是34%(计划)或22%(实际),西部是28%(计划)或20%(实际)。由此可见,对现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还需政府进行进一步完善。

  4 完善教育保障体系。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达到4%。但2000年这一指标实际上只达到2.58%,而同年全世界平均水平是4.04%。按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的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5 161亿元,仅占当年GDP的2.8%。不仅如此,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还存在一些诸如重名牌大学、轻普通大学,重城市、轻农村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改革教育体制,尤其是增加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为了鼓励优秀大学生,可提高奖励金额。如美国一些优秀大学生基本上就可以通过获得奖学金来完成学业,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父母的经济压力。

  5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中国的城市住房在1992年进行了全面改革,其投资主体为政府、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个人组成的多方投资结构,2008年中央财政首次专门安排68亿元资金用于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正在注重对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而对于农村住房制度,却一直沿用“土地无偿、家庭自建自筹”的住房供给制。其结果是,既浪费土地,也不利于文明乡村的建设,而且无从体现政府对农民的人文关怀。因此,国家应对农村建房进行统一规划,并对农民建房给予适当补贴。

  

  三、结 论

  

  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极其重要,所以国家重视运用消费政策调节消费领域,并且不断探索新的消费政策调控手段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表面上看,会增加财政支出,但实际上,这种财政支出是具有强大的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美国俄亥俄州立托列多大学亚洲研究所张欣教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增加100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155亿元的产出,最后仅使政府财政赤字增加40亿元;同时,由于产出增加,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总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向社会传递减轻老百姓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强烈信号,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居民将部分储蓄和潜在需求转换为现实消费;也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扩大内需,最终拉动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待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进一 社会保障 居民 进一步 持续 体系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