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4-0030-0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值得思考的是,学者们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要素的角度机械解读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及其体系,[1]而不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固有辩证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然状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现实问题,来探讨与建构具体矛盾及其体系。笔者认为,既然我们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那么深化其理论研究就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视角加以立体动态地客观探讨与建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前提性矛盾是以教育者为中心构成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首先是教育者始终以自我能动性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自身思想水平和业务技能,建构和维护主体资格,发挥和实现主体功能的矛盾运动过程。因为,教育者是按照一定社会要求,运用一定教育手段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行为取向等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人。教育者的这种内在规定性决定其地位和作用,而教育者的地位和功能展现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构成教育过程运行的首要因素,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即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表达者、传播者,是一定教育手段方法的选择者、运用者。当然,教育者对这种角色和职能的把握并不是“天赋观念”,也不是“内发于己”,而只能是教育者与这种角色要求矛盾运动与转化的结果,也即是教育者必须通过自觉接受教育、培训以及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来实现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发挥的结果。因此,为了解决这种职业角色要求与教育者自身主体性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首先要形成一个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教育者自身的矛盾)运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形成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两对具体矛盾。第一,教育者与社会内容要求的矛盾。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教育者对自身与社会要求的矛盾是能够正确解决和把握的,但也会有不能够全面理解社会要求,甚至曲解教育内容,抑或不能真信、真用教育内容的情形。第二,教育者与教育手段方法的矛盾。教育者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方法的人,教育手段方法是教育者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船”和“桥”,但囿于教育者思想水平、认识能力、个人经验等时常与教育手段方法产生矛盾,会出现不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教育手段方法以达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际情况。在现实中,以上这两对矛盾突出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中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的客观存在。

  实际上,这种以教育者自身为中心构成的矛盾是教育过程运行的前提性矛盾。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建构需要教育者解决自身与社会要求内容的矛盾。教育者只有自觉认同、掌握社会要求内容,才能具备和获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体资格,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以开启和主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推进需要教育者解决自身与教育手段方法的矛盾。教育者只有灵活借助一定教育手段方法作用于受教育者,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符合社会要求发展方向。相反,如若没有教育者认同、掌握社会要求内容,选择、运用教育手段方法,尤其对它们进行及时调整、更新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是不堪想象的,也是没法想象的。同时,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前提矛盾,还在于它是其完成教育使命和履行教育职责进而有效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而必须首先克服和解决的矛盾。进言之,教育过程形成并解决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也是“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的道理所在,而这里的“受教育”抑或“当学生”就可以引申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社会内容要求和教育手段方法的认识和把握。实际上,教育者自身的诸多矛盾的运行与转化是教育过程主体建设范畴,是教育过程得以开启和主导的前提条件。因此,以上观之,以教育者自身为中心的诸多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的客观生成中构成教育过程运行的前提性矛盾。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目的性矛盾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构成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不仅是教育者自身的矛盾运动过程,更是受教育者以自身内在的思想运动来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品行,成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自主人格的矛盾运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是(在教育活动下)通过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而接受、实践相应教育内容要求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品德和思维方法,以克服各种错误倾向,并自觉努力达到社会所要求和期待的思想品德。实际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是教育内容要求作用并经过他们大脑反映的结果。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遵循“三维律”即环境、教育、自我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并且基于改造或塑造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目的实现主要不是外在强制性灌输,而是内在的引导性生成。因此,为了解决教育内容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自身主体性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转必然要形成以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运动与转化为中心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形成受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其一,受教育者品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拥有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存在,受教育者的对象意识使其接收、分析、加工、理解教育信息,而自我意识是其对自己本身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自我思想、品德、情感、能力和行为的反观),因而两者发生着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内在思想矛盾运动。其二,受教育者知与行的矛盾。受教育者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一个能动过程,不是自发过程,解决不畅就会经常表现为知而不行、深知浅行、浅知假行、知非所行、假知错行、错知逆行等实际矛盾。同时,受教育者自身矛盾还表现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和心理发展水平高低之间的矛盾。现实中,这些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解决不利极易使其形成行为前后不一、内心外表不一、言论情感不一等人格分裂现象,因而它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容忽视的重要矛盾。

  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就是要促使受教育者内在思想矛盾运动与转化。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追求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信息意识的基础上,促进受教育者自我的品德意识萌发与完善、分化与同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内在机制和心理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直接落实到自我品德意识矛盾分化与转化。受教育者这种自我意识能否实现“现实自我”统一于“理想自我”的矛盾转化,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成败及其目的实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终指向是受教育者知与行的矛盾运动与转化。受教育者只有把内化的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才算形成真正的思想品德,也才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最终完成。显然,这些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矛盾的形成与转化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目的的实现状况、程度和水平。

