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建国以来西藏地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论文

建国以来西藏地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30

建国以来西藏地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共产党从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逐步通过实现西藏和平解放、推动民主改革、建立自治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重大战略决策措施,深刻地改变了西藏的命运,使西藏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的社会发展。西藏的教育事业在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阶段(1951年―1958年)在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只有零星、落后的传统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寺庙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西藏地方政府官办学校约有20所,私塾约有95个,在校生约为3000人左右。但即使是官办的学校仍然是以佛教经文为教学内容,私塾教育在形式和内容各方面都很不正规,这就是1952年前后西藏地区教育的基本状况。 党中央和毛主席十分关心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就制定了边进军边帮助西藏发展经济文化等特殊方针政策。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沿途先后在西藏各地兴办了一批学校。昌都解放不久,于1951年1月中旬在昌都办起了冬学,是年3月正式成立了昌都小学,1952年8月成立了拉萨小学,招收了400多名藏族和回族学生。随后,根据昌都小学和拉萨小学的办学经验,又先后在日喀则、江孜、盐井、察雅、丁青、波密、林芝、那曲、泽当、亚东、谢通门、拉孜、昂仁、大竹卡、南木林等地,陆续办起了一批小学。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局面复杂,故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和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如:坚持充分协商和群众自愿的办学原则;教学内容由学校组织教师,参照全国通用教材,采取自编、自译、自刻、自印的办法来解决;教学形式,小学实现“四、二”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制;办学经费全部由国家负担。学校用房用地由国家出钱高价购买;高薪聘任民族教师。学生部分贫富,一律实行供给制助学金;对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适龄儿童,由指定的学校收留住校,一切费用均由国家供给等,实现了从不发达、不完善的封建教育模式和机制向现代教育的跨越,实现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衔接;受教育由贵族和僧侣的特权变成了普通民众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各民族成员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空前提高,为民族自主发展注入了活力。

  随后,西藏地区的教育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受教育的权利不再只为贵族独享,平民成为受教育的主体。特别是小学等基础教育的普及为提高当地老百姓文化素质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阶段(1959年――1966年)1959年的平叛改革彻底废除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翻身解放了的广大农奴和奴隶,分得土地和牲畜后,有了学习文化的要求。国家教育政策适应这一要求,逐步恢复压缩的学校,并同意1959年11月西藏工委和自治区筹委提出的“民办为主,公办为辅”的办学方针,扩大现代办学规模,以达到尽快扫除文盲,满足广大翻身农奴学习文化的愿望和要求。为此,于1958年逐步恢复了停办的公办小学;1959年底民办小学达到450所,在校学生13000余人,1961年民办小学进一步增至1496所,在校生52000余人。截止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时,全区小学已发展到1822所(其中民办小学1742所,公办小学80所),在校生达66781人(其中民办学校学生56763人,公办校学生11018人),教职工达2485人(其中民办教师1954人,公办教师53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31.3%。 以上数据表明,西藏教育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1966年,公办小学达到82所,在校生11200人,民办小学达到1953所,学生6.4万人;1966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民主改革前的1%上升到当年适龄儿童的30%左右。在这个阶段,全区共培养中小学生3500人现代学校教育在西藏开始具有一定的规模。小学在校学生90%以上为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年龄比较宽松,一般年龄在6至20岁之间都可以入学。学习时间一般为5年左右,要求达到初小文化水平。边远农牧区的学生学习时间没有具体规定,一般是什么时候学完小学课本,什么时间就算毕业。

  第三阶段(1967――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西藏的学校教育和全国的情况一样,处于非正常状态,教育政策出现失误。1970年以后又脱离西藏实际条件,提出在五年内达到“县县有中学,区区有完小,队队有民小,普及小学教育”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从1971年到1976 年,西藏自治区公办小学从85所发展到513所,民办小学从1845所发展到6131所。由于盲目追求学校和学生的数量,严重超出了西藏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支撑能力,因而造成了教育内部比例失调,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客观地讲,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违背了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和客观规律,实际上干扰了现代学校教育在西藏的正常发展。

