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对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新认知论文

对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新认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2

对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新认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0-040-03

  

  Abstract:By exploring the meaning,nature and cognition of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sports works of art,the paper lay the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teaching of domestic highe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which initiatively turns “the passing on and learning of skills” of sports performance??based teaching into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 of people??based teaching,so as to improve its effect of “teaching technology to teach people”.

  Key words: the passing on and learning of skills;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 the sports works of art

  

   当今,国内有许多中小学生为何“爱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为何体育艺术表演市场上座率不高,效益偏低?为何教育部官员说“有许多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缺少人文素质,导致他们上体育课不像体育人,不上体育课像体育人……”产生其问题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家“体育工作母机”――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缺少人文性和艺术性,尚未将一些与艺术相关的体育项目视为艺术作品进行多方位的文化探索,以致培养的各类体育人才缺少人文素质,从而导致体育实践教学的文化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欠佳。因此,研究体育艺术作品内容,对于促进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对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认知共包括三个内容,即对体育艺术作品的价值、体育艺术作品的本质和体育艺术作品分类的认识。

  

  1 认知体育艺术作品的价值

  

   过去,国内体育专业忽视对体育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以致其实践教学缺少艺术的文化含量,甚者缺少思想性和教育性。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不仅提出教育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且还指出高等教育不仅要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中心的任务,还要肩负“文化传承”的重任。这是国家针对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欠佳,文化传承薄弱等问题提出来的新课题,它也预示着高等教育的教改将发生明显的变化。高等体育专业的教改,必须要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要主动变革以运动成绩为中心的“技能传习”为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因为高等体育专业是培养国家各类体育人才的“工作母机”,因而在其教学中,增加艺术的文化含量,并渗透浓厚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其育人的效果,以求抵制各种体育异化现象的产生。实践证明,在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中,这种富有艺术及人文精神的文化渗透越深刻、越全面、越长久,其育人的实际效果就越好,从而促使体育人才的行为就越文明,就越有影响力和震撼力,否则不然,甚者导致体育工作者的素质下降。最近,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说,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为何缺一流的大师,其主要原因是缺少一流的文化,“文化的衰落归根结底表现为人的素质的下降。一种文化鼎盛时期,总是人才辈出,而到了衰退期,就每况愈下,出不了一流的人物”。[1]可见,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素质的象征,又是其面向世界竞争的“资本”。因此,在国内高等体育专业全面认知体育艺术作品,是历史赋予我们传承人类先进文化的责任。这对于促进国家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由“技能传习”转向“文化传承”,努力培养各类优秀体育专业人才,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2 认知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本质

  

  体育艺术作品内容是人创造与体育有关的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统一。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内涵与形式是不可分的,其内涵是灵魂,形式是载体。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内涵,揭示体育作品的“价值理性”;其形式揭示其“工具理性”,二者不可分割。尤其是,体育作品的内涵是其“核心价值”所在,是其终极关怀向往的精神家园。它揭示体育艺术作品内容具有高雅的情感、强烈的震撼和深刻育人的价值理性。体育作品内容的形式具有艺术的动感、健身、夺标的工具理性。其中,“高雅的艺术情感、育人性的健身和夺标”是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本质。低水平的体育作品的赏析,重观物,轻观人,是一种“近视”;高水平的体育艺术作品欣赏,是通过观物,去深刻观人。其中,观人就是欣赏体育艺术作品的内涵,即“透视”其人文精神。高水平体育艺术作品的内涵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能使人感恩或震撼,或更热爱生活,或更珍爱生命和健康。例如,申雪和赵宏博的双人花样滑冰,表演出高超的冰上技艺,并不完全在于“形式”,而是“内涵”与“形式”的统一,其中的“内涵”是高雅的情感、动感、执着、创新、拼搏的精神。这就是体育艺术作品内容“本质”的反映。近来,国内艺术“作品”能产生“廉价的笑声”,竞技体育能产生“审美的疲劳”,就是我们在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形式”,轻“内涵”的结果。当前,国内体育艺术性的教学、训练和竞赛,重形式,轻内涵,以致国内体育艺术表演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仅重视开发体育艺术作品的外在的“形式”,忽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失去了终极关怀,模糊了体育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以致我们培养的体育人才缺少理想,缺少超越,缺少神圣等人文素质。实践证明,重视体育艺术作品外在“形式”的教学,只能是“技能传习”,重视其内涵与形式统一的教学,才能称其谓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文化传承”。这是未来国内体育专业教改的方向。著名艺术家北京大学彭吉象先生在《艺术概论》中指出,“从艺术作品构成来看,它既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2]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形成,既象征着体育艺术家富有人文思想的创作活动的完成,又标志着人们对其作品鉴赏的开始。体育艺术作品内容是一种文化符号,对于影响人和教育人有特殊的意义。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说:“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和马特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这是使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国化的重要因素”。可见,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滋生力和穿透力,是国家文化的软实力。长期以来,国内体育专业忽视对体育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渗透性的探索,以致其教学枯燥乏味,文化含量较低,缺少吸引力和震撼力。因此,当前在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其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要研究每个运动项目的“核心价值”,为探索其外在“形式”的“核心技术”,培养一批“人文厚实,技术精良”[3],并能抵御各种物质诱惑的各类体育人才奠基。这一改革,对于积极促进国内体育专业教学由“技能传习”,转向“文化传承”,努力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从而增加体育赛场的艺术观赏性,减少国家竞技体育的“审美疲劳”都具有重要意义。

