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论影响职业教育技术转移的因素论文

论影响职业教育技术转移的因素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1

论影响职业教育技术转移的因素

  

  技术转移是“技术知识从一个行动者流向另一行动者的过程。这里的行动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这种转移既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既可以通过人员流动来进行,又可以通过物质产品或信息流动来实现”。职业教育通常叫“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教育内容主要是职业技术和技能,其课程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职业院校传授给学生的技术不是院校自生的,主要依赖从社会企业和市场引进,因此,职业院校的课程是根据社会企业和市场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和技能进行设计的。经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从事某一岗位的技能、技术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可以把技术高效率地转移到社会生产领域。因此,职业教育具有传递技术的功能。

  一、职业教育技术转移的路径和机理

  1.技术转移网络

  在社会大系统中,系统网络及其演化的观点已然成为一种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的范式。技术转移是大量的社会组织参与者之间的交互扩散过程。职业教育与研究型高校不同,它不是以生产科技创新成果为主,而是以转移成熟技术为主、生产技术为辅,因此它的技术大多是从外部引进,完成组织使命后再输出技术。技术依赖于技术流在不同范围和不同层次的实体之间进行转让、引进、传播以及贸易等,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技术转移网络”。

  2.技术转移主体

  在职业教育技术转移网络系统中,职业院校、技术输出企业、技术接受企业、学生、政府都是技术转移主体。

  职业院校的技术主要来源于企业。但职业院校不是技术转移的终点站。它参与社会技术转移的目的是实现技术扩散,把少数人掌握的成熟技术或新技术转化为更多的人掌握的技术,然后把它们输送到企业。职业院校的技术内化分两个阶段:首先是把企业技术转化为组织技术,然后是把组织技术转移到学生个体身上,成为个体技术。企业是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最终接受者。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转移技术的原动力来源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力及经济利益的需要。接受技术的企业应该成为整个职业教育的技术转移网络的原动力,如果没有企业需要的技术,职业院校就无法进行技术输出,就不会有输入的动力和空间,将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职业教育不但能够通过技术转移对经济、科技起促进作用,而且职业教育能促进就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的稳定还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将已有技术尽可能地向社会转移,使社会和公众受益。在技术转移网络中,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以技术载体的身份以一贯之。没有这一载体,以人力资源为主要形式的技术转移网络将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职业院校所传授给学生的技术应该是企业或市场需要的技术,否则,将不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职业教育,没有生源,职业教育将无法通过发挥技术转移功能来促进经济科技发展。

  3.技术流

  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知识在技术提供者、技术转移中介、技术接受者等知识载体之间流转,形成知识流。在职业教育技术转移网络中的技术流,同样是技术知识在不同组织和载体中不断实现着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复杂转化。由于职业教育是以学生这种人力资源为主要载体进行技术转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输入企业技术时和在教学中学生内化技术时,不仅要重视显性知识的转移,还要重视隐性知识的发掘、固化、转移。相对于隐性知识而言,显性知识只是知识的冰山一角。因此,对技术受体而言,能否挖掘隐含在技术原体的隐性知识、充分发挥这些隐性知识的作用,是能否实现引进、消化、吸收、转移技术的关键。

  二、影响职业教育技术转移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1.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影响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技术的系统匹配性,就是指职业院校引进的技术是否能满足网络输出端的企业技术需求。如果没有企业和市场需求,就没有学生学习需求,就没有大量的学生参与,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引进技术时一定要做好专业调研,既要满足区域经济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技术的内隐性,大量的隐性知识蕴藏在所转移的技术中,大到厂房布局、设备设置,小到工艺顺序、安装力度、人力资源配置等,这些知识很难以书面的形式写出。职业院校在对引进的技术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尽可能多的深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或是通过交流和沟通挖掘隐藏在技术提供方人员头脑中、背景和环境中的隐性知识。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依靠于隐喻、类比和示范等方式,运用隐喻性文字、象征性语言和创造性推论及深度会谈等手段,通过情景设计、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组织方式进行教学,将其所知道的,但难以表达的体会与某种熟知的易于表达的东西连接起来,使学生在共同体验、分享和彼此沟通交流中完成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2.信息通道

