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我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探讨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08

我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F740.4;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6)04―0017―05

  中小企业国际化是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双向过程,它包括外向国际化和内向国际化两个方面。外向国际化的内容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中小企业不能只面向国内市场,被动地参与国际竞争,而应主动出击,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外向国际化成长。

  

  一、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重要性

  

  我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企业外向国际化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报告为我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政策环境。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要继续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04年底,我国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865万家,个体工商户2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真正的大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0.4%。相对于中国大企业来讲,中小企业国际化更为重要。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仅206.4亿美元,名列世界第34位。到了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11547.4亿美元,已经占世界贸易额的5%以上,成为了全球第三位贸易大国。但是,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仅55亿美元,占全球总流量不到1%。对外投资与对外贸易的过大差距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利。因为,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行业,如服装、鞋业、玩具等等,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低成本,而不是差异化。中小企业追求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结果只能是价格低,因为竞争性行业价格等于成本,大量出口的结果往往招致国外的反倾销,以及保障措施,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就能够可以缓解这些现象。

  此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与世界资源。中国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所以需要走出去找资源,比如石油、矿产资源等等。同时,通过对外投资带动中间产品的出口。

  

  (二)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有利于发挥中小企业的特定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在中国相对比较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生命力强,生存能力强。国内的一些大企业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取得利润的原因有自然垄断、政府贸易保护、银行支持等。但是到了国外以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往往不适合国外恶劣的生存条件。因此,国有企业的外向国际化,失败的概率往往较大,在竞争性强的行业中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不少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去,基本上是默默无闻的,没有得到政府的特别鼓励和支持,大多是自发行为。

  

  二、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理论流派

  

  理论界关于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理论主要分为两大类,按照出现的先后,一类是渐进国际化成长理论,另一类是快速国际化成长理论。

  

  (一)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渐进理论

  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渐进理论认为,中小企业限于自身资源(资金、人才、知识、技术等)的限制,外向国际化是一个由国内到国外、国际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逐步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渐进理论较多,下面介绍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1.Uppsala国际化模型。20世纪70年代,瑞典Uppsala大学的Johanson & Wiedersheim等学者以企业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能解释企业的市场选择和企业进人国外市场方式的Uppsala国际化模型,通常也被称为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Uppsala国际化模型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心理距离”。北欧学者认为企业面临不同的外国市场时,选择海外市场的次序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及远的原则。理由是,企业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下经营的成功率比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高的多。北欧学派还用“市场知识”来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渐进特征。企业管理者市场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其对外国市场的机会和风险的认识,从而影响国外市场的经营决策。

  2.站点模型。该模型是由Yip,George.S.,Biscarri,Javier Gomez & Monti,Joseph A.(2000)提出的。所谓的“站点模型”,包括六个步骤,作者定义为:就象在路上,这些站点的次序是有规律的……,且企业必须追随这个路径。六个步骤分别是:动机和战略计划、市场调查、市场选择、选择进入模式、针对突发事件和问题的计划,以及进入战略和资源投入。

  3.混合国际化模型。混合国际化模型是u,Lei,Dan & Dalagic,Tevfik(2004)提出的,这是他们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特点提出来的国际化模型。他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先前条件、计划和执行。为了控制风险,企业一般是由最初低水平的投入,进入心理距离接近的市场,然后是中等水平投入、心理距离较远的市场,最后发展到高水平投入、心理距离远的市场。但这只是一般的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该理论也允许企业在国际化成长过程中存在返回和非连续的阶段。

  

  (二)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快速理论

  近10年来,国际上出现了许多从成立初或成立后不久(一般以三年为限)就开展国际化活动的中小企业,通常称为BG(born global)现象,传统的国际化成长渐进理论很难解释此类现象。下面介绍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1.网络方式论。由Johanson & Mattsson(1988)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在国际生产或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的过程,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建立和发展其在国际生产或市场网络中的位置。他们把国际化的企业分为四种类型:早行动企业、孤独的国际化企业、晚行动企业和全球企业。国际化领域两位著名的研究者Madsen & Servais 认为晚行动企业和全球企业与BG(快速国际化企业)相似。

  2.组织学习视角的国际化理论。由LamBengtsson(2004)提出的。作者通过运用组织学习理论,来解释BG(快速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过程。作者采用了Huber(1991)对知识获取过程的五种划分:先天学习、经验学习、模仿学习、嫁接和寻找/注意。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先天学习、经验学习和嫁接获得国外市场的经验知识,通过模仿学习、寻找/注意获得国外市场的客观知识。先天学习、嫁接、经验学习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倾向,企业会关注远距离的和战略性的市场,使得企业国际化模式与“心理距离接近”原则不一致。模仿学习、寻找/注意使企业获得国外市场的客观知识,刺激、鼓励、推动着企业的国际化。

  3.BG出现模型。BG出现模型是由Kristiantand大学的Petra Lampa & Lisa Nilsson(2004)提出的。认为,管理者、市场和产品是影响企业国际化过程的三个主要因素。

  

  (三)两类理论是互补的,共同解释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

  两类理论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补的,共同解释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现象,见表1。

