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1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4-0001-05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蕴涵着明确的科学性、目的性和实践性,正是学科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内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鲜明的特点,富有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其目的就是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驾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掌握学科特点培养人才特长

  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为了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特长,增强专业人才学科形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富有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既继承了我国古代社会重德治与德教的文化传统,又满足了我国革命与建设因具有开创性特点,而必须思想先行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我国文化传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一文化,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立足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具有广泛社会效用和心理认同,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与学科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按照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要“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决心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既由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所决定,也是学科的功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价值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科建设所面对的研究内容,既有社会,也有个体;既有内在主观因素,也有外在客观条件;既有观念形态,也有行为方式;既有各种现实思想问题,也有大量现象表现。面对这样复杂多样、发展多变的环境与研究对象,只有认识其本质性,把握其规律性,才能获得有效成果。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于自发性与盲目性。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以理服人,马克思早在他的论著中对此进行了精辟阐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马克思的这段话,一是肯定了理论的重要性,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二是阐明了理论的价值性,即要用理论说服群众、掌握群众,也就是用理论满足群众的需要并指导实践;三是强调了理论的科学性,即理论要彻底,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马克思的这段话,既论述了理论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也揭示了教育的实质与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理论性特点,就是为了实现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而以理服人,并不是单一的以逻辑推理服人,即以真理服人,也包括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所取得的成果服人,即以事理服人;还包括对科学理论和所指导的实践活动富有真情实感,即以情理感人。真理是规律性与价值性的揭示,事理是规律性与价值性的体现,情理是真理与事理的内在融合。只有真理、事理与情理相结合,才是真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具体表现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方面。在理论教育方面,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了使理论教育卓有成效,必须研究如何把理论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转化为认识体系。理论体系及其转化,都具有综合性。应当看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综合教育与研究,既是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进社会科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开放环境、信息社会、多样发展的实际所提出的指导思想综合化要求。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所形成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因而,综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与研究,既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完整、准确学习、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在实践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向的是人们的实际生活。人们的实际生活具有政治的、法纪的、道德的、职业的、情感的内容与方式,并且这些内容与方式常常相互交叉与渗透而难以分离。特别是在新时期,社会与人的发展在开放环境、竞争状态、信息社会与多元文化条件下进行,自主选择、多样发展,决定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行为的交换与变化,不是过去社会的简单因素所导致,而是现代社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思想问题,也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必须在指导思想、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进行综合化、系统性的改革与研究,具体讲,就是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采用综合教育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正确思想的形成,解决各种各样的思想、行为问题。

  我国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是我国教育与学科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在西方国家,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在事实上都毫无例外地进行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并有相应的学科与之对应,如美国在高校所进行的思想教育或价值观教育,称之为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各门通识教育课程都有依托学科;政治教育则称之为政治社会化;道德教育除依托宗教学由宗教团体担当外,还有道德教育的各种学派对世俗道德及教育开展研究。因而,西方国家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及其所依托的学科,具有分散性特点,这既与西方国家传统文化有关,更与西方国家主张私有化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关。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性特点,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社会与现实的人,是为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限于自己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科理论,通过各种适于时代、环境与教育对象特点的途径、方式,将正确理论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改变、改造错误的思想与行为。这种要进行塑造思想、培养行为和改造思想、转化行为的工作,需要应用理论与方法,面向实际解决问题。不解决实际问题,仅仅陷于理论与概念的传授,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形式主义或教条主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既要研究教育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实际内容、相关内容的整合,形成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内容体系,又要根据教育目的与内容的要求,采用适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方法。

  掌握学科的特点,并不只是为了理论研究形成有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现,更重要的是为了赋予专业人才特长。我国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教育者的专长还有待增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与研究的学科特点还不鲜明。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者,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却并不了解也不建设这个学科,对这个学科缺乏自信心与独立性,在设置课程、建立知识结构、培养能力、思维方式训练等许多方面,或者以其他学科为依托,或者进行学科混杂,致使所从事的教育与研究中心不突出,边界不明显,概念范畴、话语体系不规范。形象地讲,要么“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要么“借船出海”(即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船出海)这两种情况,既影响学科形象,也制约了个人发展。因而,要把掌握学科特点,培养人才专业特长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来对待。

  二、把握学科前沿推进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毕竟是一门新型学科,不仅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化研究,而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会不断提出新课题需要研究。因此,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社会实践发展趋势,才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推进理论创新。正如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所强调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2]

  第一,进一步转变研究思路与研究范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研究者,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转变研究范式,以适应新形势与新发展的要求,推进理论创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改革开放步入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矛盾显露出来,社会的客观条件表现出新的状态,即不断扩大的开放环境、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频繁发生的各种风险相互交错;不断扩展的竞争领域、网络开辟的虚拟领域、多元文化激荡形成的思想领域相互交叉;社会竞争机制所产生的竞争压力、科技创新与发展所形成的信息(或知识)压力、多元文化条件下的选择压力相互交汇,使得当代社会呈现出模糊、交互与多变状态。所谓模糊是指社会新的要素与领域形成时间短,人们对其本质、功能、规范的认识及心理适应,尚处在探索之中;所谓交互是指社会新的要素与领域相互交叉与渗透,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多;所谓多变是指社会新的要素与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延伸,不断衍生出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是人们的主体性、选择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影响不断加大,多样化发展更加突出,流变与不确定因素还会增多。人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工作、学习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这是难以回避的客观现实。

