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浅谈苏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论文

浅谈苏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3

浅谈苏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苏南中小企业作为全国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融资境况与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相比,有自身的特点。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同样也面临着融资困境,那么,造成苏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何在?又将如何加以改进?这是本文试将加以探析。

  一、苏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宏观经济运行大环境

  1、全球经济运行环境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以出口为主的苏南中小企业冲击最大。海外市场萎缩,企业订单减少,使得这些企业的盈利空间大大压缩。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企业通过银行获取贷款的能力。

  2、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

  例如,新劳动法的出台致使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致使出口困难,经营成本上升;苏南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厂房租金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等,都使生产成本增大。这对于本来就面临出口压力的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当然需要不断的流通资金支持。

  3、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劣

  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劣使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环保节能的重要性,于是对企业生产的节能环保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自然更多地集中到劳动密集型的苏南中小企业上,他们要在新要求下生存、发展,必须进行技术更新、产品升级,就都需要加大投入。面对困难重重的中小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银行,更加不会轻易批准贷款需求。

  (二)苏南中小企业自身缺陷

  第一,管理机制不健全。苏南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缺乏正规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工作比较混乱,缺乏明细财务账。较差的财务管理状况,会影响银行的授信评级。

  第二,中小企业虽有经营灵活、转向方便的优点,但也存在投资、生产和经营短期化倾向。在银行看来,就意味着其投资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预示贷款风险的加大。

  第三,处在起步阶段的小企业,多数实力不强,缺乏足够的让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同时,社会担保体系也不够健全。这些都使银行不敢放贷。

  第四,它们大多是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不属于政府金融政策照顾重点。

  第五,这些企业管理人员信誉意识不强,没有建立良好的贷款信誉。即使拿到贷款,他们也会采取一些措施避开对贷款的监管,或者做一些失信的事,让银行不敢轻易放贷。

  (三)金融机制不健全

  1、金融机构不健全

  一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惜贷严重。四大国有银行本应是中小企业信贷来源的基础行,但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差,为规避风险,这些银行出现了惜贷现象。根源在于他们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分析经验不足、风险管理能力不高。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对贷款责任人追责很严,但激励不足,使贷款责任人缺乏勇于冒险的动力。

  二是民间信贷机构不规范。虽然苏南地区民间信贷机构发展繁荣,但由于政府缺少相关的管理措施,普遍存在不规范操作现象,放款过于宽松但利率奇高。这虽可以让企业轻松贷到相关款项,但也会因利率太高而增加企业生存压力。而信贷机构因把关不严,容易出现死贷。

  三是外资银行没有有效地引入。许多外资银行都把服务于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他们在本土做中小企业贷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例如,针对客户的财务制度不完善,报表不符合要求,银行帮助他们进行人员培训,建立财务报表、健全财务制度,同时还深入企业调查,掌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等等。这些正是我国银行业需要学习的。

  2、直接融资通道没有真正打通

  股票、公司债券等融资方式门槛过高,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我国也只发行了三种中小企业集合债,且对入围企业要求极高。如今,尽管资本市场上的创业板块在千呼万唤中终于破冰,但上市手续繁琐,门槛很高,对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融资作用不大。

  二、苏南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主要对策

  (一)政府积极给予政策支持,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国家政策重点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苏南中小企业传统型占大多数,为了解决这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各地方政府纷纷出重拳加以解决。例如,苏州市工商局联合银行推出的“联保信贷”机制,就发挥工商部门信用监管评价职能,支持无财产抵押物作担保的个体私营业主相互担保,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工商部门与金融机构共享信用信息,向金融机构通报市场主体信息、企业生存状况和产业发展态势。这对破解融资难的问题具有显著成效。

  苏南地区工商先前探索的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等新型融资手段现在也有进一步的创新。另外,苏州等地近期将抵押登记的主体由大中型企业为主向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延伸,这将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益群体。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投资、私营投资,亦即允许开办私营担保机构。另外,扩大担保方式,尝试信用担保,如企业主个人信用非常好,也可以担保。

  (二)从自身寻找原因,改进、拓宽融资渠道

  苏南中小企业要想解决融资困境还必须挖掘自身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

  1、强化信用意识,提升信用等级

  中小企业必须靠自身的综合水平、经济实力和良好信用取信于社会、公众和银行,重塑还贷形象。最起码企业要增加财务报表的真实度、可信度,以赢得银行的信任。

  2、做好抵押担保的准备

  企业可以用自己的土地、房产作为抵押。无实物抵押的,银行可以尝试贸易融资,如用出口信贷业务,用企业动产作为抵押等;一些服务零售业,也可用买来的摊位向银行作抵押。

  3、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朝阳产品,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新产品,走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之路。

  4、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分流融资需求

  具体说来:一要敢于利用企业内部股权融资;二要善于开展表外融资,即企业在融入资金时,无须改变原表中资产、负债的现状,如租赁、应收账款出售、应收票据贴现等;三要注意融资与融物相结合,如采用融资租赁方式。

  (三)健全金融机制,完善金融体系

  1、积极引导大中型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

  首先,各大银行应完善信贷资金投向结构。国有银行应在年度信贷总计划盘子中确定一个批发贷款和零售贷款的合理比例,并适当扩大二级分行零售贷款的份额用于支持中小企业。

  其次,银行必须建立一套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信贷组织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银行业应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技术、服务、理念以及金融产品,改变经营观念。科学制定信贷管理制度,既要建立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也要建立信贷激励机制,适当下放信贷权限,改变不敢贷、不愿贷的现状。

  最后,商业银行应积极介入和参与中小企业各种形式的改制,为其提供相关的辅助决策服务,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合理信用评级标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2、建立健全民间信贷制度

  金融系统应该引导、鼓励民间信贷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小型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一系列民间信贷机构的信贷制度,规范服务,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3、扩大融资方式

  争取多种融资方式共同发展。继续扩大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建立健全创业板市场,在促进国有大企业上市的同时,引导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4、利用证券投资基金建设促进企业转型

  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促进苏南中小企业转型。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逐步放松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债券担保的信用评级制度,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5、大胆探索新型的融资形式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苏南地区涌现出了一种新的融资形式。例如,江苏省推出的互助型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都将会推动民间借贷的合法运行、规范发展,也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平台。

  三、结束语

  目前,苏南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股重要的力量。虽然针对融资难的问题,苏南政府以及各金融机构已经采取了多方措施,但是其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表面看是中小企业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信用能力发育不成熟的后果。实质上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空白、缺损和落后。

  为了进一步促进发展,苏南中小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改善财务管理,建立诚信信誉,增强银行的贷款信心。同时银行也应当改善贷款环境,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渠道。政府应当加强管理,规范制度,拓宽融资方式,在已经初见雏形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继续健全体制,争取把这种融资方式做强做大,并带头做好中小企业的坚强后盾,为中小企业融资创立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浅谈苏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苏南 小企业 融资 对策 原因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