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论文

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3

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9-0025-004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宏伟,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诸多个别论断和个别结论的机械总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

  一、从整体性的高度把握“原理”课程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固有特性。它是一切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领会其立场、观点、方法的精神实质的观点和态度的体现。实际上,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它要求我们如实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来认识和对待,反对任何肢解、割裂、歪曲或断章取义、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绪论部分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1](P3)从广义上说,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看成是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P1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是由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统领的理论体系。二是鲜明的阶级立场。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1](P2-3)也就是说,为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立足的原则立场。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P11)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也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整体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相一致的。四是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P17)马克思主义是围绕这一崇高社会理想而建立的理论体系。

  从“原理”课程内容来看,它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从各个章节来看,绪论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从总体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至七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的具体展开:第一、二、三章是关于自然、思维和社会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第四、五章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理论,这部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方式,严密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最深刻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第六、七章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理论,这一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依据,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从整体上来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特征,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原理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强调了对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整体性研究。

  二、整体性是“原理”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以往,马克思主义常常被分解为三个主要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种“三分法”推动了以这三个方面为内容的学科的深入发展。但是,由于人们的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许多最重要的著作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一般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而《共产党宣言》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伟大厦的缩影,其理论内容几乎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重要方面。其他著作也大都是这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辨与关于政治经济学、人类解放理论等现实问题的交织;《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哲学问题、经济学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的汇聚;《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等关于现实问题的著作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理念;即使像《资本论》这一被长期看作是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包含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本原理,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所以,我们很难说它们到底是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我们不能拘泥于自己以往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学科领域,而忘记甚至排斥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人而言,他们也非常重视对“整体性”范畴的阐释和运用。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则“把种种经济关系看作同等数量的社会阶段”。[2](P142)同时,马克思也常常把整体性方法运用于对社会和人的本质的说明,正如他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3](P220)“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此外,马克思还阐述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关系上的整体性,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指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4](P17)

  恩格斯虽然在《反杜林论》中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进行了分别论述,但是,毕竟“刻意地创造体系”与“体系的现实存在”是两回事。恩格斯虽然明确表示《反杜林论》一书的目的“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但是,他不得不在“一个广阔的领域”对杜林展开批判,而且他还是希望读者不要忽略他在批判中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5](P344)从《反杜林论》全文看,恰恰是这些看似独立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内容紧密相连、逻辑严谨的理论整体。此外,在恩格斯那里,整体性也是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他在阐述联系的、发展的与静止的、孤立的这两种思维方法的实质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5](P359)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正是体现在这种历史性、联系性、发展性的统一之中。

  同时,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认为它“完备而严密”,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6](P309)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它们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内容,同时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又是严密的、完整的,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则使得这三个组成部分成为一个逻辑严密而统一的整体。这一整体犹如一整块钢铁,是肢解不了的。谁想去掉它的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就必然离开真理。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被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整体性是“原理”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任何片面性和肢解性的解读都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反而会使人们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歪曲和误解。

  三、整体性是“原理”课教学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学说,正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正是因为其内容结构在整体上与其他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区别,才真正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为整个教学的立足点。

  在教学目的上,我们必须要从整体性的高度理解“原理”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作出了明确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关于“原理”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必须要从整体性的视角设计、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具体来说,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从事的理论活动的全部过程去理解和阐述其要义。这就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理论目标及宗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学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及相关文献纳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有利于我们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概念、论断的意义和适用条件。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研究,不应局限于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述,还应该包括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重要著述;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研究,也应结合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献的编纂背景与考订特点来准确把握相关内容。再次,紧密结合实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领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努力作出准确解释,同时用能结合时代和具体的国情要求作出新的阐释,防止生搬硬套、断章取义、片面理解。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即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片面的乃至错误的观点。

  在教学途径和方法上,我们要重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体来说:其一,必须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我们要反对以任何形式去破坏、割裂和肢解马克思主义,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简单相加”,又不能把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看作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理论拼盘”,而应该站在整体、全局和宏观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教条主义地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时所使用的某些具体观点和具体结论,而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由时代所塑造从而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形态。其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各种阶级是相应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社会表现。当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象时,必须要考察它产生于何种社会经济条件,要研究这一现象的阶级背景,分析它对哪一个阶级有利,属于哪个阶级的思想体系,在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中处于何种地位和起什么作用,它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其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7](P26-27)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本质,把握大局,辨清方向,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总之,在“原理”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块有机联系的“整钢”,努力找出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当今社会生活实践,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

  

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 马克 特质 整体 全面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