  信息通道是连接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的桥梁。技术转移网络是由多个不同组织构成的复杂系统,信息通道也是各个组织进行人员、物质、能量交换的通道。保持通道的多元化和畅通状态,是实现系统目标的必要条件。技术供给方能了解技术需求,技术需求方能提供技术需求信息。职业院校与企业和市场建立密切的联系,就能准确掌握企业和市场需要何种技术的毕业生,以及这种技术岗位的能力标准体系要求,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来源于大学或师范院校,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对新技术信息的解读和获取能力较低,缺乏技术实践操作能力。有些院校也缺乏信息收集、分析的专门机制,无法及时掌握和跟踪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就起不到转移技术的作用。信息通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如产品展览会、成果展示会、技术研讨会、参观考察、科普讲座等等。职业院校还需加入企业行业联合会,经常到企业参观考察,实行教师定期下企业制度,组建由企业技术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改革委员会等跨系统组织。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企业要主动到职业院校发布需求,上门寻求技术帮助、订单培养等合作。政府也要积极构建信息通道,发布企业紧缺人才信息、颁布职业行业岗位能力标准、组织毕业生推介会等。

  3.文化距离

  在资源的交换和组合过程中,有意义的沟通要求行为主体处于相同的背景之下,而为使不同的行为主体处于此状态,则需要通过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理解的表达方式来达到沟通。Nahapier&Ghoshal指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共同的语言会提高他们接近他人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果他们的语言和法则是不同的。这就容易造成他们之间的分离并限制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因此,共享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经历等有助于提高技术提供方与采用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也有助于隐性技术知识的转化。

  职业院校要提高技术转移的有效性,一是要引进企业文化。职业院校的技术来源于企业,培养的人才最终也是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因此,为了减少学生在技术转移中的知识破损,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益,职业院校应注意提高与企业文化的相容性和一致性,即职业院校要根据专业技术的不同建设相应的企业文化。二是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文化。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的转化是技术转移双方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技术转移双方如果由于观念、语言风格、地位和价值观不同,阻碍了沟通和激发文化冲突,则会直接影响双方互信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人员交流、团队接触,同时,也会阻碍隐性知识的转化。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应该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共同探究的氛围。

  4.制度环境

  当我们站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系统之上,从一个更加宏观的系统科学角度来观察和讨论职业院校技术转移时,我们看到:它不能脱离它所存在的社会背景的依赖。作为社会科技体系的技术转移网络,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必然要承担起推动技术转移的管理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和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政策制定方面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减免税收等激励政策、职业资格准入政策、办学准入制度、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各个主体参与技术转移。政府还可以通过教育评估、资源配置等方面,引导和规范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

  政府还要发挥解决跨系统问题的独特权能,引导大职教体系的形成,成立“政、校、企、研”合作联盟,促进区域技术转移大体系建设。这种联盟在自愿互利、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原则基础上,有机结合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进行优势互补,围绕职业教育技术转移路径,以全新的运作方式、群体化的优质服务为各类技术转移主体提供全方位、深层次、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完善包括教育环境、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在内的技术转移要素,达到技术转移实体共同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技术转移的效能。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很难建立完备高效的、运作良好的区域技术转移大体系,这是因为,建立区域技术转移大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涉及到不同部门的众多因素,只有政府才有权威和能力协调各种因素,统筹安排多方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就是这种多主体合作联盟的实践形式,力图在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上有重大突破,发挥“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各个主体的不同作用,形成一个区域技术转移大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技术转移功能发挥。

论影响职业教育技术转移的因素

论文搜索
关键字:职业教育 转移 因素 影响 职业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