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16

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从“学年制”转向“学分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78年,中国教育部提出高校可试行“学分制”后,学分制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从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现状来分析,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完善的措施。

  

  一、学分制是适应社会要求的必然体制

  

  学分制又称为学分累积制,从现代意义上说,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颁行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其目的在于倡导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学生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就可以毕业,也可以因为其他原因暂时中断学业,分阶段完成学业。它参考学年制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允许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习期限,推迟毕业。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有效地、因人而异地分配受教育时间,能降低产品的成本,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二、高校建构学分制的必要条件

  

  1、开设足够的选修课

  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它的最初形式是选课制。当时的美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迅猛递增,并终于跃居世界的首位。经济的腾飞,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多样化,传统的古典教育很难适应广阔的高级劳动力市场需要。寻求与发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级劳动力培养方式,成为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而寻求适合我国教育特点,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是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点。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特色。学校必须开出足够的选修课程,选课的主动权在于学生,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志趣爱好选课,这样,课程的吸引将显得特别重要,由此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那些枯燥、乏味、空洞无用的课程将在学生的选择中失去生存价值而被淘汰,而那些具有科学性、高质量的课程将在竞争中产生,从而推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学分制代替学年制

  教学计划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而制定的统一课程管理,也是为保证教学质量而制定的规范化管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单一学科知识面窄的弊端已暴露出来,目前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必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强化能力等等。学分制的弹性学制正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它的教学质量是以学分代替学年,即不是以学习年限作为衡量学生的学习量,而是根据各门课的学分来衡量。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高校学子,实施弹性学制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要求,允许学生加快学习进程,提早毕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给予重修,直到学生修完此课程学分为此。

  

  3、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实行学分制必须要求计算机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学籍管理的任务繁重,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它是一种多样化的、交叉的复杂教学管理,各类数据的处理量会大量增加。因此,学分制的管理必须以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完成。

  

  三、实行学分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龙头

  

  实施学分制的教学改革为龙头,促使其它方面教学管理与国际接轨意义重大。构建学分制的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考虑学生的秉性、天资,而采用“一刀切”的制度是很难达到教育目的。学分制的管理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自主选择课程,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免听或免修已掌握的课程,腾出时间学习其它课程,这样有利于快出人才。高校每年都能招收到一些素质较好、基础扎实的学生,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生刚入学就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学业情况,可提出免修课程申请,经系主任同意,安排免修课程的考试,如合格,则可安排插到二年级跟班听课。这种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从而促进学生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2、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

  学分制的实施,关健是选课制,学生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选课方向。因此,课程的吸引将显得非常重要,从而带动老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而那些枯燥、乏味的课程在学生的选择中失去价值而被淘汰,从而形成一种竞争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3、有利于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广,高校学科划分也越来越细。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交叉,从而产生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学分制要求把这些纳入新的教学计划,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要求,社会的需求。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了文理科的交叉,把课程由纵向型改为横向型的一种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学分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学生选课时往往避重就轻,避主就次,选择那些容易拿学分的课程,或往往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将来发展需要,盲目选择课程,专挑看似热门的课程,造成学习内容杂乱无章。另外,由于扩招的负面影响,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优秀的学生学有余力,而一部分学生却感到吃力,因此出现有的学生想拿双学位,有的学生为凑学分,避难就易,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为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设立导师制,来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结构,并根据课程类型进行分组,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知识的交叉和复合;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因畏难而盲目选课的现象。同时也规定每一学期选课的比例,导师要根据课程的设置及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第二,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所占教学计划比例。要开出足够数量与质量的选修课是保证学生选课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即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实现知识的广博性,即质与量的统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课、选修课、公选课所占比例大多为70%、20%、10%,即专业课所占比例偏大,而公选课所占比例偏小。这样学生所选课程有限,难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就须压缩必修课的课时比例,增加学生自学的空间,另外安排有经验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开设专业基础课。其次,鼓励有专长的老师附设选修课或者允许学生跨校区选修课程,学校要承认学生在外校所修学分。再次,为保证选修质量,学校可成立教学督导组,随机听课,及时检查教案。

  教学管理系统要更新。不全要搞好教的管理,还要加强学的管理。我们往往把学习认真、成绩好、守纪律、老实听话等作为评定学生的重要内容,但实际上,这往往可能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学分制管理在于发展学生个性,为这种个性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学生选课的信息处理,最低的开班人数,教室的容量,这都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才能有效实施学分制管理。

  注意避免将现行的“学年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概念混为一谈。我国高校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与国际上的完全学分制尚有差距。我们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实际状况有利地结合,才能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教育环境

  

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学分制 学分 对策 改革 高校 研究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