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若干思考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若干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若干思考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必须深入分析和把握社会成员思想变化的特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传播的规律性。

  

  一、社会体制转型期人们思想变化的新特点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于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矛盾冲突性凸显

  社会体制转型期,人们思想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矛盾冲突性加剧。面对着纷繁多变的世界,观察到周围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以及自身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待遇、生活状况的不断变化,一些人的思想不再平静,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烦恼,甚至是忿恨和埋怨。尤其是在理想与现实反差巨大,他人与自我贫富差距拉大,劳动与收入严重脱节,正义与歪风激烈交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人们便会重新审视世界,审视自我,从而对接受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人生观产生质疑。这种情形一般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有些人经过短期的迷茫和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操守,继续坚持和奉行原来的做人原则和价值观念。二是另一些人彻底否定自我,放弃道德追求和信念理想,走向与主流价值观要求的对立面,从而成为一个“现实的市侩者”。这种剧烈的思想矛盾冲突状态,是社会体制转型期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要对此加以认真研究。

  2.起伏多变性加剧

  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人们内心世界的波动,尤其是突发事件的降临或社会主体自身的重大变故,都会使其思想情感、道德认知、价值尺度、行为选择标准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和行为选择,从而使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发生改变。又如,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结果,不管是“胜者”,还是“败者”,其思想观念、道德情感都不会平静如初。可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诱发了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总之,社会生活的变化,会使得人们在道德世界和欲望世界之间不断地思考和选择,这种思考和选择的依据是现实生活世界,围绕这一轴心,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发生波动。这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必须要注意到的一个基本变化特点。

  3.自主选择性增强

  “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贯彻,政治环境的逐步宽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的主体地位、社会参与热情、民主观念、自我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道德观、价值观中个体意识的生成与强化,以及社会现实中个体意识多样性的存在和个体生活行为自主选择性的增强。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突出价值观中的“自我意识”,年轻人尤其如此,他们不愿意被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而成为没有个性的人。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它允许并鼓励人们保持自我,在适当的张力之下张扬个性,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不盲目地与别人趋同。当下,在社会上流行着“我行我show”、“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口号,其背后暗含着三层意思:一是不愿盲从、不想趋同,强调个性存在和自我价值观的独立;二是敢于突破、勇于标新立异,乐于向传统观念挑战;三是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强调民主、开放和自由。应该说,价值观中个体意识的多样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如果能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进行正确引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相反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但也应当注意到,过分强调个体在道德观、价值观选择上的自由和自主,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造成消极影响。

  4.尚实趋利性明显

  忌空谈、重行动、大胆进取、善于竞争是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主体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讲求功利、注重实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发展经济,注重实效,讲求实际,反对空谈和弄虚作假,也已成为大多数国人的共识。人们大都厌恶“假、大、空”(即做假事、说大话、尚空谈)的陋习,考察问题强调实情,解决问题讲求实效。一方面,这有利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一些人正是由于过分强调实惠、追逐实利,导致了理想的丧失、信念的动摇、精神的危机甚至是道德的沉沦。不可否认,在社会体制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崇尚实利、实惠、实际的“元素”迅速膨胀,并很快占据了一些人的思想空间;精神的贫困、灵魂的迷失、理想的缺失、伦理的失范和道德的沉沦现象比较普遍。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一切向前看”被演绎为“一切向钱看”,“为人民服务”被“为人民币服务”所替代。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尚实趋利的思想特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它同我们倡导的道德理想和主流价值观念根本相悖。

  5.离散差异性扩大

  在当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条件之下,人们的选择空间很大,加之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于是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甚或是相同利益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在人生追求、价值取向、荣辱标准、是非观念方面不太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情况。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现代的年轻人非常强调行为选择中的个体意识,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十分注重自我的独立性,彼此在事业选择、事物取舍、对社会的评价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而且这种离散的状态还有扩大的趋势。当前,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选择上的离散,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社会主体的价值判断呈现多重标准或多坐标系的特点。如有的人以富贵为荣耀,极力追逐金钱和权力;有的人以操守为至宝,宁愿生活清贫,也不丧失人格;而另一些人则远离功名利禄,以清净为福,如此等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视角来考察,社会成员多重标准、多坐标系的道德尺度和价值选择,意味着“价值共识”的破碎和消失,这不利于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巩固。这种由社会体制的变革和调整所引起,由社会分化直接造成的道德分化、价值观差异和思想离散的状态,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和整合。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几点思考

