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31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05―0024―04

  

  一、高校突发事件概念和特征

  

  按照2007年1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规定,所谓公共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其主体又是有思想、有激情、有知识的年轻人。所以高校突发事件与一般的突发事件相比,在概念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者社会政治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者危害的事件。如果进一步概括,便可抽象出其本质特征:

  1.事件突发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发生在时间上的突发性,往往令学校管理者措手不及或者事前难以预料和防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管理者对于事件的处理无章可循,需要时间进行分析和应对,故而陷入一定的被动局面。

  2.严重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破坏了学校师生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造成人们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而且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波及同一个城市甚至是全国的其他高校,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利用,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危害的范围和程度。所以说突发性和危害性是突发事件的两个本质特征。

  3.传播扩散性。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同时高校又是信息集中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引起公众和媒体关注,更容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成为公众热点从而引起放大或辐射的连锁效应。

  4.主体活跃性。

  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有知识、有活力,具有活跃性、敢为性、群体性等特征。在突发事件中,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会很快理解并接受,从而能够有效抑制突发事件;反之,则极易导致事件的恶化。

  

  二、高校突发事件主要类型及原因分析

  

  高校是一个与社会有紧密联系但又有别于社会的特殊人群聚集地。它具有青年学生多、公共聚集场所多、文化交流多等特点。其中发生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1.政治类突发事件。这类事件一般都有组织者和策划者。通常在国家利益冲突、国际政治危机、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敌对分子煽动利用等大的背景下发生,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如由日本“人常”、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中美撞机等而爆发的大学生抗议游行活动等,又如学潮和“六四风波”等政治事件。

  2.管理类突发事件。这类事件基本上由于不满学校管理而发生。如学生因学校膳食问题、宿舍管理与服务、教学质量、学籍管理、奖惩制度等问题而举行罢课、罢餐、请愿等事件。这类事件一般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往往也有组织者和策划者。

  3.治安类突发事件。这类事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偶发性和自发性。例如群殴、暴力侵害、自杀、交通事故、偷盗、抢劫等。

  4.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这类事件通常由一些已知或未知的传染性疾病、食品中毒等引发。其特点是在初期容易被忽视,一旦爆发,则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危害性大。例如“非典”、“甲流”等类似传染性疾病和学生食堂发生中毒事件等。

  综上看来,引起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是主客观因素的结合,也是校内外因素的集中,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

  1.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包括:

  第一,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甚至存在重大管理漏洞。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办学模式影响,过去高校面对社会公众有限,责任单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生人数激增,社会对学校关注度不断上升,再延续原来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引起矛盾。这种情况下,一件很小的冲突都有可能引起突发事件。

  第二,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带来的新问题。近些年来,高校后勤多已由学校管理转变为社会管理,后勤社会化确实给学校发展和学生后勤保障带来便利。但不可否认,后勤管理社会化也给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带来了挑战。例如,后勤社会化使得校园内物价普遍上涨,特别是在偏远的新校区和分校区,上涨幅度更大,这就给作为纯粹消费者的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部分新建宿舍和公共设施存在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隐患,或者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学校食堂外包后的利益追求最大化导致学生利益忽视,时而有食物中毒现象发生等等。

  2.从学生层面来看,主要包括:

  第一,大学生心理的不健全是引发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一代,处于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相冲突的时期。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素质层次不齐。整体来说,基本上处在自主性与依赖性共存、自豪感与自卑感互见、情感封闭与交往需要的悖反、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等矛盾中。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很容易引起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二,家庭困难学生问题凸显。随着城乡大学生比例的逐渐不平衡和大学学费的增长,高校贫困生数量有所增加。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从当前高校突发事件来看,有一部分与贫困生有关。最为典型的就是云南马加爵案。虽然国家加大了对高等学校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的力度,但是由于经济压力,家庭困难的学生还是比普通学生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存在着例如嫉妒、愤世嫉俗等心理,给学校带来隐患。

  第三,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突发事件。高校人口密集,不可避免会发生意外事件。如学生刚入校水土不服引发疾病或一旦有传染性疾病则极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疾病的爆发;学生上下楼梯不小心滑倒骨折;男生体育活动受伤甚至致残,女生生理原因出现重大意外等等。

  3.从高校外部环境来看,主要包括:

  第一,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自然力是无法抗拒的,也是任何人都控制不了的。如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这些都有可能给学校带来巨大伤害,而且这类突发事件很难预测。

  第二,意识领域的价值观渗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西方国家一方面与我国加强合作,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文化输出;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学术交流、捐赠资助、宗教传播等方式进行意识领域的渗透,这都使得青年大学生在潜意识和行为方式中感到了困惑和迷茫;再加上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舆论媒体不重视教育与引导,都对大 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三,社会发展矛盾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改革进程中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分配不公、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现象让大学生感到更加困惑和无奈。一方面他们会极力反对和抵制这些不良现象;另一方面又感到无奈甚至是妥协。一旦发生特定事件,他们就会将之当作“宣泄口”,出现“井喷”现象。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是遵循一个特定的进程或发展周期的,都要经历一个从最初的萌芽、发生、发展到危机爆发、持续直至结束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因此,依据突发事件的自身生命周期,应急管理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教育预警机制、事中快速反应机制和事后经验总结与学习提高机制。

  

  (一)建立事前教育预警机制的对策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先进方法和各学科的综合优势,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平台,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向;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具有危机意识,及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和思路,有效提高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其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过程中,也要对事态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前瞻性预测,主动出击,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辅导员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介入,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引导每个学生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认识突发事件,统一认识,引导大学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政部门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共度难关。要把突发事件的性质、发生的过程、带来的后果及时传达给学生,增强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力。

  再次,健全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预防突发事件的积极性。要密切关注跟踪热点问题,加强敏感期稳定情况调研,排查涉及全局的矛盾,及时化解各类危及稳定的矛盾。要教育每个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不得擅自行动,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做到这一点,不但要敏锐观察,深入调查研究,还要注意矛盾的连续性、转化性、潜在性,增强预测的准确性、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为整个高校在处理应急事件中的科学决策、协调运作提供依据和保障。

  

  (二)建立事中快速反应机制的对策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很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所以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贵在神速。一般突发事件的应对可经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紧急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二是要及早确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指挥系统和应急处置专门工作机构,成立现场处置队伍,并赋予该机构大大超出常规条件下的决策反应能力和资源支配能力;三是要充分发挥突发事件监测系统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探询突发事件的根源,并随时对突发事件的变化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是通过本单位一起努力解决危机,还是无法控制事态需要立即上报,请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升级,由地市政府解决危机;四是立即进入现场进行应急处置,尤其是各高校辅导员老师,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五是正确引导公众舆论,要特别注意信息沟通,尊重师生的知情权,保证公共信息的公开性、及时性和畅通性。

  

  (三)建立事后总结学习机制的对策

  突发事件除了在爆发时的危害性外,在其消亡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应急管理的事后处理及恢复工作同样重要。一是要圆满处理善后工作,即以突发事件的平息为契机,解决和控制一些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再度发生的各种因素,巩固前期的工作成果,如做好校园秩序的恢复重建、事件涉众的安排,分析突发事件给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心态等可能带来的持续影响,以便采取长期的对策。二是要从应对突发事件中获益,甄别突发事件的诱因,细致分析应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建立提高大学生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计划,为高校在教学、后勤、管理等各方面制定新政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筑高校安全阀,减少和避免同类突发事件再次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阶段其实也是高校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最重要的阶段,只有做到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学习提高,才能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把应对突发事件常规化,也才能够真正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果。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谐社会 成因 突发事件 对策 突发 背景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