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跨语言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跨语言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7

跨语言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4-089-02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即语言的背景文化,是指这门语言所在的民族或国家的风土人情、心理状态、道德水准、经济状况等一系列的东西。外语学习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而语言则是背景文化的最直接反映,离开了背景文化,若只注意语言而不了解所含的文化信息,单纯地教授或学习语言,只能导致挫败或走弯路。

  在我国,英语教学历经改革,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英语教学已经从单纯的语言学习实现了向实际应用能力的逐步转换。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说的英语还不地道,太过于简单;与外国友人对话的时候,词不达意,难以启齿,发音不准确,语言内容枯燥不够丰满,甚至和国人交流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如听到赞扬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对话:

  ――Your hair is pretty nice.

  ――No, my hair is not nice.

  ――Really?Don’t you think so?

  ――No, I don’t think so.

  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受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文化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都以谦虚为荣,常常以自我否定的形式以示谦虚。以上对话中的句子其实并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从而造成了交流的失败。事实上,在英语中,面对赞美的句子,只需回答Thank you即可。

  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反思教训:我们的语言教学太过于注重形式和意义的讲解,偏重语法的训练,而较少涉及文化,学生虽然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不错,但因为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于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流时,词不达意,难以启齿,造成了隔阂、误解,导致交流失败(这也是英语教育的失败)。总而言之,英语教学不应该忽视文化的存在。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定为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语感;要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有的教师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语言文化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抽象,难度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好操作。事实上,跨语言文化意识的渗透并不难操作,在英语教学中,只需适时、适度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通过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跨语言文化意识。

  以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6 Let’s go by taxi为例,这个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邀请别人外出”,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能正确使用与交通有关的单词、词组和句子。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入这样一个导入过程:介绍英美人的日常交通习惯,如问路、乘车等。

  1.问路(Asking the way)。在英美国家,人们对于外国人问路通常是会热心回答的。但是在问话时,他们不喜欢一次性许多问话,也不喜欢在别人思考问题时一直追问,更不喜欢陌生人离他们太近,这样会使他们觉得很不自在,甚至觉得是一种威胁,因为西方人的空间意识很强。

  2.乘车(Taking a bus)。英美人候车总是很自觉地排队上车,他们遵循First come,first served(谁先到,谁先上)的行为准则。在公交车上,人们通常不主动和人讲话。

  介绍完英美国家人们出行的这些习惯,再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向学生提问一些问题,如比较英美国家和我国的差异,最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国家人们行为习惯的看法,并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在比较英语国家和我国居民出行习惯的过程中,又让学生身临其境,自觉发现自身以及他人平时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并改正自身的不足,帮助同伴改正不足。这样的教学既涉及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还达成了情感目标。

  跨语言文化的渗透应该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切身感受相结合,教师要深入挖掘文化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真实”的教学教材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源,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合理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学习智能,为学生营造形象的语言情景,让他们觉得学习英语有趣、有用。

  谚语包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英语谚语来了解词汇的文化涵义。在牛津小学英语4Bunit2 At a party中,主要教学内容是“根据人的特征认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根据人的外貌特征以及穿着打扮来认识人,从而掌握本单元的四会句型,以及相关的家庭成员、身体部位、颜色、服装等单词。其中,身体部位的单词大部分是新授单词,并且个数比较多。在教授完这些单词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人体部位的俚语,在让学生一笑而之的过程中,加深其对单词的记忆,又渗透了英语语言的背景文化。

  The car cost him an arm and a leg. 他花了好多钱买了这辆车。

  Get off my back.别再来烦我了。

  She said it tongue in check.她说的是风凉话。

  What happened?I’m all ears.发生了什么事?我正洗耳恭听呢!

  Hey,four eyes.嘿!四眼!(对戴眼镜的贬称)

  That was a great performance. Let’s give him a hand.演得真棒,让我们给他鼓掌吧。

  Don’t tell him anything. He’s got a big mouth.什么事也别和他说,他很多嘴。

  The two runners are neck in neck.比赛中两位赛跑选手并驾齐驱(不相上下)。

  He puts my nose out of joint.他把我惹怒了。

  再以dog一词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dog有关的谚语,例如:

  He works like a dog.(拼命工作)

  He is a top dog.(身居要职)

  He is a 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

  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是语言由深入浅的研究过程,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离不开这一土壤。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K)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中国的语言学习者不仅仅要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对英语这门语言背景文化的认识进行认识和掌握。鉴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在用英语进行语言交流时就应该遵循西方的文化传统,先认知,再区分,在认知和区分的过程中完成渗透。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融入英语交流的环境,比如,主动和外教及身边的外国小朋友交谈、沟通,还可以尝试阅读一些原版英文故事书,观看原声电影,听英文歌曲,甚至学唱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用简单的英语来进行自我展示。

  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语言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语言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促成良好语言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说,其意义重大。

  

跨语言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论文搜索
关键字:英语 英语教学 语言 小学 教学 文化
最新基础教育论文
试论辅导员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
探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新模式
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幼儿园国学教育
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
浅析信息时代家校共育新模式
小学高年段学生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建议
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新思路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热门基础教育论文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班主任工作点滴谈
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培养学生情商,树立健全人格
生活中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