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7-0097-004

  

  个体发展需要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内在需要。只有将国家、社会要求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统一,大学生才能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践行,从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接受。因此,立足于大学生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发展需要之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价值观念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存在必然契合点。正确认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活动与其内在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最佳结合点,根据主体需要特点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接受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启示

  西方的接受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就引起了学术界关注,由此开展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对接受活动机制的研究表明,一个完整的接受活动是由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等诸影响要素相互联系、配合来共同推进的。在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的需要、动机是影响接受活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外因条件的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主要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传播形式、接受氛围等,同样影响接受效率,影响教育效果。[1]

  接受理论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最终外化为良好的品行。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接受主体的需要相结合,才更具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来完成和体现。

  在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现象并不鲜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很少关注接受主体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目的与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需要不相契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只有真正确立大学生接受主体地位,充分认同、尊重并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才能实现教育与接受的契合,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2.大学生发展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活动的驱动力

  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欠缺而对客观事物产生欲求的一种心理状态。马克思在考察人类活动的动因时,对人的需要曾作出精辟论述:“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2](P78-79)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发展需要,发展需要是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施展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求,它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的需要。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既为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最主要表现为个体发展需要,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活动的驱动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适应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就会引起大学生的接受兴趣,产生积极的接受反应,反之,大学生的反应将会是麻木的、迟钝的、抵触的,甚至是强烈的逆反。只有将国家、社会要求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契合,大学生才能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将其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追求,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关注大学生多元发展需要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们普遍关注自我的成长、发展,迫切希望成长成才。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强度最大的前4位需要(主导需要)依次是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大学生6类需要的相对强度由强到弱的依次排序是:发展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贡献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生理的需要。[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我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内心需求,个体发展需要成为他们的主要需要,具体表现为:人生导向需要、思想政治需要、求知求能需要、人际关系发展需要、职业发展需要等。

  1.人生导向需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他们既要承担一系列人生重大课题,又要面临许多人生难题,如:人生志向的模糊、理想信念的缺失、价值追求上的困惑、人生规划的迷茫、自我认知的矛盾等等。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在人生导向和规划上,包括人生价值观确立以及生涯的设计规划等方面得到指导、帮助,为他们解难释惑。结合大学生人生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而使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内化为自觉的人生价值追求,并通过社会实践使其成为大学生相对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2.思想政治需要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认同感,易接受,迫切希望在这一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抓住机遇,建功立业。这奠定了党和国家的需要与当代大学生内在需要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相契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力求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多样的个体人生理想信念相对接,以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为切入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融入人生教育、成功教育等,进而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在实现社会理想中不断提升人生价值,实现自我。

  3.求知求能需要

  在日益国际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能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学习,努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是大学生的合理需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尊重、满足大学生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将自我发展的需要、成才的渴求与党和人民的期望、民族的历史使命相结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4.人际关系发展需要

  基于自身心理发展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人际交往的需求。如何正确对待人际交往的需要问题,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立足于尊重、满足大学生的合理、健康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发展合理、健康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人际交往活动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正确对待交往中的利益关系,不断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积极建立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和谐人际环境,促进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

  5.职业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职业选择和适应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存在必然契合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要求的人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寻求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将人生价值实现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在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最大限度开拓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格,提升职业素养,获得职业发展,成就事业。

  

  三、大学生发展需要视阈下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体现社会、国家的需要,同时不可忽视个人需要。从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需要出发,将国家、社会要求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统一,充分尊重需要、满足需要、引导需要、激发需要,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1.尊重大学生发展需要,力求“思维同构”和“教育者先行”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主体的需要,重视大学生自身完善和发展,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成为冷冰冰的政治说教和道德训诫,必须深入大学生精神世界,给予大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发展需要是大学生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尊重大学生发展需要,首先应尊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理解、接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特征、情感需求、生活状况等,了解大学生的接受特点,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上的自我选择性和个体差异性,寻求与大学生在同一思维框架和语言环境中实现有效沟通,力求以适应大学生的接受方式,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尊重大学生发展需要,应遵循“教育者先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所传递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二者之间理解的发生,只有当教育者以开放的、倾听的姿态,真诚地对待学生,二者之间理解才会发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育者必须首先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态度,放下身架,真正关注、触及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大学生平等地进行相互沟通,达到师生内心精神力量的共生、共长,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价值目标和道德追求能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成为大学生内心长久的精神动力。

  2.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成长发展的需要是当代大学生最主要、最强烈的需要之一,也是大学生永恒的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着力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立足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视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规范、重管理、重说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已经不完全适应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生由单纯地享受国家福利变成了自身教育的投资者,学校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4]因此,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将服务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要树立全员服务、全程服务的理念,以满足大学生最迫切的需要为切入点,着力为大学生解决最困扰他们的职业规划、学业提升、就业危机、家庭贫困、身心健康等问题,使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困难的解决中体会党和国家的关怀,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情感上进一步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引导大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但其中不乏不合理、不健康的成分,譬如,大学生成才愿望迫切,但更多关注自我价值实现,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要求政治进步,热衷于入党,但动机不纯者大有人在;交往需求强烈,但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讲究互惠,追求功利;职业价值观有偏差,个人职业期望和社会需求难以统一等。引导大学生摒弃不合理、不健康的发展需要,引导大学生思考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的契合点,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是核心社会价值,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个人的短期需要有一定的冲突,但它维护的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5]引导大学生将成长、成才、成就的内在需要与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相统一;将自尊、自强、自立的内在需要与爱国情怀、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相统一;将个人道德理想人格追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相统一,从而可能实现个人发展空间最大化。

  4.激发大学生发展需要,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自身也有向善的需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这些需要与党和国家的期望显然并不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要准确把握接受主体的需要,还要在教育过程中讲究教育艺术,来激发大学生的需要:用爱心感召、以情感感染,与大学生之间达到真诚的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使之进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动之中,成为其内在的精神和素质;用改善认知、角色期待等方法来唤醒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使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注重榜样示范、实践体悟的作用,注重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以及榜样人物尤其是优秀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适应大学生求新、求奇的特点,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途径、内容和方法,通过自主性的实践活动,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转化为内心的价值追求并外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达到内外一致、知行统一,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接受。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实效性 实效 社会主义 主义 核心 体系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