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建设浅析论文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建设浅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0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建设浅析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提升高校学术水平,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环境,面对科技竞争力在国家发展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的大局势,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如何才能取得成就和突破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建设。

  

   1 目前科研管理现状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以创造性和探索性为主的知识生产劳动,需要科研管理来创造适合的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地方高校地处中心城市之外,存在人才资源缺乏、信息闭塞、积淀不够深厚、科学研究氛围不浓和科研主体积极性不高等诸多不利因素,体现在科研管理中,表现为管理理念落后,基层科研管理部门机制不健全。

  1.1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科技处大多仍被定位为上传下达的一个中介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引导、策划、管理功能和角色。科研管理缺乏主动性,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只能靠个人认识和经验积累来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1]。

  1.2基层科研管理部门机制不健全,系(部)无专职科研管理岗位或职责不明确,科研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无法提高待遇水平,因此临时性强,流动快,在职人员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对科研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1.3.学术活动交流较少,学术氛围不浓。学科间交流不够,科研主题研究领域较为狭窄,大多各自为战,再加上作为地方高校在本身较强的基础研究领域,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难于独立开展以创造新知识为目标的高层次的前瞻性研究。作为科研主体的教师,普遍教学任务较重,科研工作主动性不强,科研活动多数围绕评职称展开,做科研的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

  

  2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的探索

  

  2.1创新科研管理理念,强化服务地方意识和人本意识

  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对管理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科研管理理念创新是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建立的基础,也是科研管理能否出成效的前提。

  2.1.1找准科研定位,加强地方服务意识。地方高校地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中小城市,在人才引进、学术交流、信息沟通等方面有不利之处,但是同时在地方上他们是“高等学府”,容易进入社会的中心,成为为当地社会进步服务的领先者,因此,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须从自身出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培育特色,才能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加强为地方服务的意识,要求自觉将科学研究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团等组织联系和合作,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培育发展科研特色优势;

  2.1.2.加强人本意识,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研工作主体是有能动意识的人,在科研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充分考虑人才在创新中的作用,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发挥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当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地方高校由于环境的制约,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保证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加强人本意识,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和氛围,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外围硬件条件和环境比较弱的情况下,用政策和管理的软性环境来留住人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证科研管理目标的实现[2]。

  2.2稳定科研管理人才,建立专业管理团队。

  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与其对象间的一种互动过程。创新的管理理念为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实践以达到管理的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理念的更新,对科研活动中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外界环境和条件的特点及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因此,建立专业化的科研管理队伍,是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化,建立创新机制的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在精英阶段,一般实行资深教授主导型管理模式;在大众化阶段,高校的管理活动主要由职员来承担;到了普及型阶段,各类管理专家将成为高校管理的主要力量。目前,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社会职能和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的科研管理急需稳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3]。

  2.2.1完善科研管理人员的评价制度,稳定科研管理队伍。高校科研管理现仍定位于服务性工作,普遍存在管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等情况,管理人员在科研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没有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待遇提高和工作条件改善等依赖于行政职务的晋升,这就导致了管理人员积极性缺乏、队伍不稳定等情况。因此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急需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的今天,将行政职务和管理岗位区分出来,设立专门的职称晋升系列,对于稳定科研管理队伍,有积极的作用。

   2.2.2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科研管理人员在岗位业务熟悉的基础上,要全面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管理理论素养,提高组织、策划和科学决策能力以及规范化管理能力,才能保证保证实践和理论结合,进一步熟悉理解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做好管理工作。可通过进修学习,参加各种科研管理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同时通过与同行的交流,深化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提高对自身的认同感。

  2.3加强学术管理,使科研管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科研活动作为探索创新性的知识生产活动,是一个专门化程度非常高的领域,必须突破单一的行政管理的约束,加强学术管理,即加强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学术决策中的地位,这样才更符合科研工作的自身规律,能补充管理制度化程序化所带来的一些弊端[4]。

  2.3.1加强学术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学术委员会是高等学校内部设置的对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学术问题进行审评并作出决定的学术机构。实践中高校对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能不能只定位于学术研讨上,而要发挥其评议和决定的权利,参与科研管理中的计划评议监督作用,同时在校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在院、系一级或科研平台设立学术委员会,加强学术指导和学术管理。

   2.3.2确立学术委员会的职能,改革现有学术委员会的人员选聘制度。学术委员会要聘一定数额校外专家学者参与,主要邀请相关学科内的权威人士,保证学术委员会的专业性和公平性;同时每年度进行选聘,增强队伍成员的竞争意识、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院系一级和平台学术委员会可根据各部门科研发展情况进行设置,实现把握研究方向,讨论确定学术规范,审定课题指南和课题申请,监督检查科研工作的实施等作用。

  2.4明确权责,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

  科研管理的统一性和科研活动的复杂性相互矛盾,科研管理体制的行政性和科研活动交叉、融合的网络性互相冲突,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整合科研队伍,把握、引导科研方向的科研管理体系,即将分级管理和统筹管理相结合[5]。

   2.4.1明确权责,进一步完善学院、系部两级科研管理的制度。

   作为一般地方高等院校,科研资源都是有限的,作为校级管理部门的科研处,首先应当掌握本单位的科研资源布局,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以组织协调为主,倡导、策划,统筹学科发展,促进学科交流和融合,做好科研方向把握和队伍整合工作,努力推进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其次,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横向联系,跑横向项目,推广科研成果,为科研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铺路修桥,培育自身的科研特色。再次与有关的主管部门、与重点大学保持经常的、稳定的学术联系,实行加强型联合,使科研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实现科研管理的导向功能。

  与此同时系部一级要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机构,稳定管理人员队伍,组织实施科研计划,课题申报组织,成果收集等具体事务性工作。

  2.4.2统筹规划,设立职权相对统一的平台科研管理机构,推行课题制管理。

   在重大项目或研究基地、实验室建设中,学院可统筹规划,打破行政单位的规划,建立职权独立的科研管理机构。推行课题制管理,完成重大课题的攻关,其中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课题负责人以固定人员为主,流动人员由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到的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受聘人员的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完成课题攻关、重要成果的推广等有突破性、标志性的科研工作,提高学院的学术水平。

  

  3 结语

  

  以上对科研管理创新机制的构建探索,只是一个模型的基本形态,主要针对地方高校的特点对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表述。在具体实践中,地方高校要进一步结合自身特点,从创新管理理念入手,深入研究科研活动规律和科研管理过程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提高高校科研竞争力和学术水平的保障。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建设浅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科研管理 新机制 新机 科研 高校 地方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