  

  当前,人们思想变化的上述新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新思路新措施,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服务中心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游离于经济、政治之外,而必须围绕当前社会的发展中心来展开。唯有如此,这种价值体系传播才具有社会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中心工作,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中心,而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应该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其实,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和反道德问题,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许多思想道德及价值观问题。总之,无论是在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现实中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都必须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2.优化教育环境

  社会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首先,适宜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保持。其次,人们的正确价值趋向和文明举止也有利于形成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反之,社会秩序混乱、环境乌烟瘴气,便容易滋生不文明行为和低俗腐败现象,人在这种环境中往往可能会有不文明、不道德甚至反社会言行。这正是所谓“人是环境的产物,而人又能改变环境”。以和谐的观点来考察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规律性,就必然能够得出要努力优化社会环境的结论。当前,要大力加强以提高全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为重点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待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1]

  3.发挥好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彼此影响和共进的过程,完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由施教者的“教”和受教者的“学”有机结合而成的。因此,遵循教育原理所强调的教学相长规律,即双主体相互影响、彼此促进规律,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要求。

  遵循这一规律应该注意解决好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双主体互动与施教者主导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掌握好舆论的引导权和话语的主导权,决不能听之任之。但与此同时,又要注意发挥好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他们的意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动力和活力。二是促进“施教”和“受教”双方(即两个主体)的良性互动,努力实现正效应,避免负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双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十分复杂的,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单向的,“受教”一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对“施教”方产生重大影响。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施教者”如果违背价值体系教育的逻辑或工作方法方式不当,引起“受教者”反感,很有可能会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负面效应。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加强潜移渗透

  当今是一个信息社会和开放社会,也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社会。潜移默化、逐渐渗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要求。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不能企及于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活动得以实现,也不可能通过“贴膏药”式的方法来完成。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人们的民主观念、参与意识、自我个性得到了激活和张扬,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面对这种新情况,必须要充分尊重“受教者”自主、参与的内在诉求,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些年的教育实践表明,不看教育对象、不讲究教育方法,一味地空洞说教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过分地价值观渲染也往往会适得其反,唯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收得实效。

  潜移渗透的精髓在于寓教于乐、大化无痕。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表述为“寓思想于文化之中,寓价值观于知识之中,寓教育于交流之中,寓建设于技术之中”。所谓寓思想于文化之中,即指注重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渗透在文化活动里,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所谓寓价值观于知识之中,就是指把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教育与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的讲授有机结合,避免将德育与智育相脱离。所谓寓教育于交流之中,指的是避免生硬说教、防止逆反心理出现,将价值观教育在交流对话、双方互动中实现。所谓寓建设于技术之中,指的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技术含量,将技术作为承载价值观念的载体。“技术是蕴涵价值的,技术的价值性包含在其知识、方法、程序及其结果之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互联网的出现本身就是开放、创新、共享、平等价值的体现,如开放的技术架构、公开的软件代码以及自由创新和获取信息等”。[2]

  5.加强整合引导

  整合,就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通过相应的方式方法,按照主体的意愿,将各种不同观点或不同部分在相对保持各自思想内涵或特点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共同融合成一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整合分为外在的整合和内在的整合。外在的整合相对容易,譬如社会组织的整合,可以通过合并、重组、调整、理顺等方式实现。内在的整合,即价值观点的整合相对困难,它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以及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包容和融合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离不开卓有成效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念的整合。引导,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采用对话、讨论、互动等方法,循循善诱地使广大受众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选择和从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要求的行为,从而自觉抵制消极、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

  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分化加剧,不同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要求。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人群,必然具有不同的思想观点、政治见解以及价值评判标准,因此,协调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关系,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促成社会成员遵从共同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推动社会生活的有序化、合理化、合法化,就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客观要求。

  加强整合引导,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两方面关系:一是包容与统领的关系。整合引导的过程,其实就是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统领人们思想的过程,同时也是尊重民意、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过程。即在统领中有包容,在包容中有统领,包容是统领的基础,统领是包容的灵魂。二是导引与规范的关系。导引与规范相结合,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保证。导引是一种柔性的思想理顺过程,包含疏导情绪、化解矛盾、拓宽境界等内容。规范是一种强制性外在约束,它要求人们让渡出部分的个人自由和集团利益,遵守社会公共价值准则和国家法律。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若干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主义 若干 主义 核心 体系 价值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