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体育教学中“为关心理”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中“为关心理”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5

高校体育教学中“为关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57一02

  

  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为美心理”是指“行为心理”或“行为美心理”而言。此文中的“为美”的“为”字是泛指“行为”,也就是说“为”作为动词使用,即表示动作的意思;“为”字也可作特指“美”的副词.有强调、延伸美的作用,绝不是“唯美主义”的假说。

  运动行为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研究范畴,以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所完成的完整的、成套的、可控制的动作系统的规律为主体。[1]体育教学中的为美心理,自然包括体育运动学、体育美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我们这里主要是对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运动为美心理进行研究和探讨,力求将现代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主要指公共体育课)纳入到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来研究,使其更具有人性化特点和时尚美的风格,为传统的体育教学赋予更新的、更合理的内核,使它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科学大家庭的殿堂,并显示出一种完美的、可亲善的科学地位。这也许就是我们写作此文的初衷吧!

  大学生们在体育课中的任何一种运动动作都是外力与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表现为外部介质的作用,制约运动的多种特点;内力直接受人的内在心理控制.以保证正确完成动作,或满足心理欲望的需求。[2]此间内控力还跟行为的目的性相制约,即心理因素相制约。我们参加一项体育运动其目的是什么呢?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项运动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就是目的性的殊途同归吧!过去的大学体育教学目的只是强调锻炼体质方面,它是为现在或将来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服务的,此观点一点都没错,但就每个学生的个体而言,其追求的目标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在多维文化影响和熏陶下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就使体育教学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应该说.很少有人会想去拿奥运冠军,而更多的人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寻找愉悦美、健身美、体魄美等实际的渴望,或心灵上的满足。

  愉悦美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心理反映。人的一生中,愉悦美的快乐主要来自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然而,取决于运动的愉悦美。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纯精神的。因为人自出生起,就本能的要求“运动”,“动”是孩童的最大乐趣。于是在开始接受教育的同时,就编织了有规律、有程序、有目的的体育运动项目,满足其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多年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即使不愿意“动”的同学。在体育课堂上都会找到自己的乐趣。某种意义上说,愉悦美的心理享受。若说来自“兴趣”,莫如说是对“兴趣”的延伸和扩展,最后达到一种心灵清空、愉悦的境界,即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排除任何烦恼与不幸,可以排遣发生在自己周边的郁闷、惆怅和莫名的心理刺激;还可以使自己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情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由过度的紧张变得如此的轻松而舒缓;还可以把平时比较懒散、怠惰的习惯转变为有序的、富有节奏的生活情景。如每天坚持半个小时的跑步.定期参加体育舞蹈活动,一周内打两次球(每次在一个小时之内)。长此以往,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强健了身心,譬如,增强了毅力和集体观念,锻炼了体质,开阔了视野.特别是打开了追求美的心灵之窗……男学生更注重阳刚气质的发挥,女学生特别关照阴柔之美的获取。这些都来自于愉悦美心理张力的充分发挥及心理美感积淀的作用。此时,大学生们的内心深处不断增添了美的欲望。愉悦美占据了心灵的主要位置,让他(她)们在体育课堂上或课外的体育活动中处于乐此不疲的神往峰巅之中,也是其他课程及社会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一项特殊的审美情操课。

  从体育运动的各项活动来说,大学生们既是参与者,又是欣赏者和传播者,其中的美感享受更多地伴随着情感运动(如体操等),这种情感始终带有愉悦身心的功能或娱乐的特征。追求愉悦美心理的同学们,就像玫瑰与郁金香花一样,不求结出什么果实,只求绽放自身的快乐与美丽。可见,体育课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某种快乐,因为有快乐的人生就是幸福,有快乐的生活就充满阳光。[3]

  健身美的心理多半取决于大学生们对身材、外形美的追求,因身体瘦弱或过于肥胖,或某个部位不发达,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补充。使之身体更加均衡、健康的发展。便于得到他人的倾慕与赞赏。因为“我们的天性中必定有一种审美和爱美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倾向。”[4]

  男生健美的重要标志是体形美,要求自己的身体匀称发育,富有健壮的体格和发达的肌肉,并使身高与体重得以协调、均衡。真的达到古人所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的完美程度,也该列入外感式的标准男人了。女生的健美除了身高、体重的标准要求外,也不排除身体的各部位的匀称比例,侧面看时具有生理曲线之美,及胸部、臀部的丰满感觉,方能体现出女性的细腻、阴柔的外在形象。

