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6-0110-04

  

  网络文化已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主体形成“道德自觉”,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根本。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更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价值层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其国家意志,自然也是“一切利益属于人民”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国家的意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性,以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自觉把握,成为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意愿的价值表达,成为社会主义公民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以其多样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日益成为大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个性心理品质,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崭新形态,丰富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然而,网络文化的发展却是喜忧参半,一些落后的、消极的、低俗的甚至是反动的网络文化正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这说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主导的价值理念和标准,用这种主导的价值理念和标准去引领、规范、抵制落后的网络文化,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而这种主导的价值理念和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外在力量,更是一种内在要求

  

  1.网络文化的多元、多变、多样性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可以同时在网上呈现,网络因此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集中传播的载体和阵地。然而人们在享受这种“文化大餐”的同时,往往陷入文化选择的茫然,有时甚至被无形的文化霸权主义所左右。选择的茫然,是因为指导思想上的缺失;选择的力量,来源于科学指导思想的武装。社会思潮实际上也是“数量广大的民众的评价活动”,[1](P268)各种社会思潮的冲突、博弈及其自发倾向,客观上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成为必要和可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一些年轻的网民来说或许有些费解,他们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思潮,不能作为指导思想;或者认为有无马克思主义无所谓等,这都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现今网络文化的建构,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之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为人们观察和分析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的根本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即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2](P7)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网民的思想,就是使理论“掌握群众”,使广大网民建立起对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价值认同,从而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要求在引领社会思潮和“掌握群众”的过程中,既能做到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思潮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又能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的主体性差异,促使人们的文化选择逐渐达到理性和自觉。

  2.网络文化的零散、无序、杂乱性需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网络文化具有零散、杂乱、无序等特性,网民对网络文化的接受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时候就沉浸在浏览无聊、八卦等信息中,或沉浸在游戏的梦幻世界中,只注重当下的感受,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有一项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调查显示,仅有9%的大学生“对自己在网上花费时间、精力的态度认为很有效率,对自己有帮助”,约一半的学生表示“后悔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或“偶尔会懊悔”。[3]堪称网络奇迹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折射出了多元文化价值下的价值虚无。[4]

  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特别需要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以理想凝聚力量。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旨在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人们对国家、民族所追求的未来美好的发展愿望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认识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幸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共同理想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发挥出来,这不仅是先进网络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引导和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需要。当然,实现共同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在引导和激励人们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前进的过程中,切实遵照“远大理想”与“现实工作”的辩证关系,[5](P293)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当下境遇和现实利益。

  3.网络文化的地域性、时代性需要倡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神价值

  网络文化是全球性和地域性的统一。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网络文化往往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表现上截然不同。网络的快速传播,使其对于其他媒介在传播具有属于地域特色的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网络文化需要大力倡导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又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这就需要在网上大力倡导时代精神,使网络文化能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应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精神价值。

  4.网络文化的隐匿性、不可控性需要网络主体践行“八荣八耻”的道德要求

  网络文化的隐匿性、不可控性以及受利益的驱使,网络文化的发展良莠不齐,一些消极的、落后的、低俗的网络文化充斥网络,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盗窃、网络病毒传播、侵犯个人隐私、黑客攻击等网络不道德、不健康、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一项针对大学生“关于互联网信息问题”的调查显示,有31.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可信度不高,难辨真伪”,25.1%的大学生认为是“低俗信息多,网络环境差”、还有23.7%的大学生认为“信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4]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需要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和接受者有较高的网络道德素养,而这种道德素养就来源于所有的网络主体是否自觉地以“八荣八耻”作为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道德标杆,更是每一个网络主体规定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对于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而言,“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然要求其遵守法律法规,发布合法的和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信息;而对于信息的接受者,则要求其做到“择其善者”,明辨是非,不轻信不盲从,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从而形成一股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和谐文明的网络力量。

  

  三、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网络主体的媒介素养

  

  1.日益扩大的网民规模和网络的普及应用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提升培育网络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相较于传统媒介,网络社会文化更加复杂多元,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互交织,有时甚至难辨彼此。[6]提升培育网络主体的媒介素养要求网络主体具备网络信息的分析、判断及批判能力,能够学会甄别与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地发布、传播积极的网络信息。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更是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民的素质。日益扩大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攀升的网络普及率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提升培育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人们的网络行为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再从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10―19岁网民的比例占29.9%,20―29岁网民的比例占28.1%,30―39岁网民的比例占22.8%,40―49岁网民的比例占11.3%,50―59岁网民的比例占4.9%,60岁以上网民的比例占2.0%。这个数据显示,10―29岁网民的比例占了58%,这个群体可以理解为广义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而且这个群体绝大部分是学生,他们的认知往往不够成熟,所以培育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30―59岁的网民的比例占了39%,这个群体是一个认知相对成熟的群体,他们分散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所以规范和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不仅关系到现实社会的道德状况,而且对青少年一代具有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积极探索有效的“内化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现实的自觉力量

  第一,科学内涵的内化。网络行为贵在“自律”,网络道德规范和计算机伦理其实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就开始产生并逐步成熟,然而这样的道德规范对很多网民来说并不知晓或不愿意去了解和遵守,因为对部分网民来说,上网好似一个享受自由空间和不受约束的行为,所以对网络道德往往是忽略不见的。同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也是不为诸多网民所了解。而事实上,每个人的网络行为却又不得不受道德规范的制约,否则网络的消极效应将会无限制地扩大。解决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只能靠网络主体自觉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坚定、自觉的道德信念和评价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成为主流的可以内化的自觉价值取向。换言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可以滋生出网络主体的自觉道德诉求。如对科学真理的笃信,对祖国的认同,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把握,对法治的尊重,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要求等。

  第二,方式方法和实现机制的内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网络主体的自觉价值诉求需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实现机制,避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教条化和简单化倾向。一是大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品牌网站,对于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舆论要及时地予以纠正和引导,以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正确主导方向。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政府网等这些官方网站的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一些有重要影响力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要特别注意舆论监管和导向。再比如,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把脉“网络红人”现象的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价值导向。二是努力探索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艺术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网民的自觉道德诉求,但是完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道德规范语言来要求网民则显得有些生硬,它需要用一种艺术的形式让网民自觉地接受。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一种精神价值需要具体到各类事件和事务中去,并通过漫画、音乐文学等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三是把网上宣传和网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互动平台。网络社会尽管是虚拟社会,但网络社会中的所有事和物皆由现实中的人创造和提供,所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网民的媒介素养,就需要加强对现实中网络信息生产者的教育,从源头上遏制落后网络文化的产生。学校、单位、社会应形成一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共识。当然,这种教育同样不能简单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道德规范语言来要求,而是将它内置到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或公民道德素养的公共道德规则或课程里,这样容易为人所接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内在 社会主义 核心 主义 体系 先进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