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调查论文

高校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调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9

高校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调查

  

  一、留守儿童的背景资料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目前,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据介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

  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1]另据笔者对安徽省安庆市与河南省信阳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16个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

  二、高校新生心理普查中留守儿童呈现的心理特点

  在成都某高校针对所有入学新生的心理普查中,我们看到了某些更具体的特点。心理普查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CTQ-SF儿童创伤问卷。在普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入学新生SCL-90量表总分大于等于160,或者阳性项目数大于等于43,并且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3的入学新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偏高。在CTQ-SF问卷中,筛选出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等早年创伤经历的新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更远远高于在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孩子。

  在根据SCL-90以及CTQ-SF[2]问卷筛选出来的重点关注新生,进行DSM-IV心理访谈时,筛查出来的达到DSM-IV临床标准的心理疾病的学生,留守儿童比例更是远远高于其他正常家庭成长的学生。在恶劣心境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既往重型抑郁,以及重型抑郁等心理疾病中,留守儿童更是比较集中。

  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以心理疾病多发的成因的解析

  留守儿童的核心特点就是父母的不在身边。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父母在留守儿童中的家庭生活的缺位,会给孩子的心理发育,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心理的核心首先是生下来后在0-5岁左右的时间段,与母亲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留守儿童中,有近一半的儿童可能无法很好的顺利完成这个跟母亲朝夕相处建立自己最初核心心理结构的过程。几乎80%左右的留守儿童,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看护下长大。在隔代看护更多的是无人看护的状态下,留守儿童的核心心理特点呈现出与正常家庭下的儿童决然不同的心理特点。情感的被忽视是非常明显的,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妈妈的呼应,而隔代教育的呼应往往是不够的,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容易出现情感淡漠,性情孤僻等等情感倾向。

  在孩子5岁之后,孩子对父亲的需要开始增加,这个时期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心理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个阶段,父亲的缺位是更加普遍的,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父亲都在外地打工。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原本是孩子与母亲在前一阶段的补充与修正,但此时,父亲也缺位了,这种缺位会让孩子在前期形成的心理性格上的偏差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更甚者,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性与男性的力量,在学校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被同龄的学生欺负。在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在早年经历中被身体虐待甚至性虐待的比例也远远高于正常儿童的事实也在印证这一点。

  初中高中的青春期阶段,留守儿童一般选择住校的相对较多,而且往往是一年两年见父母一面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上开始经历青春期与逆反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观念开始启蒙,但因为父母离的远,联系少,几乎无法给孩子提供基本的性观念的教育。而另外一个特点是,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在情感缺失的状态,当其一旦进入恋爱关系后,其恋爱关系的变化会对其情感波动造成比一般同龄人更大的影响。另外,青春期的孩子对正常人际交往的需要开始增加,开始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由于其长期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缺位,担负其教育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其交流的时间也同样严重不足,其正常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开始显现,基本人际上的社交困难,几乎影响着大部分留守儿童,对他们而言,基本的人际交往是需要他们重新去学习的。社交焦虑在留守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也就可以理解了。

  四、留守儿童进入大学的心理特点与困惑

  (一)是否上学的困惑

  由前所述,留守儿童在初高中阶段由由于整体的家庭支持偏低,整体学习成绩在中等甚至偏下水平,复读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考取的学校往往集中在专科以及二本院校。当其刚刚入校后,首先收集到的信息是其专业与院校毕业会就职前景与其在高中阶段想象的差距较大。在经济方面,读大学又需要父母多一笔经济开支,而且往往还不够,需要贷款,以及亲戚接济,甚至是需要自己在校期间勤工俭学,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留守儿童会在是否读大学的问题上产生困扰,并且因经济问题会与父母产生分歧。即便读,经济上的压力也是非常沉重。对其来讲,往往意味这把家庭不多一些经济资源全部汇集在大学学业上,肩负着家庭的未来的希望,但毕业前景堪忧,这往往是其无法承受的压力。在现实层面上,在校期间需要长期的勤工俭学,也是一个不轻的生活压力。其经济一直在勉强维持的边缘。所以大量留守儿童刚刚进入高校,就会面临一次是否继续读大学的困扰与挣扎。在此期间,积极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修正大学的生活目标,安排好学习与勤工俭学的关系,为适应大学生活做铺垫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大学人际关系的困扰

  从高中到大学,学生的人际关系的转变是非常明显的。初高中阶段,因为高考的压力,学习生活的重心依然以学习高考为主,只要学习成绩可以,人际关系往往可以基本维持。但在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开始往下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高校中的分量不断加重,而社交往往是留守儿童非常薄弱的环节,其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留守儿童往往长期无亲人与其正常的情感交流。往往自我评价很低,也就是自卑情绪严重,这种自卑情绪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家庭及个人的确在社会的底层,现实的社会地位让其自卑,另外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被家庭半抛弃的状态,并且得到的父母的正面评价与肯定较少,慢慢自我评价也(下转第50页)(上接第48页)价低,再加上其在漫长的留守生活中与亲人的实际人际交往经验远远低与同龄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退缩与自卑,甚至人际交往会给其带来更多压力,就可以理解了。

  (三)恋爱情感生活的困扰

  留守儿童有自己相对独特的心理特点。其家庭体验与一般同龄人不同。留守儿童对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幸福感体验较少。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在情感忽视状态,一旦进入恋爱,进入情感紧密联系的关系,会觉得非常收益,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分离焦虑严重,又会非常担心与在意关系的正常起伏与波动,他们会在恋爱关系中承受更大的心理冲击。高校大学生恶性事件往往有一半以上与恋爱有关。如何正常应对自己在高校的恋爱生活也是摆在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留守儿童如何应对自己的大学生活

  (一)积极寻求学校各种资源的帮助与支持

  由于自己的家庭资源有限,家庭的人际支持系统的欠缺,当进入高校后,积极寻求可以寻求到的资源的帮助,来改善自己的现状,以争取顺利度过大学阶段的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积极与辅导员沟通,争取在大学生活中得到更多来自辅导员的实际人际帮助,与情感支持。并且以此为桥梁,了解学校的其他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系统帮助,例如各种针对贫困家庭的助学基金,例如各种勤工俭学的机会,例如积极预约学校的心理咨询。在人际,心理,经济层面主动寻求切实的帮助。

  (二)营建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

  在留守儿童的漫长的成长过程,人际支持系统是非常欠缺的。来自与父母的人际支持不够,父母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部分放弃对孩子的情感支持,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人际支持也远远不能替代父母的支持。当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人际支持系统的背景下,来到大学,开始经历最后的由家庭往社会转变的过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并在校园慢慢开始主动营建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是在人际支持系统先天不足的背景下,往往一个更加健康的社会人过多的关键一步。此人际支持系统,包括老师辅导员,同寝室的室友,以及有同样生活背景的其他留守儿童同学,恋人,甚至是勤工俭学中的同事。

  (三)平衡在学校中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

  没有了后顾之忧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学业。在很多留守儿童心中,经济的匮乏一直是压在心底的巨石。高校实际上是从一个孩子往社会意义上的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开始自己负担一部分自己的经济,比同龄人更早一点去处理打工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还可能培养其更强的生存能力,处理的好,或许会提高自己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

  

高校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调查

论文搜索
关键字:留守 高校 儿童 调查 心理 大学生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