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探讨论文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4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探讨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享有崇高地位的重要因素. 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起步. 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思维表达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人们不断创新发展的意志、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不懈追求. 所以,从小学到大学,数学始终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学科. 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这些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体现了数学科学的崇高价值.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这既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数学的概念和特性

  1. 数学的概念

  起源于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它是在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2. 数学的特性

  (1)逻辑的严密性

  数学本身要求自己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就是说对于任何数学命题的证明,必须严格按照精密的逻辑推理规则得到,不能有丝毫的主观臆断和片面性,必须是无可争辩和确定无误的.

  (2)高度的抽象性

  数学的抽象性有三个特征:一是它保留了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形式;二是它的抽象是经过一系列阶段形成的,抽象程度超过了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抽象;三是数学的概念和其方法本身都是抽象的.

  (3)应用的广泛性

  在人类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中,几乎每时每刻都要运用到数学,它已经越来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了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

  二、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其特点

  1.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以创新的、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揭示事物或问题的本质和内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到的见解和思维成果,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高度发展的标志.

  2.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创造性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 主体通过对旧事物的革新和改造,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新思维意识,它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 二是对自身的超越. 主体在改造外在事物的同时,也对自身进行改造,实现了自身的创新.

  3.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突发性、连续性、整体性、求异性、批判性等特点,其具体表现是用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 对于这种思维能力,所有正常的人经过不断的培养,是可以很好地具备的.

  三、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1.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构

  数学思维,是以数和形作为思维对象,以数学语言为载体,以认识和发展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活动.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数学思维,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摆脱常规思维束缚,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所进行的一种心理和智力活动.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等要素组成. 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方向问题,要求朝着与传统思想、观念、理论相反的方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过程;辩证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是为高难度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指导思想和心理保障.

  2. 影响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影响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内容上有赖于一定的知识量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量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对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运行十分重要;二是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水平,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三是在力度上有赖于心理素质,数学创造力的发挥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数学创造的心理保障.

  3. 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而创造能力是最具生命力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领域.

  (2)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学生通过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得以综合,能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3)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

  学习数学,利用数学思维的优秀品质,能够让学生懂得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

  四、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1. 必须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变输入式为启发式,变传授法为发现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名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整个数学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积极营造宽松教学环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所以,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培养起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展开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 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等个性品质,从而培养起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时时调动学生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4. 不断加强数学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不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能有良好的素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比如,可通过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数形结合使得代数的抽象性与几何的直观性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 再如,可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洞察所研究的每个事实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被掩盖着的某些个别特殊情况.

  5. 努力强化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所以,努力强化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中之重,可采取的有效培养手段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在解题中倡导开放条件、开放结论等方式.

  6. 善于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与表扬,捕捉和诱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灵感,触动和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 比如,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他们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7.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兴趣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在课前准备一些问题情境,教学时把学生从书本拉进现实生活中,并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解决,学生的创新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展示情境,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五、结束语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数学这门科学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 现代数学正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学好数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 我们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动脑,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这样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理论探讨 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 理论 数学 教学
最新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有效渗透途径
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方式探
热门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
谈复习中数学试卷的讲评
变式教学中习题引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用构造法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研究性学习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