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论后危机时代的“碳金融”论文

论后危机时代的“碳金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6

论后危机时代的“碳金融”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3 ― 0140 ― 02

  

  自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及时采取了比较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成功预防了世界经济重蹈1929年大萧条的覆辙。随着危机的缓和,全球经济进入一个相对平稳发展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世界经济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国已步入后危机时代,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把握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发展“碳金融”,扭转金融业靡靡不振的局面是我们亟待讨论的课题。

  

  一、 “碳金融”在后危机时代的地位

  

  “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金融活动。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之下,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协同作用,帮助缔约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同时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碳市场的交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减排配额通过交易平台易手,派生出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另一方面是相对复杂的以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碳金融”就是围绕碳市场开展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在我国,“碳金融”紧紧围绕低碳经济展开。

  发展“低碳经济”是战略性决策。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世界各国所达成的普遍共识,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而低碳经济以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为各国所青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全球经济复苏指日可待,为了能够尽快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各国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低碳经济”。美国政府将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复苏的战略重点,2009年2月美国通过总额达787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其主要投资领域就是新能源;欧盟计划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创建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经济”;英国提出以发展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来构建英国未来;日本则将低碳产业作为新增长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资金就超过2000亿元。一场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范围内悄然打响,这对我国来说,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将是一个挑战。

  “碳金融”在我国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国目前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我国必须坚定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另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谁能抢占先机,早一步占领这块“处女”地,谁就能在中国未来的碳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从国际市场来看,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总额,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00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70倍,交易量也由1000万吨迅速攀升至27亿吨。发达国家通过CDM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需求为每年

  2亿―4亿吨,每吨的价格在15―20欧元,最高时甚至达到25欧元。二氧化碳排放权如同大豆、石油等商品一样自由流通,极大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

  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进军海外市场,必定大有可为。因此我们追逐“碳金融”并不是赶时髦,确实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商业银行更应当尽快抓住这一机遇。

  

  二、商业银行如何发展“碳金融”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场次贷危机使银行家们清醒的意识到,回归实业才是走出危机的最好选择。金融业是建立在实业的基础上,不搞实业只搞金融必然会产生动荡。只有把金融落实到实业,才能保障金融业的平稳发展。而“碳金融”无疑是诸多实业中的“明星产业”,谁能够发展好“碳金融”,就意味着谁能够“笑傲江湖”。当然,在中国碳市场短时间内不能够为大多数人所重视,这并不意味着“碳金融”在中国行不通。虽然是我国并不缺少经济增长点,我们有大量的基础建设要做,短时间内无暇关注。但是在不久的将来,“碳金融”必将席卷我国金融市场,商业银行早一步介入,就能够早一点熟悉交易流程,积累宝贵经验,占据市场分额。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是体现社会责任感的最佳途径。我国“碳金融”是紧紧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的,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盲目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必将贻害无穷,这样的GDP被形象的称为带血的GDP。低碳经济正是要用可持续的理念,以低消耗、高效率的发展来打造绿色GDP。作为商业银行应当牢牢把握这一趋势。支持低碳经济、支持绿色产业。这不仅仅是出自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考虑,更是体现了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发展“碳金融”恰恰能达到双赢的地步,既赢得利润又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优势得天独厚。西方发达国家高能耗产业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的成本十分高昂,温室气体减排成本较高。而在中国进行CDM项目,减排成本较低,据专家预测可低至每吨十几欧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我国目前正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投身到由“高碳”到“低碳”甚至“零碳”的转型中,也必然有大批项目可以被开发为CDM项目。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和愈来愈多的CDM项目,必将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

  在我国发展“碳金融”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碳金融”之路。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寻求与政府合作,大力宣传低碳产业。碳金融是一个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政府、企业、商业银行三方面共同协作。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配套政策。企业依据自身特点,更新设备、改进技术。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融资活动,扶持低碳企业,共同经营CDM项目,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宣传推广,要让政府、企业充分意识到CDM机制和节能减排所蕴涵的巨大价值,推动项目业主和开发商根据行业、自身发展计划,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开发CDM项目,力争使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利益最大化。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进入全球“碳金融”市场。我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在国内拥有很多节能减排项目,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缺乏碳交易的意识,没有发现“碳金融”及其衍生品的巨大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和研究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到全球“碳金融”市场。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07年5月份,全球CDM项目就新增157个,其中65个项目来自中国,我国在新增项目方面遥遥领先,几乎是第二名印度的两倍,遥遥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截至2010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部CDM项目为2369个,在联合国已注册的中国CDM项目有701个,该项目个数占全球份额还在不断扩大。随着CDM体制逐步深入我国市场,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关注和利用CDM商机,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扶持和引导我国企业走上国际碳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参与绿色资本市场建设。商业银行在参与构建我国绿色资本市场时,要把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互动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商业银行要探索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可以探索设立与环境相关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绿色金融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开发相应的环境金融衍生工具。在转型经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国家综合环境基金,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可以借鉴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基金,在大中城市建立地方环境基金,重点支持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环境保护项目,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我国商业银行应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积极开展碳排放交易的项目贷款业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依据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确立了在信贷领域环境准入门槛,通过绿色信贷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建的资金来源,并加大节能项目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等绿色信贷的供给, 促进节能减排。当然,绿色信贷并非毫无风险。绿色信贷评估涉及面广,评估成本比较高,而且一部分信贷项目的经济效益并不太好。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建立绿色长效机制,适当降低节能减排领域的金融准入门槛,为重点节能环保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允许企业可以用节能技术作为信用担保融资,从而有效保障“碳金融”交易的稳步发展。

  

论后危机时代的“碳金融”

论文搜索
关键字:危机 金融 时代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