  反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目的性归宿也必然要形成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矛盾运动与转化。因为教育过程如果不能促进和实现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运动与转化,那么基于改造或塑造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目的就没法实现和完成。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接受难、受教育者不愿意接受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没有实现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转化密切相关。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果的实现是建立在受教育者自觉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并自觉将形成的准则和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这一过程最终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受教育者通过对外界教育信息认知、辨别、思考、实践后才能被受教育者接受,这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内化过程。没有这样的内化过程,一切外界教育只能停留在自身之外。”[3]因此,总的说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为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制约,又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指向,因而受教育者自身为中心的诸多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目的性矛盾,也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体系客观建构的目的性矛盾。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性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构成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主干或核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交流、互动,并不断进行着思想、信息、情感的交换与交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尽管两者以各自为中心分别形成矛盾而客观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前提矛盾和目的矛盾,推动着教育过程运行。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却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存在与发展,双方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将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依据与意义。显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规定与相互依存,互动活动是否协调与和谐将对教育实践活动及其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规定与相互依存必然构成特定互动场域(主要是施教系统与受教系统的场域),并且在这个场域中必然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构成的矛盾系统,而这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动力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是由如下诸多矛盾组成。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差异与对立构成的矛盾,这表现为:一是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不以身作则、言行不一,或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屡教不改,人格分裂。二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矛盾。这里的人际关系问题不仅包括教育者对自身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处理不当,也包括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关系处理偏颇。另外,行为方式类型、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能力倾向等都会使双方互动产生不协调、摩擦甚至冲突。[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矛盾还表现为施教与受教的矛盾。例如,教育者传播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受教育者期待接受思想观点、行为模式的矛盾;教育者没有正确的反映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现状及本质和规律的矛盾;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不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的矛盾;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业务素质等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和要求的矛盾。[5]因此,以上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差异与对立构成的矛盾和施教与受教构成的矛盾,突出确证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矛盾的客观存在。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核心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构成的矛盾。其一,正是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差异与对立的客观存在,双方就能够以这些冲突的协调和缓解为契机不断推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各种思想信息、观念、情感交流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持续深入运行发展。其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中施教与受教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支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集中体现。施教与受教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过程的两方面。施教包括教育者及其使用的教育内容、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整体,并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的受教活动发生作用,而受教包括受教育者及其需要和目的等内容构成,也以整体的形式对施教者发挥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动力主要来自处理和解决施教与受教中的矛盾。因为施教与受教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运行变化,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趋势。也即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矛盾形成的深层依据是教育者掌握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发展的力量源泉。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干或核心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构成的诸多矛盾,没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断进行着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教育过程运转将失去持续的动力和轴心。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构成的矛盾还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他具体矛盾的形成发展。教育者为中心矛盾的功能发挥要在双方互动中实现和落实,而受教育者为中心矛盾的运行和转化也有赖于双方的良性互动。正是基于以上,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的客观生成角度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构成的诸多矛盾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中具有核心性矛盾的地位。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协调性矛盾是整体运行协同共向构成的矛盾

  整体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运行的横向要素协同、纵向阶段共向的矛盾运动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所以充分调动各个要素协同运行是因为其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同社会进行着广泛的接触和联系,社会内容的广泛性与教育活动的广泛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同时,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等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充分调动各环节、阶段协同共进的必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系统推进中,无论从横向的要素协同,还是从纵向阶段协调,都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运行的协同共向的使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整体运行的诸多矛盾由协同矛盾和共向矛盾组成。从空间维度上看是教育影响与社会环境影响内部及其之间的协同矛盾。一是教育影响因素内部存在矛盾。不同的教育主体(学校教师、家长、其他群体)的思想水平、经验能力出现不协调,甚至对立与冲突。二是社会影响因素内部存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外在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影响既有正向积极因素,也有负向消极因素,往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三是教育影响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也既存在共振强化效应,又存在消解弱化情形。从时间维度上看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共向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纵向共向运行并不总能够按照连续性与阶段性相辩证统一的理想状态延展,这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的前后不一,教育内容的颠三倒四,教育方法的陈旧落后,教育目标的高低不就,往往处于毕其功于一役,一曝十寒的运行状态,无法实现受教育者身心和教育效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形成以协同共向为期待的诸多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协调性矛盾。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运行需要横向要素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一定的环境,总受一定的环境影响和制约,离开环境制约作用而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良性的教育运行期待不同影响内部及其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强化、最佳融合。同时,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既是横向要素协同的过程,也是纵向发展共向的过程,而纵向共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又既是质量互变的积累过程,也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也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需要依据人的思想品行发展规律,连续的、分阶段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改造或塑造,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打基础,后一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前进。[6]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只有实现诸多横向要素协同、纵向阶段共向,才能产生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强大合力和持久动力。相反,如果破坏教育过程运行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连贯性,就会使其事倍功半,甚至产生破坏性不良后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形成的协同共向的诸多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的客观生成中构成协调性矛盾。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从其运行视角加以立体动态的考察,纷繁复杂的诸多矛盾可以总体划分成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受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矛盾、教育整体运行协同共向的矛盾,分别构成前提性矛盾、目的性矛盾、核心性矛盾、协调性矛盾而相互需要、相互贯通、层层递进、辩证统一地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其中,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的前提条件,受教育者为中心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的目的追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的核心动力,教育整体运行协同共向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的协调合力,它们立体动态地推动教育过程的持续运行和实效的不断推进。实际上,这种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发展的视角,而不是单纯从教育基本要素角度来机械解读与探讨具体矛盾及其体系,因而能够遵循和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固有辩证法,反映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真状态,突出和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现实问题,进而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的理论研究的内在需要和应然选择。这将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其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解 思想政治 矛盾 具体 体系 过程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