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心理疏导是增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催化剂”论文

心理疏导是增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催化剂”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1

心理疏导是增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4-0135-03

  

  催化剂是指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把心理疏导比喻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催化剂,意指通过心理疏导能够加强和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心理疏导”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之前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提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高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问题和心理疏导工作。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把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解决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心理疏导,在帮助人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心理问题往往与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注重心理疏导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中国社会目前仍处于一个急剧转型和应对世界金融风暴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等都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社会所秉从的政治信仰、生活态度、职业理想、道德判断等受到巨大冲击,新的价值理念尚在确立之中,社会问题频繁发生,心理问题也大量纷繁而至。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人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习惯于“把问题症结锁定在或归结为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上,因而容易造成错误地选择切入点,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2]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初始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下的心理疏导就是要关注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关注社会公众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关注和尊重教育对象的实践主体地位及其主观能动作用,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

  心理疏导既是加强和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是加强和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从“内容”讲,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人的自身心理层面。马克思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从人本身出发,把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符合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作为“方法”,就是要把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作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把对人的心理、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积极向上的引导作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因为生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托和归宿,不关注人的生活诉求,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现实生活土壤中,才能培养和造就出社会主义的公民人格,使人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经验、磨砺意志,感受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二、心理疏导是构建积极健康国民心态的基本保障

  国民心态一般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中社会成员与社会现实之间互动而形成的社会心理。[4]健康国民心态是一种符合基本社会伦理规范、适应文明社会总体发展要求的和谐、健全的社会心理状态。塑造和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诸方面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心态尚未达到一个和谐社会所应有的道德文明水准。存在着功利浮躁、失信造假、权利滥用、势利虚荣、玩世不恭、报复社会等一些不良国民心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和新认识。将心理疏导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引导或改变公众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心理倾向,为构建健康国民心态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

  1.认知疏导

  “心态问题的解决,归其一点,就是重构人们的认知。”不科学、非理性、缺乏合理价值观指导的思维或认知方式,是导致种种不良心态出现的直接原因。思想政治工作应在科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确立和保持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确立和保持心理平衡和行为方式的适度性。例如:学习实事求是、讲究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以理性驾驭情感,矫正情绪化、非理性的思维习惯;学习用联系、发展、变化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使思想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问题要区分内外因,多从自身找原因,努力发挥主体能动性来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基于平等心、利他心的换位思考,矫正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做好沟通,消除误会;学习运用中道(或中庸之道)的方法论原则,防止思想和行为走极端;学会与人做合理比较,不盲目攀比,要认识到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做好自我激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等等。

  2.情感疏导

  健康的情感是人的正常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行为的动力因素,有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性。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培养和陶冶正确的爱憎感情、强烈的自尊心与正确的荣誉感、追求真理和美好前景目标的情感、成熟的义务感与责任感。例如,加强理智驾驭情感的能力锻炼,在受到突然刺激、情绪要发作时能保持镇静,反思情绪的合理性;学会宽容大度、求同存异,能包容他人的缺点和冒犯;学会转移注意力,能够在陷入“剪不乱、理还乱”的情感陷阱时及时转移注意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自我对话(记日记等)、放松、冥想或禅定、沟通谈心、调整生活方式、开发自身潜能等方法和技巧,能够在遇到刺激时及时疏泄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3.社会环境疏导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5]好的社会环境对国民心态的影响是巨大的。2008北京奥运期间,中国不仅获得金牌总数第一,而且在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下,营造出一个宽容和谐的氛围,并充分展示出一个自信、开放、成熟的国民心态:民众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展现出良好的文明修养;民众支持奥运相关政策,体现出民众对政府的拥护;人人争当志愿者,体现出民众的奉献精神;热情接待世界各地宾朋,尽显热情友好的待客之道;对刘翔退赛、郎平执教美国的态度,体现出国民包容淡定的心态。通过成功举办一届奥运会,中国年轻一代变得更加自信,同时,平和宽容的国民心态、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自信优雅的国民精神、追求卓越的生命活力等,也开始逐步走进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国民心态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还不相匹配,北京奥运会期间所展现的现代国民心态是以举办奥运为契机精心培育而成,奥运会后,这种良好的国民心态还需要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推广和固化。

