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其内涵论文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其内涵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18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其内涵

  

   1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的由来

  

   1.1国际职业教育模式的先例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是指教学活动的一元在企业实施,另一元在职业学校里实施的教学模式。青少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集“学科中心”的教学模式与“能力中心”教学模式之优点的教学模式。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能充分发挥个性,又能逐步成长为对社会肩负责任的公民;使学生既掌握宽广的从业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状态和协作精神。

  双元制度的实施,使德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并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不仅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保证了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受到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的技术能力和资格。

  (2)英国“证书模式”与“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

  英国制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起NVQ、GNVQ和普通教育三种证书等值、互换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三条可供选择的通道,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工作岗位及证书的等级(学位)联系起来,实施“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

  (3)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最初源于美国一所大学提出的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合作教育计划,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美国于1962年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1963年在委员会的推动下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1965年在美国《1965年高等教育法》中被确定下来。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的成立,标志着这一教育模式得到各国普遍的认可。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定义“合作教育是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集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

   1.2国内“工学结合”的演变过程

  (1)周学熙倡导并实施“工学并举”

  天津是中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在“西学东逝”思想的影响下,伴随着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及此后洋务运动的兴起,一些企业相继开设工场传习工艺技术,启发工商知识,一种边工边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逐渐形成。时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有“北洋实业权师”之称的周学熙,鉴于过去工业学堂“理论多而实验较少”,“惟习其理,而不习其器”,因而“可造之才”甚微。主张教育与实业如影随形,要“富强”,必须“工学并举”,“工厂之设与工艺学堂联为一气”。周学熙十分强调教学要“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坚持“既习其理,又习其器”的教学方法。“以工场为工业学生试验、制造之所,而学堂各科教习,即可为工场工徒讲课之师,相辅而行,收效甚速”。

  “工学并举”的深入推行,不仅从实践上改变了传统的脱离生产实际的办学形式,改变了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为当时培养出许多发展民族工业急需的人才,促进了近代工业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2)建国初期倡导“半工半读”职教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计划经济的逐步完善,各行各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新路子,1957年刘少奇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提出了“半工半读”,即“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这是建国后的国家政策和文件中最早提出的“半工半读”办学形式。

  (3)21世纪“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产生

  2005年8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职教模式。教育部周济部长强调,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根本出路。”

  2005年底,国家及各省相继召开了职业教育的工作会议,国务院下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006年3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出台,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职教模式是用人单位与教育单位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充分协调、深度一致,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机结合,将学习者今天的学习、明天的职业生涯和后天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国家、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它包括职前的准备教育、在岗技能培训和岗位发展再培训。职前准备教育的一般的做法是在学校安排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岗技能培训一般安排学生在企业期间边顶岗实操边进行技能培训,岗位发展再培训一般安排对口技能培训、高级管理水平和高技能培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

  (1)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职业院校应建立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行业部门的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的在专业设置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增强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充实新工艺。

  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方案时,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导思想;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寻求企业对专业教学在资金、设备、场所、师资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支持;各个实践环节结合不同教学阶段的专业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训活动。校企双方设专人负责教学督导,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积极配合,协调安排学生的实践环节,提供学生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保障,积极引进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到培养过程中。

  (2)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设置课程体系时,由于行业、企业是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课程结构应淡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知识的适用性。首先应从实际出发,要对社会及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深入解剖行业及其岗位的职责、流程(工作过程),分解出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以能力为本位,科学安排实践与理论课程比例和形式,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促进“双证书”制度的落实和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工学结合职教模式以技能为中心,强化实训环节,实践教学变传统模拟实践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强调教学工作的真实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养成职业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应广泛建立与专业对口的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

  (4)坚持“产教结合”,打造一支“能教”、“能产”的职教师资队伍

  教师上岗前应安排到企业培训和锻炼。同时拓宽师资渠道,尤其是实训教师,应考虑从企业高级职员中选聘,采取专职与兼职结合策略,使职业教育与社会、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5)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推行工学结合职教模式中,职业院校和企业应该形成合力,通过德育教学、其他课程教学、实训教学与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班主任、党团组织、校园文化、家庭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从课内外、校内外、教育和管理、环境和服务、指导与实践等不同方面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德育工作。在学生中实施评优奖励等激励举措,鼓励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理念、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就业观念,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和实际能力。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

  

  3.1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和“工学交替”都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两种方式,是基于教学层面的微观概念。

  半工半读强调的是一半时间顶岗实践、一半时间上课学习,实践和学习相互促长;工学交替强调“顶岗实践”与“授课学习”两种方式相互轮换,以理论指导和提升实践操作、以操作不断检验理论的反复循环的过程。

  3.2 “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方式。

  它要求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基础实训;学生在企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技能操作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于最后一个学期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任务。

  该模式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订单),有目标地对学生的未来进行必要的设计,即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确定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依托用人单位,为企业“量身定做”职业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极限无缝对接。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学生预定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向、学有所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潜力;可以引起企业对教育投入的兴趣,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步伐;拓宽了高职院校办学思路和办学空间,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有利于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

  3.3实行“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它是指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在二年级或二年级以上的全日制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与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前应具备何种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实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前,根据岗位需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培训或以企业员工身份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顶岗实践期间,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顶岗实训环节可以在原有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要求进行修订,并由企业开出具体课程或提供实践机会。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对其进行考核,录用合格者。

  总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学生接触和参加专业劳动,培养学生职业观念、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之间“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种工作与学习、用人与育人、理论与实践、岗前和岗中的有机结合,是“工”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导思想,深入持续推进“工学结合”职教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其内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工学 人才培养 高职 内涵 及其 模式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