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从音乐教学的视角解读美的传播论文

从音乐教学的视角解读美的传播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1

从音乐教学的视角解读美的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100-02

  

  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其特殊的语言和特有的魅力。音乐素养的习得可以愉悦人的感觉,洗涤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塑造高雅气质,提高人的审美素养。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传播美的过程。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络维奇认为,“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称为艺术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都能够产生美的成果,创造审美价值,因为它是按照美的规律完成的”。换句话说,审美是一切艺术的美学本质,如果没有审美,艺术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

   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也是以审美价值为其核心的。其主要通过审美来教育人、感染人,使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感受更加正确和贴切,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智力的发育和品行。这一过程在本质上也就是美的传播过程。

   一、音乐美的对象性特性

   要从音乐教学的视角解读音乐美的传播首先要对美的对象性特征做以简要分析。

   美,是指符合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并能引起爱或类似适应人生存的、健康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的对象物。音乐美感是感性的,具有高度的抽象化特征。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美的显现又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理性化对象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形式性、情感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一)形式性。美的本质是抽象的,但无论哪种形式的美,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还是其他艺术美,必然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对象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的美感必然要通过一定的音乐形式来表现。没有承载音乐的物质的、具体的形式,就不会表现出音乐的美感,也就不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音乐美的形式性主要体现在乐器的使用、演唱的方式、音响及舞台的效果等方面。脱离开这些具体的形式,任何优美的音乐都无法使人感知,音乐的美感也就不能传播。

   (二)情感性。丰富的情感是音乐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凡是美的音乐一定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其中。或是亲幼之间的牵挂或感恩,或是对人生的感悟或对自然的赞美。如果说音乐的形式性是外在的客观存在,那么情感性则是内在的客观存在。如果离开了情感,音乐美也就不复存在。贝多芬在1924年5月的一次演奏会中,他演奏的《第九交响曲》让许多人感动得哭了,连他本人也在演奏完毕后激动得一塌糊涂,不省人事。朋友把他抬回家中后,直到次日早晨才苏醒过来。由此可见情感之于艺术美的巨大作用。

   (三)实践性。音乐来源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之中,又通过实践将其艺术化,技能化。音乐美感的产生必然离不开实践,这是音乐美感产生的又一特性。凡是能够经世不衰,感人至深的美的音乐作品,都是建立在创作者对音乐艺术的高深造诣以及其对生活实践和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系统的艰苦的实践性活动,才会达成对音乐的理解;只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才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美的音乐作品。在实践达到一定量积累时,对象性美感经验的积累也随之丰富。

   二、教学过程中美的传播

   音乐教学过程中,美的传播具有多重性特征。其既包括音乐本身美的内容,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借助的形式、方法、教学环境以及过程的诸多要素。可以说,音乐教学这一传播美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的、多层次的过程。具体而言,音乐教学的美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美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精选一些经久不衰,具有音韵美、立意美、情感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是做好音乐教学的第一步。要敢于改变绝对服从,将教材神圣化的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同时更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既要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深入挖掘教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提高他们对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辨别能力,引起心灵的震颤,产生感情的共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精挑细选,找到最适合学生鉴赏的作品也是一项很费心思的重要工作。因为这要求教师重视音乐的艺术价值又要重视音乐的非艺术价值,做到既要从作品本身欣赏其美,又要站在作品之外,欣赏其对人生、对时代、对社会的价值。

   (二)教学过程的美

   以形促情,感受音乐的韵律之美。音乐是一种动态性、时间性非常强的艺术,他的这一特点最鲜明的体现之处就是他的节奏。任何一个人在欣赏音乐时,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其中的节奏和旋律。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基础和灵魂,那么节奏可以说是音乐的骨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机会使其感受。实践中有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功,从而使欣赏成为无源之水,更不能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了。

   以文启人,感受音乐的音韵之美。在所有的音乐作品中,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深的要数歌曲了。一首优秀的歌曲往往蕴含着曲作家和词作家的思想精华,体现了音乐与文学的双重美感和二者的完美结合。从《诗经》到唐诗、宋词,都曾可以谱曲歌唱,使其在抒情表意的同时,展现出其中的音韵之美。作为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文学意蕴之美。

   以境动人。感受音乐的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所有艺术形式表达的共同主题。音乐教学中,要注意潜移默化地渗透自然美的思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赞美和热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主题。要注意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让同学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重要性,真正理解时代所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三)教学环境的美

   音乐教学环境的美主要包括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两个主要方面。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对听觉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聆听,因此,悦耳的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决定要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能给人带来美的感觉和享受,而充满噪音,刺耳的音响则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审美体验。

   同时,音乐教学中对视觉环境的要求也较高。一个布置优雅、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更加舒适和愉悦。

   (四)音乐教师的美

   如前所述,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在传播美的过程中,教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与教师自身的素养密切相关。因此,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教师只有首先美化自身,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美的传播者。 有的音乐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要让学生眼前一亮,不必开口,大家就知道该上音乐课了,这就是一种美的震撼力、感召力、亲和力。”

   具体而言,一个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品格。首先,教学仪态要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举止、衣着、姿态要符合自身特点、礼仪要求和审美规范等;其次,专业素养要高。“学高方为师”,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再次,教学语言要美。音乐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当温柔、真诚,充满感情色彩,富于感染力。

   音乐教学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素养。

  

从音乐教学的视角解读美的传播

论文搜索
关键字:音乐教学 美的 视角 传播 教学 音乐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