  第四阶段(1976-1985)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结束了“十年动乱”。“拨乱反正”后,教育政策主要是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1980年中央西藏工作会议提出了“逐步发展小学教育,扫除藏文文盲,藏汉各族学生都要学习藏文,尽快把民办小学改转公办小学,有计划地发展初、高中学校,编印藏文课本,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方针,这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政策内容。到1983年底,全区小学已由1976年的6644所调整为2542所,此时,虽然减少了学校的数量,但教学质量却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教育的虚肿现象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一时期,中小学校的绝大部分藏族学生开设藏语文为主课。政府对各级学校吸收和培养藏族学生给予特别的重视,并制定了各项具体措施优待藏族学生。强调藏语教学和中小学实行汉藏分班的政策即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第五阶段(1985至今)改革开放中的教育政策。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为了解决制约西藏发展的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低这两个关键问题,党和国家对西藏的教育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集中表现为全国支援西藏教育,包括异地办学―――开办西藏班(校);做好对口教育援藏工作;加大经费支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展西藏教育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方面。有关小学教育政策具体体现在:1985年秋,西藏教育部门通过对应届小学毕业生德、智、体全面考核,1300名学生被选送到内地学习,内地西藏班(校)的办学工作由此正式开始。 1993年,西藏自治区召开了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作出了在2000年实现“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牧区普及三年义务教育,农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主要城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2007年,小学在校生达到3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2%,进一步巩固了建国以来西藏地区的文化教育成果。

  当然,在长期的小学教育实践中,国家和西藏当地从教工作者总结出了大量实践经验,为推动当地小学教育因地制宜快速开展,对学生展开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

  首先,发展西藏教育要重视继承和发扬藏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也是国家制定发展西藏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重视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同时,重视和发展藏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西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学校教育是不是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重要标志。国家要求西藏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教材、课程设置等,要根据西藏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改革,不能照搬内地的做法。国

  家还专门责成西北师范学院组织力量,在加强对西藏乃至整个藏族教育的研究和藏汉双语教学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编写适合西藏学生特点的中小学教材。

  此外,国家对西藏小学教育的支持还表现在经费援助方面。宽泛地讲,西藏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对西藏的财政拨款。1952年至2004年西藏教育累计投入资金120.7亿元,其中教育事业费总投入约92亿元,教育基本建设总投入约28.7亿元。“十五”期间,中央加大了对西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安排国债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初级中学改扩建,2亿元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6.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7.2亿元,对农牧区中小学生实行以“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为主的“三包”政策。

  第三,从内地派遣教师支援西藏教育事业。由于西藏地区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区内师资的匮乏是制约西藏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教师资源的缺乏更加突出。为此,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在拉萨等地成立中学急需师资,教育部从北京、辽宁等省市选派教师和辅导员长期支援西藏。1975年至1986年,由上海、江苏、山东、湖南、四川、河南、辽宁、湖北等省市派出教师支援西藏,两年轮换一次,先后派出7批共3056人次。派遣内地师资支援西藏教育以及为西藏代培教师的政策,为西藏教育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师资保障。

  近年来,西藏地区为了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鼓励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并实施了多项改革,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革的基本方向为:(1)以发展教师专业化教育为主;(2)以新课程和高效为依托跨越式地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3)构建“渗透式”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其中,所谓“渗透式”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是指:西藏中小学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应当以西藏自治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培训为基础,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水平、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出发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和研修方法,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全员和全程,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成为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想、自觉的职业道德规范、高度成熟的职业技能技巧的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此带动和促进西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随着改革的顺利开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专家,使他们:1.具有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2.具备独立的教育教学发展、研究和参与的新视野;3.具有学习、掌握、运用和处理相应学科及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新方法的能力;4.具备指导、示范和引导本地区其他教师进行新课程的研究与设计的能力;5.具有研究和理解学生,并促进学生品德、学识与人格健全发展的自觉性;6.具备本课程开发、管理及课程评价的能力。

  最后,西藏地区小学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1987年国家教委、国务院西藏经济工作咨询小组转发《关于内地对口支援西藏教育实施计划》,在智力援藏会议上,确定了九大建设项目,重点用于藏文师资培训中心的基建和设备购置、新建和扩建边境县中小学、建设电视教育卫星上行站、购置交通工具等。从1992年到2002年,国家拨出教育专项经费,在西藏实施了新建、改扩建边境县中小学,新建地面教育卫星上行站等15个大项目、45个子项目;实施了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工程;内地15个对口支援省市帮助西藏新建、改

  扩建一批中小学,投入资金达2.2亿元。 硬件的保障成为推动西藏地区基础教育稳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从以上五个发展阶段中,我们深切了解到西藏小学教育走过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关怀,处于西部文教事业发展的落后地区,西藏小学教育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并取得了丰厚成果,为西部大开发注入了文化动力。

建国以来西藏地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论文搜索
关键字:西藏地区 西藏 小学教育 历程 以来 小学
最新基础教育论文
试论辅导员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
探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新模式
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幼儿园国学教育
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
浅析信息时代家校共育新模式
小学高年段学生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建议
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新思路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热门基础教育论文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班主任工作点滴谈
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培养学生情商,树立健全人格
生活中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