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论文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5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D4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一0129―02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显现出来的一个社会改造和发展的问题。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文明,意味着城市和农村的中心――边缘、支配――被支配的关系。在这种格局的支配下,我国社会群体中的农民工日益被排斥出正常的社会政治系统和主流社会生活系统之外,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边缘人。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解决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本质是社会排斥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排斥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所谓社会排斥,原意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各种歧视或偏见的,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当主导群体已握有社会权力,不愿和别人分享之时,社会排斥便发生了。现在社会排斥这个概念被各个国家广泛接纳,并各自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出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排斥理论,“’

  可将社会排斥简单定义为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团体等施动者的作用而全部或部分被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以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社会排斥已成为研究弱势群体的一个有力的概念工具。它可以全面描述弱势群体的多重边缘化处境,并揭示出将他们排斥出社会的行动者以及其中的机制和过程。[2]本文引入社会排斥概念,有助于系统描述农民工在城市所遭受的多重不利境遇,并揭示其中的运作机制。

  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的社会排斥是多维度的,本文划分以下层面作为分析农民工社会排斥的纬度。

  

  1.政治排斥

  当前农民工由于“失语”导致“失政”,政治参与程度低,政治权利得不到尊重。他们人数庞大,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彻底的弱势群体。由于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正式组织,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在与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中难以得到重视。没有打工所在地户籍的农民工仅属暂住人群,不能参加选举,更不能被选举。此外,农民工还被剥夺了监督权,尽管是城市的建设者,却不能对城市的建设和公共事业进行监督,而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经济排斥

  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收入高、待遇好、福利优越的“首等劳动力市场”,属城市人劳动力市场;另一个是收入低、待遇差、福利低劣的“次等劳动力市场”,即农民工市场。二元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受到歧视,无法取得与城市人同等的劳动资格。因此,他们只能进入次等劳动力市场,而次等劳动力市场上又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使劳动力供大于求。所以.农民工随时面临被解雇的命运,就业极不稳定。[3]

  

  3.文化排斥

  城市居民和舆论媒体对农民工的文化歧视从未停止过。农民工必须面对城市业已形成的关于民工的刻板印象。自“民工潮”现象以来,农民工的确给城市的交通环境和就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再加上一些农民工的失范行为,导致了市民的抱怨和歧视。市民不但对农民工的贡献视而不见,还给他们加上各种污名并将其妖魔化。此外,某些媒体也多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缺乏公正,有的甚至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农民工的攻击和蔑视。

  

  4.社会保障排斥

  农民工没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又很难对身在城市的农民工发挥有效作用。他们俨然已被排除在我国社会保障网之外。

  首先,工伤医疗保险不健全。许多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甚至迫使他们签订霸王合同或生死合同,将他们排斥在工伤和医疗保险体系之外。而他们大多是在险、脏、难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是最需要工伤和医疗保险的群体。

  其次,缺乏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由于不具城市户口,不能享有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他们大多投有长期的固定工作,工种变换频繁,失业率较高,其中一部分人的失业现象还相当严重,甚至失业时间比就业时间还长。然而城市的低保网并没有向他们张开,一旦失业,他们往往举步维艰,在城市很难生存下去。

  

  5.教育排斥

  教育权利是公民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谋求生存的必要条件。农民工的再教育权利受到了限制,他们享受不了城市职工所享有的公费继续教育的机会。尽管一些地区规定农民工可以免费入学接受职业培训。但是农民工的生活困境使他们没有条件和精力去接受职业培训。此外,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子女不能和城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二、农民工遭受社会排斥的后果

  

  1.从社会层面看,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木桶理论,木桶由一块块木板箍成,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小康及现代化水平不是取决于少数人的富裕程度,而是取决于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如果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在这庞大的群体中就会积蓄下巨大的风险隐患,极易由于木桶的“短板效应”而演变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线”。[4]

  

  2.从政府层面看,不利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与公正也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和前提。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从公共政策导向上将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当前政府在保护农民工弱势群体这一责任上表现为政府的力度不够。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进入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样会使他们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不利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从经济层面看,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作为条件。农民工这个巨大人力资源的就业和生活缺乏保障,不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国内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此外,市场经济的完善还需要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拉动,这就需要农村和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农民工正是促进农村和城镇发展的精英,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不利于扩大内需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4.从个体层面看,不利于农民工的全面发展

  农民工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和排斥,相当一部分人在心理上认同了“二等公民”这个“标签”。因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和心理敏感。且因长期被社会区别对待,处在收入 低、受教育机会少、居住条件不好等社会环境中,农民工及其后代更容易形成刘易斯所说的“贫困文化”的某些特征。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民工个体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5’

  

  三、农民工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及对策

  

  1.制度层面

  农民工遭受社会排斥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的二元结构和相应的户籍制度。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就业制度、教育和培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与户籍制度挂钩的。户籍制度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屏蔽”,将农民工有形无形地排斥在城市一切资源之外。

  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切实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逐步消除农民工身份上的不平等。实现同籍化。但需要注意的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国家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小心谨慎地推行。

  

  2.经济层面

  市场本身具有不完全性,我国市场的这种不完全性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遭受社会排斥。市场经济利益的争夺自然会导致市民对农民工群体的敌视和排斥,一些城市下岗工人认为是农民工抢了他们的饭碗,更加排斥农民工。在这种利益争夺中,农民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必须按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围,为其免遭社会排斥提供经济基础。要分类分层次地按照优先顺序,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的具体内容来看,依次应包括工伤、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

  

  3.文化层面

  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城市人的优越感,形成了农村人不如城里人的社会文化。城市人会不自觉地用集体偏见和排斥来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刻意保持与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再加上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迥然不同,在“文化断裂”的背景下,长期受农村文化熏陶的农民工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与城里人多有不同,更加遭受排斥。正如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所阐述的,农民工只能占据一个预先被设定好的受排斥的位置,他们要扩大其社会关系网络或想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政府要倡导宽容文化,并借助新闻媒体的客观公正的宣传,颂扬其中的模范典型。让市民认识到农民工的贡献并对他们怀有感恩之心。还要让市民认识到他们与农民工在政治权力和人格尊严等方面是平等的,从而树立起尊重农民工的风尚。

  

  4.社会组织层面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个典型的买方市场,在相关权益方面,农民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工通常是靠血缘和地缘而结成一定的群体,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非组织性。由于缺少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一旦发生侵权和伤害事件,他们很难与强势的企业抗衡。

  政府应该立法允许并帮助农民工建立农民工权益保护组织。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来为民工维权,并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使他们获得在公共决策中争取平等权益的砝码。

  

  5.农民工个人层面

  虽然农民工在农村算上是“精英”,但他们毕竟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综合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他们的文化素质与城市人相比相对较低且职业技能也相对不足,因而丧失了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资本。所以农民工要加强自身文化的积累,提高自身的社会资本存量。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并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加强农民工的科学文化培训。把他们锻造成为符合现代企业生产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使我国的人力资源拥有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

  总之,农民工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宗旨就是“人人发展,普遍受益”,正确解决农民工边缘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让他们公平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农民工 视角 边缘 农民 社会 研究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