  

  

  三、我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出口在总出口额的比例为60%左右,其中,一些大宗出口商品,如服装、手工艺品、五金工具、轻工、纺织、玩具等,基本上靠中小企业提供。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大幅度增加和实力的增强,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我国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成长正面临不少的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

  

  (一)外部政策环境问题

  我国按所有制制定扶持政策的局面尚未彻底打破,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尚未充分获得国民待遇。国家的经济政策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偏向于大企业和国有企业。目前虽然已颁布了专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但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主要因为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和相应的有关中小企业内部和市场行为的配套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并未享受到真正的“照顾”。总之,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扶持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政策体系。

  

  (二)资金问题

  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这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相对于在国内成长来说,外向国际化成长更加需要资金。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成长,而我国金融环境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外向国际化成长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上对所有制问题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由于法律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那样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来筹措资金。尽管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的问题,于2004年5月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比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望尘莫及

  

  (三)社会化服务问题

  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也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成长。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资源有限,不可能在企业内部建立小而全的部门设置,所以更依赖于社会的分工和其他部门的协作。但在我国,首先,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的较晚,还不够发达,不能为了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其次,已有的中介机构往往依附政府部门,较少对企业直接开放,即使对企业开放,也多为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也难获得这类中介机构的服务;再次,新成立的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中介机构,虽然对所有企业开放,但服务费用高昂,中小企业往往承担不起服务费用。所以,我国从上到下尚未形成一套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能提供给中小企业在外向国际化过程中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技术开发和国际化促进服务等。

  

  (四)技术问题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无疑是影响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说,技术对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技术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二是技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状况不容乐观,低下的技术水平影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成长。一方面是资金的短缺使得中小企业无法进行技术创新或引进技术,另一方面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人才。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少,科研力量薄弱,高科技人才外流。不仅如此,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还要从事多方面的工作,使得他们在创新技术知识更新方面很难与大公司的同类人员相比。

  

  (五)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问题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凭借创建者抓住机会,与员工一起艰苦奋斗而成长起来的。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国际化经验,且依照国际化规则经营的意识比较落后,有些管理者甚至不了解WTO的规则。而中小企业的员工素质也普遍较低,人们往往抱着“大树好乘凉”的观点,倾向于到大企业、国有企业就职,中小企业门庭冷清。且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个体、私营企业工作存在偏见,认为会低人一等,何况中小企业的薪酬也的确缺少诱惑力,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即使有一些人才到中小企业工作后,等到他们有经验了或有更好的机会了,他们也会选择离开中小企业,这些大大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成长能力。

  

  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地外向国际化成长,解决其在外向国际化成长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国政府应采取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

  

  (一)完善和落实中小企业的各项法规

  完善的立法和高效的执法是权利的保障。我国虽已颁布并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该法中的若干规定都是基本原则,还需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详细规章,真正给中小企业以支持。另外,中小企业涉及面广,各地方政府应抓紧清理本地区现行的中小企业的法规,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尽快申请废止或修订;对尚欠缺的,应结合本地实情,加紧研制。此外,我国法治观念较差,尤其在乡镇、区县一级行政执法单位,执法随意性非常大,缺乏严格的操作规范,应加大司法执法的力度。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尤其是对外向国际化成长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是支持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要根据市场规则,加快形成银行业有序的竞争格局,实现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其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同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配套法 规、完善各相关机构、积极创新信贷服务,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再次,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和落实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税收优惠体系,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受益者。最后,对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行财政补贴,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覆盖面。另外,政府可设立专门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服务的风险基金,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三)构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单个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因此对于社会化服务有着广泛的需求,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否健全和高效,这一服务体系应由各种规范运作的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如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投融资服务、资信评估、市场开发和国内外技术交流服务等类型。由于我国尚未形成一套从上而下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规范中介机构的主体资格、服务标准等,鼓励各类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国际市场信息、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外市场政策、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服务平台。另外,政府可设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搜集各类国际市场信息、提供政策法律咨询、鼓励中小企业参加各种产品展览以寻找国外客户等。

  

  (四)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小企业有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然而缺乏财力与承担巨大风险的自能力,因而政府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支持。对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来说,应鼓励他们引进先进技术,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另外也要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寻求被国际大企业所忽视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新产品、新项目,争取成为某些领域中的“小型巨人企业”。而对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来说,除了让其享受一般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外,政府还可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扶持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可建立高科技术新企业的孵化器,提高新企业的成活率。

  

  (五)鼓励企业家创业和中小企业吸引国际化人才

  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成长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战略性变革、一种创新行为,没有思维活跃、敢于冒险的企业家,就不会有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成长,因此政府要在整个社会倡导创业精神,鼓励创新,尤其是拥有先前产业经验和国际经验的企业家进行创业,使中小企业在成立初就有外向国际化的动机和战略。另外,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导致薪酬不高,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善经营、熟业务、懂外语的人才往往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能力大大降低,因此政府要鼓励国际化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鼓励并帮助中小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吸引并留住国际化人才。

  

我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外向 中小企业 我国 中小 发展 国际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