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论文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6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嵌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其内容主要是对心理状态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情绪困扰和行为失调的学生给予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以公开课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其核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以传统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主动干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有问题”的学生变成“没有问题”的学生,预防或帮助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对日益复杂的各种环境,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压力日渐增大,心理健康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个体危机事件呈现阶段性的集中多发状况。针对于此,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往往关注于分析少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而对于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与促进不足,多数学生处于“不是很健康,也没有不健康”的状态,这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深入和扩大,甚至部分背离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从“人性本善”的思想出发,提倡研究和发展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社会的积极力量,以增进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这种理论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新的内涵,能有效弥补当前消极心理价值取向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一、积极心理学的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它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如何使具有天赋的人能充分发挥潜能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1997年,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就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时提出“积极心理学”思想――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推孟(Lewis B.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关于人的积极因素的研究一度被冷落,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被局限在疗伤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随着传统主流心理学对各种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而提升,相反,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种现象被称作心理学“20世纪的困惑”。心理学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正如积极心理学创始人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则成为它们的主要使命”。

  作为传统主流心理学特别是二战后的消极心理学的有益补充,积极心理学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期后现代构建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它的研究课题不仅是如何克服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下的普通人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起高质量的生活。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以包容的态度灵活地将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法、经验分析法等融合到传统心理学中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中,比如量表、问卷、访谈、实验等,使得研究更具包容性和科学性。积极心理学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体验,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具体有24种,如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关注未来、自觉等;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社会环境,如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积极心理学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价值

  1、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大众自身的积极因素上,其理论在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具有普遍性。当代大学生的状态整体上是蓬勃向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个性活泼和向往美好是这个年纪人群最大的特点。积极心理学从促进个体自我成长、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这个角度出发,以日常激励和友爱为载体,符合大学生追求进步、活泼向上的自我意识,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鼓励式或激励式方法来引导和启发,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调整劣势,以实现自我的全面提高。这是一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践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成才需要;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积极心理学倡导人们培养积极的心态,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来面对现实与各种心理现象,客观并且乐观地认识、处理现实与心理之间的联系,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心理教育中的消极模式,认为没有疾病就等于健康,习惯性地单独关注学生心理疾病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导致实践过程中的服务对象好像只有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让人产生心理咨询服务只对心理不健康、心理有问题的人产生作用的误解,甚至达到有意暗示消极方面的不良效果,导致大多数学生知道如何避免消极面而不知如何拓展积极面,影响潜能的开发和素质的提高。积极心理学的预防理念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告诉我们心理学不仅是修复人们的心理问题,而是要充分发挥积极心理本身所具有的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发现和培养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等,调动个体内部这些品质“趋利避害”地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能自然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或加剧,这种关注个体潜力发展和活力激发而不是缺陷修补的指导,更能达到避免问题产生的目的,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积极心理学激发个体实际或潜在的力量,努力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并有意义,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广阔途径。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试者,是自我发展的最终决定者。以积极的思想为主导,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以积极主观体验为主要内容,扩大主观幸福感,提升大学生对于幸福的理解,增强他们创造幸福的信心和体味幸福的成就感,实现自我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尊与自立。帮助大学生“习得”乐观,可以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循环体验内在积极情感,容易形成“高峰体验”,促进身心以及周围环境的和谐发展。

  4、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这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针对学生个体发展进行引导,对于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亦需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人性观、培养积极情绪,使他们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服务学生,并与学生形成多层面的良性互动,将心理健康活动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避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和学校管理割裂,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注:本文作者陈维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论文搜索
关键字: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学 积极 高校 价值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