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大学生创新的影响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大学生创新的影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大学生创新的影响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人才规划纲要》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应当紧紧把握时代的主题,及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新形势新使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武器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创新思维的理论依据。具体表现在: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创新中联想的理论基础

  联想就是从对一个(或类)事物的认识引起、想到关于其他事物的认识的思维活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时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以及它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提供了各种途径,因而使我们能够把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它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的事物,由此产生联想。”

  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特别是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要抓住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事物的规律性,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做好工作,就必须把握其规律性。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另外还必须摒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者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似瞎子摸象,坐井观天,就难免以偏概全,把事物简单化、表面化,得出不正确的认识。了解事物的各种联系,是联想思维方法的理论依据,人们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认识各种复杂事物的规律性。在承认事物普遍联系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有意识地或自觉地运用类比、联想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创造就要善于联想,富于想象,就要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只有如此,才会使思想开阔,视野远大,善于从看似毫不相关、互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进程中的各方面联系,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发展自己。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保证认识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即唯物辩证法对一切都采取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以辩证法的否定观为哲学基础的,它能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从对权威和现有结论的迷信中解脱出来,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不承认一成不变的真理,因而也就否认抽象的一经发现就只需死记硬背的教条。因而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从运动中认识并从发展中不断修正或提出新的观点,这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怀疑、反思、批判的过程中,唤醒人们创新的意识。由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某个认识领域的所有真理,因而一个有富于创新意识的人,对以往的认识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才能有所创造。马克思扬弃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育

  高校哲学课在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

  任何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见解、新办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任何创造、发明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熟练掌握并应用所从事的专业和领域所必须的技能和技巧。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创新”,这样才能认识和把握更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才能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进而激发创新精神。高等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要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大学生的怀疑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教育大学生敢于怀疑前人早已盖棺定论的理论和观点,敢于向社会权威发起挑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根本。这种大胆怀疑、勇于挑战的科学态度,是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要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进行创新思维,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凡有建树、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家,几乎都具备这种品质和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把攻克被称作“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目标,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不畏艰险、始终如一、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他成功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大学生创新的影响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马克 对大 哲学 影响 教学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