  当代社会的客观现实,既对人们的观念、行为起着决定作用,又需要人们按照正确的理智对客观现实进行符合发展趋势的改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4]思维的真理性就是思想观念符合客观规律性;意识反映、创造客观世界,就是运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观念与研究范式,诸如理论思维的线性式、教育内容的平面式、教育关系的单向式、研究范式的阐述性等,如何改进和转化。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要发展,首先需要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范式。这些思路与范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开放环境条件下的广阔视野与全局观念;竞争压力下的内在动力与理想信念;复杂多变情况下的辩证思维与价值选择;信息获取、更新过程中的理性思维;创新进程中的价值取向等。正如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所要求的:“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5]

  第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虽然已经确立了概念体系、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规律、结构功能、价值体系、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主要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是,除了这些成果还要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准确、充实、完善外,学科的理立论基础,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理论,还有待深化与系统。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深化、提炼、突破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需要从根本上回答一些人存在的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

  学科理论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为什么各个社会、各类人群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和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的社会与国家没有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在事实上都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既是一些人存在的疑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探究的本源。如果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彻底解决,就会使一些人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只在我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在施加的误解。其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探讨,从古到今没有停止过,中外古代先哲们的人性预设论、社会聚集论,尽管具有假设、猜想的局限,尽管人性论观点各有差异甚至相反,但都能从不同人性论出发,论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根源性。就是宗教人士,也从人性极恶论出发,阐述了人要向善和对道德教育的首肯。资产阶级学者的不同人性论、社会契约论,都从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和个人主义价值出发,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本质、需要本质理论,科学解决了人的认识、人的思想关系、人的精神需要产生的根源,并分别论述了与实践、人的物质关系、人的物质需要的辩证,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进行了科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本质理论为指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辩证,从本源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与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二是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为什么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更替,思想政治教育也经历了全域性与历时性演进,尽管各个历史阶段与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各有不同,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特殊性、相对性,诸如中国古代的德治德教,西方古代的博雅教育与宗教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文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这些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普遍性。梳理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时段性、区域性与国度性特征,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发展辩证,把历史逻辑上升到理论逻辑高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任务。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是什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者的研究各有侧重,也各有表述,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专著中,作了研究与概括,但还需要系统和深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能动性理论、实践论与灌输论,都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但这些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研究、概括其本质与规律,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阐述,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艰巨任务。

  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价值与实现、目标与内容等,都需要深化研究。

  总之,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必然性,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普遍性,再到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规律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结构、功能、价值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展开,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和提炼。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做扎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有牢固的根基。

  三、追踪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课题研究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既要为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发展服务,又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目标导向和精神动力。

  第一,确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化传统教育模式。现代教育观念,不是单一的教育观点,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系列教育思想,其主要体现:一是时代性,即以适应开放、多样、多变的立体、互动、渗透观念,改变传统平面思维模式;二是综合性,即要以时代内容、理论内容、实际内容、相关内容的有机整合模式,改变传统单一内容的传授模式;三是多样性,即以富有层次性的目标、内容、方法体系满足个体多样性需要,改变“一刀切”的简单说教;四是互动性,即备课、教育、研究,按照真理、事理、情理协调、融合模式,突破个体思维与行为局限,增强群体互动与组织聚集能力,改变传统线性过程;五是探索性,即按照科学理论研究从累进范式(归纳-演绎模式)向问题范式(科学进化模式)的发展,加强现实理论问题、实际问题研究,兼顾常规问题研究与模糊问题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发展。

  第二,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研究发展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多样性提出的。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坚持的原则。主导性与多样性是社会与人发展的基本样态,其关系实际上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致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交汇、价值观念多样、发展方式不同的社会,尊重、促进多样性发展,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同时要看到,在信息社会化和文化多元化条件下,仅仅强调多样性而忽视主导性,则容易迷失主导方向,一些人不同程度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主旋律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造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要研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内容与方式,即研究坚持市场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家政治主导,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中的民族文化主导,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本主导,社会多样化和个体特色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导;又要研究促进社会与人的多样化发展。既要吸取过去只讲主导性,排斥多样性的教训,也要防止只讲多样性,忽视主导性的倾向。坚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在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主导性。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研究发展人本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以人为本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既要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又要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既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根本目标与根本利益,又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手段;既要尊重人、关心人,又要培养人、教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有一系列前沿课题,其中,如何以人本发展观,改变文本发展观和器本(以工具为本)发展观。文本发展观是以书为本的发展观,器本发展观是以科技为本的发展观。只重“备书”,忽视“备人”;只讲抽象理论,忽视人的需要;注重文本阐释,忽视社会实际;强调科技价值,忽视人文精神等等,都是需要研究、转变和发展的实际与理论问题。

  第四,坚持现实性与虚拟性的辩证,研究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络社会的到来和虚拟空间的发展,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建设提上了日程。在网络领域这个新空间,虚拟实践是现实实践的延伸、优化和发展,人们在虚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称之为虚拟关系。虚拟实践和虚拟关系构成了人们在虚拟领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因此,网络领域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且对人们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新的空间与新的影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面对和研究的新课题。同时,网络领域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集散地,作为信息选择、整合的优化场,作为关系调节、时空运筹的新领域,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和交往空间,而且可以通过比较、借鉴,优化发展方式和培养能力。网络的这些特性与功能,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一个新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根据网络的特点,研究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新形式、新方法,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现实性教育与虚拟性教育结合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亟待研究的课题。

  还有坚持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的辩证、精神文化彰显与人文精神缺失的失衡、人的发展便捷与人的发展阻抗的矛盾、社会环境影响与思想教育作用的互动、教育隐性功效与教育显性释放的关联等问题,都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深化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学科 前沿 特点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