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026― 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的概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它是由四个方面基本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四者相互关联,不能分割。〔1〕

  2.校园文化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的物质实体,包括校园环境建筑、教学设施等;第二是校园制度文化,是规则体系,包括机构设置、校纪校规、行为准则等;第三是校园精神文化,是精神积淀,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

  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精神文化。它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大学精神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认识不足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它不应是个别层面活动的描述和概括,而应是以传统为底蕴,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整体推进,是外在行为系统与内在价值观念的统一。

  而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整体性认识不足,一种认识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等同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种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化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是一些局部的文化活动,这种局部的活动很难实现整体校园文化氛围和大学精神在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术品格、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另一种认识则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开展活动来达到学生管理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成了学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的工作,这些部门不断的开展学生活动,虽然也能起到育人的功能,但由于是单个部门开展活动,与学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很难达到一致,从而消弱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开展的校园文化品牌评选活动,虽然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但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突破传统的“文化活动”观,建立一种整体的校园文化理念,实现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转变,是大学文化本质的回归。 〔2〕从整体的视角看,校园文化只是文化校园的一部分,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念,只有在大学精神的指导下,校园文化才能逐渐沉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2.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偏重

  在全球化趋势下,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这种社会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大学变成了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教育目标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谋生技能,而忽视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等精神的培养。曾经洋溢在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逐渐淡出校园,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目标。

  浙江师范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电影节”被教育部评为2007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生存训练活动”被评为2008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阿西剧社原创剧目《沧海月明》参加2009年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展演,荣获优秀剧目奖、最佳剧本奖和金刺猬大奖三大奖项。但是,受社会就业环境的影响,一些活动项目主要围绕就业、创业、教师技能等方面展开,实用主义的倾向明显。浙江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文化活动”观,停留在活动层面,没有很好的和学校教学目标相结合,有些活动甚至超越了教学活动,有本末倒置之嫌;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把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结合,整体推进,而是文化活动单一推进,忽视了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弘扬主旋律,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提炼和培育大学精神,扎实推进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首要的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要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关乎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教学、文化活动等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它们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批判,使校园文化朝着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方向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使之对相互碰撞的多元文化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保持思想发展的正确方向。

  2.利用多种载体和不同时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低效,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原因、媒体宣传的影响和西方思潮的影响。〔4〕除此之外,有教育者认为这和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有关,提出要从政治原则的高度理解和讲授爱国主义,把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作为爱国主义及其教育的有机构成, 用鲜活的历史培育爱国主义。〔5〕大学生要从学习历史入手,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氛围,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校园环境、建筑物、雕像等物质实体方面的和规章制度、校歌校训、文化活动等精神层面的不同载体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网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6〕,因此要运用网络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网上主题宣传,完善主流网站建设,及时获取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要利用重大事件如汶川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的时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社会日新月异,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使校园文化始终保持时代性、先进性,与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为社会发展服务。

  3.在文化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荣辱观教育

  “人们的活动是以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为中介的活动,共同的理想是以认知理性为基础的价值理性,这种价值理性往往能激发起社会成员的激情和为之献身的坚强意志。……实践证明,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7〕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巨大影响,因此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文化活动,但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载体,要实现“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转变,必须要提升文化活动的层次,要做到少而精,并且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荣辱观教育融入其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在思想情感、道德心理上解决什么是对的、值得提倡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的”。〔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 核心 主义 体系 高校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