  当代的男女大学生们十分渴望自己成为“标准型”或“健美型”的青春偶像,改变过去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锻炼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或出于某种兴趣需要,而无什么特殊的目的性。现在的女大学生们更多地喜欢健美操、体育舞蹈及与自己身体某个部位发育不完美而求之于体育锻炼。例如,发胖的人多愿意参加跑步,或某些器械锻炼;偏瘦的人喜欢球类,或游泳项目等等,为现代女性的线条美、骨感美和特殊的优美而求助于体育运动。男大学生们仍是在身体的灵敏度和肌肤的健美上下工夫,多在攀岩、球类和跳跃项目上驻足,即显现男人的粗犷、大度和外在的刚硬性格。

  这种健身美的心理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普通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代大学生们追求完美人生价值的一种外在表现力,因为一个人的形象会给群体带来莫名的审美享受,还是整个社会向美的方面发展的一种个体的直接展现。

  体魄美主要指身体与心灵美的结合。当代高校体育教学逐渐走出传统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怪圈。大学生们也极力通过体育活动这一平台,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更加完美,专业性很强的复合型人才。因为他们都认为:体育课能历练人的意志力、反应力、团队精神、社会交谊等,在专业课不易获得的特殊能力和技能。

  近些年来,大学生们十分热衷于艺术体操,除了要保持人体的线条美外,其身体的灵敏度、协调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为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打下基础;也特别喜欢体育 舞蹈。这里不排除唤起人们心中的美感,通过各种动作姿态,尤其人体律动与音乐相互吻合时,释放出灵与肉结合后的精神兴奋和审美快感.让人进入一个无限美妙的世界,自我似乎不存在。舞蹈者完全沉浸在如痴如醉、销魂夺魄的情景之中[5],使人的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满足.也对学习、工作或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推动力量及充沛的精力。另外,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大学生们深知走向社会时,也能表现出自己高超的社会交际能力。此种心理在大学的体育课堂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也充分地显现了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空间扩大了,也为体育教学的“为美心理”研究带来特有的机遇。

  体育舞蹈包括集体舞和双人舞等多种形式。目前,集体舞已经遍布各种赛事的赛场。如在球类比赛的间歇时段,多数伴有体育舞蹈来增加赛场气氛。这些舞蹈演员基本都是各院校的体育舞蹈爱好者。她(他)们的舞姿经过舞美教师的精心设计。又将“街舞”、“伦巴”等舞蹈形式纳入其中,不仅展现出年轻人的青春与靓丽,还激活观众对美的追求,获得体育艺术的感召力和视觉美的享受。这对舞者(大学生)来说,大家伴随统一的节奏,整齐而有规律的动作自然形成一个整体,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每个人的合作感、责任感,以及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时,也把自己的情感、情操和情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大大地净化了心灵,抒发了情怀,陶冶了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二人舞以交谊舞见长,从四步舞、三步舞、平四步舞,到伦巴舞、探戈舞、恰恰恰舞、吉特巴舞等。在男女的二人世界里,作到相悦而舞,通过视觉、触觉和动觉得到一种异性的情感交流,这不仅能产生异性相吸的生理感受,也会产生一种协调、融洽的情感美,增进自我约束力,认识自己的潜能并增强自信心。此种活动在大学校园里展开,既丰富了校园的体育文化生活,也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正常交流和友爱,使青春期的男女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对创造和谐校园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形式与内容,强化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品味,树立了人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使走向社会,融入各种不同层面的人群之中,体育舞蹈也会成为交际、沟通、联系的重要砝码。

  由此可见,高校的体育教学在为美心理研究方面,不断地得到完善与加强,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体育教学之间仍有这样或那样的脱节或不协调之处。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较快,学生们的要求比较高,一时间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为美心理准备不足,自身的审美素养及相关的体育技能不具备,故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在艺术体操和体育舞蹈课中,显得有些苍白与无力,急需在这方面加强学习,方能适应体育教学的特殊需要。也给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将体育美学、体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引入体育教学之中,不仅是理论的、还应该是实践的。

  

高校体育教学中“为关心理”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体育教学 高校 教学 研究 体育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