  三、心理疏导是提升突发事件应对的有效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做好常态下人的心理疏导工作,而且要更加重视做好突发事件中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和一定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产生一定社会后果的重大灾害事件。[6]包括自然灾害与重大社会事件。前者如今年发生在云南和日本的地震,后者如利比亚爆发的骚乱、流血事件及之后的多国军事打击。突发事件发生时不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恐惧、悲伤、无助、震惊、报复等消极心态,以及家园被毁之忧、丧失亲人之痛、灾害惨烈之状,成为盘踞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在整合社会目标,及时做好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理,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引导公众志趣,充分发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创造心理相容性,妥善处理善后工作,培育人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起到发挥其渗透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作用。

  1.传媒的正面疏导

  传播媒体在预防、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中具有普及知识、动员公众、告知真相、协调各方的功能,还具有信息传播功能,能将突发事件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传播给公众。例如在抗震救灾中,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地直播救灾的最新进展情况,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了解整个救灾情况的渠道,也为政府部门的救灾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广大灾区人民寻找亲人提供了直接宝贵的信息,稳定了人心。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结合突发事件情况与受众复杂心理,准确、合理、适时、适度地进行正面宣传引导,能很好地起到支援救灾、维护稳定的作用。

  2.民族精神和榜样示范作用的疏导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可贵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坎坷而愈挫愈坚,遭受困境而愈磨愈奋,饱尝艰难而不屈,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更是发挥了重大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要充分发挥抗震救灾中榜样的示范作用,激起全国人民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重新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3.重视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

  人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刺激下逐步形成,同时它又通过行为对环境产生反作用。从突发事件产生的后果我们可以看到,突发事件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长期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认真关注社会群体思想动态的同时,更要密切注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一,要因人而异,耐心细致地疏通人们情绪,引导其正确对待突发事件,认清突发事件的性质、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第二,要帮助人们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引导其自我认识,自我导向,自我调适,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第三,要重点关注灾后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疏导。研究表明,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三天到一个月之内,幸存者心理问题会表现出来,出现极度悲观、绝望等情绪,尤其需要注重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健康疏导,千方百计帮助其调适心理,度过难关。

  四、心理疏导是增进群体和谐的有效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群体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意义上的群体是指生活在一定民族、国家、阶级、党派中,相互作用、拥有相同或接近的奋斗目标的许多个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特殊意义上的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中处在特殊地位及其生存状况由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的低下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地位的群体。群体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特殊群体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晴雨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中国社会,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和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使其成为特殊群体的一支。虽然他们处在知识链的两端,但都面临相同的问题――生存压力,有着相同或近似的心理困惑,如:迷盲困惑、心理失衡、抱怨不满,甚至是意志消沉等。下面侧重分析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

  1.减压疏导

  心理减压是指通过身心放松,从而保持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倾诉、读书、音乐、帮助他人、休息、运动等都是进行心理减压的有效方法。[7]例如,媒体可以充当疏导农民工心理问题的重要渠道,通过电台节目接听热线电话等,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唤起返乡农民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2.择业观疏导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一方面与整个就业形势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其固守的就业择业观念有关。正确的职业观就是要客观地审视自己,在祖国需要和客观实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做好长远规划,不必过多地考虑收入及社会地位。

  3.坚持心理疏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要利用中央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财政对自主创业的支持等,创造有利条件,增进就业。另外扎根基层、支援西部、选择民企,等等,都一样潜藏机遇。

  总之,心理疏导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内容的着眼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心理疏导的研究和应用放在首位,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键。

心理疏导是增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催化剂”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实效性 催化剂 实效 思想政治 催化 思想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