  

  3 认知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分类

  

   过去,体育艺术作品分类往往根据一般艺术作品分类的方法,将其分为动态和静态的两种。本文结合体育特点,将体育艺术作品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一是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二是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三是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研究体育艺术作品的分类,对于增加体育专业教学的文化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3.1 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 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包括:具有观赏性的运动技术,以及以体育为题材的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等。这种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可给人带来瞬间、动感、直接的艺术激情和享受。过去,国内体育专业教学与训练重名次,轻艺术和表演,培养了一批“皱紧眉梢,咬紧牙关,握紧拳头”的所谓冠军。实践证明,在其教学与训练中,增加动态的肢体美、表情美、音乐旋律之美,效果会更好。例如,1995年吉林体育学院运动系学生陈露,在日本举行的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她优美的滑行技巧和非凡的表现力,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将东方文化的“和谐”之美与西方宫廷舞蹈的“高雅”之美融合,不仅夺得了冠军,而且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震撼了中外在场的观众。

  3.2 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 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有:体育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这种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可给人带来宁静、深沉、意义深远的艺术享受。例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的身体、动势和力量的“静态之美”,历经千年,至今视之,令人震撼,可谓千古的绝唱。恰如潘鲁生先生在《力量之美――第七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评述》中所指出的:“以美术的力量表现体育的力量是一个永久的题目……体育以运动彰显生命的活力,美术凭借造型塑造永恒的瞬间,二者分别从体质和精神层面关照生命的发展,在以各自的方式参与现代人类生存的进程。”因此,体育与艺术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颇有前景。

  3.3 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 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和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虽然功能不同,但二者结合,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例如,体育书画和雕塑等静态艺术作品,能传体育之神;体育的动态艺术作品,能输出动感和激情。可见,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不仅能使人真正“享受体育”,而且还能提高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和谐发展。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是对体育文化的升华,是一种普世性的文明。

   中国的太极拳运动和印度的瑜伽养生运动,就是一种动静结合,具有艺术性的体育文化作品。它们象征着东方体育文化之文明。当今,东西方动静结合的文化之美,已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1974年,85岁高龄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著名公明党创始人池田大作,就人类历史命运问题,在伦敦进行了长达十天的讨论。讨论记录《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的对话》。 汤因比认为: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的文化。他寄希望于东西方“静”与“动”的文明结合,特别是中华“静”的文明,对于促进人类社会面向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研究动静结合的文化,尤其彰显“静”的文化魅力,对于缓解因“快”和“动”的文化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是人类体育文明的向往。

  

  

  例如,世纪之交,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标志物――“灵动的五环幻化的太极图”,就是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据有关权威专家介绍,2001年前,多个申办2008年奥运会城市同时推出了申奥标志,其中以北京的太极人形最大胆,也最富民族特色。它的大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扯动了五环这个神圣之物,迄今为止还鲜见这种表达方式;二是从严格的西方文化意义讲,太极拳不属于“Sports”范畴,它不是竞技项目,更与奥运会的“更快、更高、更强”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它却是一个大获成功的图案。其原因是它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太极拳是中国独有的一个拳种,形成于明、清两代。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养生健身文化中从来就有两种主张,一派主动,一派主静。主动派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以动,故壮”。主静派认为通过清静养生、精神修炼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使得两种流派都得以保留,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品格又将这两种思想得以融合,于是便形成了这种似动非动,似静非静的体育艺术作品。其中,动如行云流水,静又连绵不断的低慢节奏更符合中国静态性文化的发展特征。因此,无论走到世界何方,一眼就能辨认出太极拳文化艺术图,认定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奥运五环变形的过程中,还渗透进了“中国结”的意念。中国是最早形成结绳记事的国度,在甲骨文字、钟鼎文字问世之前的漫长时代,结绳记事的形式表达中华文明。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更是用绳索作为主要连接工具,发展了它的功能,也形成了以绳索为原料的艺术品,用一根彩绳盘结出各种各样对称性的图案,成为纽袢、头饰,称为“盘缠”,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结”。这是一件充满智慧和技巧的作品。这就使北京申奥标志变得更富有韧性,更强调一以贯之的品格,表达了北京对申奥成功志在必得的决心。[4]

  

  4 结 论

  

  1)认知体育艺术作品内容,对于增加高等体育专业教学的文化含量,提高其育人的效果,为建设体育强国培养各类“人文厚实,技术精良”的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时代赋予高等体育专业的重要使命。

  2)体育艺术作品内容是人创造与体育有关的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统一。它的内涵与形式是不可分的,其内涵是灵魂,形式是载体,前者是体育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后者是其“核心技术”所在,二者合一是促进国内体育专业教学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具有重要价值。

  3)体育艺术作品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一是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二是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三是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其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再者是“综合”。三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对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新认知

论文搜索
关键字:认知 艺术 作品 内容 体育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