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17

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

  

  一、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第一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的种植业生产效率低,需投入的劳动力和工时较多,这种低效的生产方式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致使种值业产出的比较利益低,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农村劳动力难以通过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实现内部消化。要实现农业内部结构优化需将剩余的劳动力彻底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才能带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从而推动农村土地实现规模经营,让少量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农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协调发展。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农村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长期以来轻工业发展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与重工业比较这些产业对劳动者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因此从农村转移到第二产业内部的劳动力大多集中在纺织、制鞋、服装等低技术的行业。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际上的成本竞争力就是源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城市房地产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的各种建设需求的增长,建筑业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大去向。据统计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业户口劳动力已占57.6%,农业户口在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已达79.8%。

  3、第三产业(这里主要指服务性行业)的兴起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的达60%,这些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中,有的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有的从事居民服务业,有的从事交通运输业,还有的从事住宿、餐饮、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等行业。他们从事这些行业不仅比从事第一产业所得到的收入要高,还为国家增加了一部分税收

  

  从统计资料上看,我国整体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农业劳动力表现在劳动就业的人数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较大偏差。由于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造成并维持了城乡居民之间过大的收入消费差距。90年代后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用工制度的松动,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尽管转移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也不纳入城市的就业管理。这种体制导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偏差,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

  2、成千数万计的农民工跨省流动,是资源配置失衡造成的。我国地区间的差别继续在扩大,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坚持效率优先带来的必然结果,更多的是由资源配置失衡造成的。沿海发达地区在20多年的发展中,依靠无限供给的低价劳动力作为支撑,坐享较高的投资收益,因而丧失了资本西进和产业结构转移的内在动力。这是导致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粘性的原因,也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政策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的根源所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带来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也限制了产业结构的正常梯度转移,既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3、影响中国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迅速发展时期,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继续发展资本密集和消耗大量资源的制造业并非我国的优势,我国经济的发展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重心,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仅中西部地区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而且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民工荒”将直接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服务业(如建筑业、装卸业、家政业、零售业和饮食业等)劳动力的供不应求,拉升这些产业的工资成本,影响其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影响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削弱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削弱其市场渗透能力,减缓市场推广的速度,甚至影响到我国的国际收支。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1、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促进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产业的过分集中,将带来企业成本的上升,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总体不经济。要按照不同地区的情况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统一规划、政策引导,实现全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西部地区有资源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也更靠近本地市场。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适当转移到西部地区,在全国形成统一的产业链条和不同的产业发展层次。

  2、调整各产业内部结构,增加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这主要有:①改革农地制度,鼓励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使农业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张,这样给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微观平台;②改造传统农业,一方面改造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改造农业的生产方式,用工业技术设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之间及城乡之间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合作,让与农业有关的资源在农村之间、城乡之间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不同的区域农业产业化特色,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推动“公司+农户”模式逐步向“核心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过渡,使农民组织与经济实体有机地融合。

  再就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发达国家平均85%劳动力在服务业,发展中国家平均45%劳动力在服务业,而中国在服务业的劳动力平均不到35%。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还要积极发展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它们资本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要多,而且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大中型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城镇的就业容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最有效的政策就是推进城市化。因为加速城市化将有助于发展第三产业和商品经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①加速城市化有助于刺激有效益的基建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创造就业机会;②加快制度创新,取消限制农民进城的有关措施。规范城市劳动力市场,疏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就业渠道。对“农民工”实行统一的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再要大量构建廉租房,使广大农民都租住得起,吸引农民进城定居;③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主要负责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供法律援助、劳动争议及劳动仲裁咨询服务,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劳资纠纷和工伤事件等维权活动。

  

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

论文搜索
关键字:结构调整 劳动力 转移 劳动 调整 农村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