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四川乡村旅游业升级更新论文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四川乡村旅游业升级更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四川乡村旅游业升级更新

  

  自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后,全国各地都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手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解决就业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下,已占四川省旅游收入1/4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四川省旅游产业的兴衰,还关系到全省城乡统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如何做好四川乡村旅游业的升级更新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城乡统筹背景下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四川省作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和领头羊,“十一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144.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89.60亿元,增长了2.39倍,约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7.2%,相当于为全省5100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了960元。其发展水平、规模和经济总量增长均居全国领先地位。截至2010年末,四川省共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8家,乡村旅游经营户1.68万家,农家乐1.3718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达24.84万人。同时四川乡村旅游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0%。

  2010年,四川省旅游局联合四川省委农工委等部门,指导各地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创建工作。全省乡村旅游业已逐渐形成由郫县、蒲江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8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2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8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7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58家乡村酒店,13718家农家乐构成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四川省旅游局联合四川省委农办,依据《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对全省农家乐(乡村酒店)进行标准规范和引导。截至2010年年末,全省共有双流县成都“西蜀人家”等120家乡村酒店、双流县“杏花村”等613家农家乐初步通过各类星级评审。四川省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年度乡村旅游启动仪式和“农家乐文化旅游节”两大全省性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并以此为龙头引领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总的来说,在产业规模、标准化建设及配套政策方面,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二、城乡统筹对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

  城乡统筹的意义是通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城市和农村的互动,来逐步解决“三农”问题。随着省会成都市2007年获批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川省城乡统筹工作正在逐步深化,以土地流转方式为代表的大量政策和制度得到突破,在引入了多种城市产业要素后,四川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旅游的产业模式向集约化转变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城乡空间布局必须做到一体化,城市和乡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城市规划”需要延伸为“城乡规划”。因此,四川乡村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家乐”模式已经有所改变,尤其是位于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区,原来占主要地位的单独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正在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四川省各地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不再是划定一个区域,配套一些基础设施,农民单家独户地搞农家乐,而是对成片的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如成都近郊知名的乡村旅游区“五朵金花”,经营户要以所在区域的文化主题为原则来进行开发建设,不符合景区特色定位的必须加以改造。

  (二)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向企业化管理转变

  目前,四川乡村旅游的产业单元正逐渐从农民家庭小作坊式的管理体制向企业化管理体制转变。现代旅游产业的趋势是企业化、集团化、制度化,而早期乡村旅游的产业单元是以家庭经营户为主,参与经营管理的都是家庭内部成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原有的农民家庭经营模式已经明显力不从心,经营管理松散,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对新兴休闲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菜肴卫生和服务质量、成本费用的控制等方面无法科学有效地进行管理。随着乡村旅游的空前发展,大量旅游经营户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一家一户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面临管理无序、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向企业制度化迈进是必然的。

  (三)乡村旅游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开始增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四川省绝大多数以“农家乐”形态经营的乡村旅游主体最初都是靠“政府补贴+农民自筹或民间借贷”发展起来的,由于缺乏资金的后续投入,很多企业未能得到有效开发或只能维持小本经营,无法适应旅游业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目前已有多个地区开始鼓励各类金融资本投入乡村旅游业,扶持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并鼓励灵活多样的信用消费方式,包括信用卡消费,设立小额外币兑换点等。乡村旅游企业也开始与银行利用各自的营销渠道和客户资源进行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做大做强必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依靠政府的初期投入和农民的原始积累远远不够;但由于乡村旅游企业缺乏较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资源换资金”的方式又碍于普通农民经营户匮乏的资本运作知识,造成一方面政府关于农村小额贷款、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在不断地得到突破,但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经营户仍然无法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

  (四)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组成更加广泛

  由于各地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沿海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等因素,目前,四川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范围已从过去的以四川省当地农户为主扩大到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企业在岗农民工、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甚至城市下岗职工等不同群体。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乡村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数量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大多数四川乡村地区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使其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低于城市地区,直接引进高素质人才难度较大;同时就业观念和城乡差距也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农村就业率很低,因此,四川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就业技能贫乏,自我学习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和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也增加了乡村旅游企业的管理难度。

  三、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更新途径

  由于四川省城乡统筹工作的不断深入,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有了明显的变化,为应对上述变化,并适时搭上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的列车以享受政策的扶持,四川乡村旅游业可考虑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升级更新:

  (一)加快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企业化制度建设

  尽管目前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单元仍然以家族式的农民经营户为主,但城乡统筹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潮是难以抗拒的,因此需要及时加快对四川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企业化制度建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将现有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等进行公司化改革,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组织系统。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手段协调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配置,使整个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和创新更有成效。在条件成熟后,由政府组织,将同一地域或同一休闲资源的若干单一公司联合组成产业集团,彻底改变农家作坊单打独斗式的原始产业单元。一个乡村就相当于一个企业,若干乡村相连,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工业园区的乡村旅游企业群体,进而构成了与工业产业集群相同布局的服务性产业集群,这符合了乡村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将单个农家乐单元改革为现代企业的同时,还需引导企业将经营方向从目前一窝蜂地从事旅游接待转变为发挥各自企业的优势为产业集群服务。通过企业制度的建设引导企业合理选择经营方向及配置自身资源,使四川乡村旅游产业从目前的单一旅游接待形成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分工,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包括:旅游接待、餐饮服务、酒店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甚至包括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从而丰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要素,避免目前四川乡村旅游产业普遍存在的低层次同质竞争。

  (二)建立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目前,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人员结构主要由当地农户和进城务工人员及返乡农民工所组成。在乡村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针对当前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和就业困难的局面,在企业内部和乡村旅游产业区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利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同时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引入执业资格和从业标准,彻底规范和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人员结构和层次。

  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还需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这样不仅为科学管理现有的人力资源,也为今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分散,人才培训的周期较短,跟不上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旅游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各部委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各体系之间存在重复、低效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整合各个培训工程、证书考核和技能鉴定项目,建立长效、稳定和完善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在人员培训时,应注意多种类型的结合,挖掘和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参与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如“学校+农户”型、“政府+农户”型、“研究机构+农户”型、“公司+农户”型、“旅游协会+农户”型等。

  (三)研究开展针对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资本运营服务

  四川乡村旅游业的后续发展资金单纯依靠政府的前期投入和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要满足今后产业发展资金的需要,避免因资金短缺问题带来的困扰,应当首先由政府积极牵头搭建融资平台,组织金融机构及时研究利用现代金融工具,不断开拓乡村旅游业的筹资和投资渠道。如选择数家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企业,试点研究股份制改革和发行上市,或是引入实力较强的旅游企业集团进行收购与合并;利用城乡统筹发展配套改革中推出的新型土地流转方式,将农民的土地和房屋资源彻底流动起来,引进外资及社会闲散资金,鼓励和引导信贷部门重点研究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贷款等。

  除了政府积极搭台服务外,还需要提高乡村旅游企业自身必要的资本运作素质。目前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不愿向乡村旅游经营户投放贷款的原因在于:申请贷款时,由于农民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时缺乏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资金的预算能力,实际贷款需求难以准确核定;由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使农民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账簿建立不健全,账务管理混乱,贷款银行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难以掌握等。随着国家城乡统筹配套政策的不断更新,土地流转方式的探索和转变,农民拥有的资源运作空间越来越大,四川乡村旅游业要想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吸引资金增强企业实力,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提升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综合资本运营能力是关键。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四川乡村旅游业升级更新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四川 旅游业 统筹 城乡 乡村 背景
最新旅游管理论文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策略研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河市为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度与评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品开发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热门旅游管理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
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
试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