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论文

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3

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2

  

  1 人力资源战略在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稍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战略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说,人力资源战略更是尤为重要。内蒙古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化时代进行的工业化,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内蒙古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是一种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而要使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新工业化体系真正建立、发展起来,就离不开其背后隐性的支撑,即人力资源的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提升,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的支持。知识经济是一种人力资源依托型经济,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将由传统经济的物力资源转换成人力资源。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竞争的全球化。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落后,内蒙古面临着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国内竞争。

  

  2 内蒙古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

  2.1 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

  内蒙古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约束整体不高,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据统计,内蒙古全区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2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低素质人口多,导致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大,就业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2.2 农村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非常典型

  内蒙古经济文化程度发展较为落后,二元化经济结构非常典型。一元是技术落后、生产率低、自我雇佣的传统经济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分工与交换还很不发达;一元是由国家重点扶植的、技术比较先进、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化工业经济。与这种二元经济相联系的是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在总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2008年,内蒙古乡村人口为1198.92万人,城镇人口1206.14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9.8%。虽然乡村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近一半,但由于受教育和素质的制约,农村牧区的劳动力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2.3 高精尖人才匮乏阻碍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高精尖人才总量不足,工人队伍中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比重较低,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如内蒙古旗县以上国有独立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及转制科研机构仅有110家,从业人数10642人,从事科技活动的有7164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有5234人。二是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匹配,现有高精尖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不能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三是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低。四是职业工种构成不合理,现有高技能人才大多集中在汽车驾驶、汽车修理等通用职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种紧缺。五是分布不合理,,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重偏大,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重偏低。

  2.4 人才创新素质与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协调

  人才的创新素质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不足,主动竞争意识不强。如2007年内蒙古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2项,应用技术成果207项,软科学成果3项。全年专利申请2479项,授权专利1486项,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11.9%,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全区国家发明奖是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仅仅有1项。

  2.5 收益分配机制与激励效果不协调

  收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方式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制约了人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合理的分配机制,才能留住人,才能激励人。就物质激励而言,拿工资,奖金和福利去满足人,不如拿股份和期股人才创新素质去激励人,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的状况,返回头来又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6 人力资源的所有制比较单一

  从内蒙古人力资源的所有制配置状况上看,内蒙古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很不充分,还要加快发展步伐。到2007年底.内蒙古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为162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4.9%;城乡个体劳动者为93.6万人,仅为全区从业人员的8.7%。由于就业结构比较单一,行业和职业的多样化程度低,分工不发达,从而限制了交换和市场范围的扩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3.1 人才观念转变

  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除了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撑。要实现崎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首先树立科学人才观,以盘活人才存量、增加人才总量、调优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各种人才资源,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人才差距”,提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是最重要的资本和资源,把对人的管理作为组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同时注重对人的培训,开发人的潜能,谋求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要实现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首先从思想上改变对人的观念,并学习和掌握如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3.2 人才流动机制、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转变

  3.2.1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需要正常的流动,需要依据市场原则配置到最合理的岗位上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是很正常、合理的,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化机制,建设好人力资源市场,用市场导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构建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支持与发展适合人力资源流动的就业指导、职业资格认证、专业能力考核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3.2.2 实行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为选拔真正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真正的人才施展才华提供的广泛的发展空间,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人才的成长营造了公平的环境。合理的选拔机制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落到实处,使人才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发挥人力资源的“鲶鱼效应”,从而有利于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人力资源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2.3 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一种“主动财产”,其载体完全控制着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也使其难以监督,难以准确度量。所以,只能以激励机制为主,以惩罚机制为辅,因此,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等过程中,要解决激励机制问题。正确而充分的激励会使人的能力的发挥得到有效提高,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需要对人的动机进行正确的把握和引导,从物质心理与精神的需要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激励。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使技术、管理要素所有者获得合理的报酬,从而促进技术、管理要素积极投入生产,成为当前相关政策制定的一个难点。

  3.3 大力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只有把科学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才能更好地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既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作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使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以发挥,实现科教兴区战略与劳动力充分利用战略的良性互动。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政策配套为手段,大力推进“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全面加强科技和人才工作,为加快推进定海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3.4 注重开发少数民族人才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开发在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立足点,也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外流和人才低度使用问题的主要途径。内蒙古自治区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教育的提升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支撑。虽然在教育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但内蒙古的教育事业正逐步发展起来。以2009年为例,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1所,全年招收学生11.3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9.97万人,在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8.69万人,分别增长1.9%和1.1%;全年毕业学生7.58万人,增长3%。年末在校研究生12491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4158人,在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3703人,分别增长8.5%和9.5%。

  3.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首先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才能更好地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

  其次,要发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蒙古自治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羊绒制品、乳制品等市场认可的优势产业、强势企业均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蒙古地区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农特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为农村牧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内蒙 内蒙古 工业化 进程 新型 人力资源
最新人力资源论文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浅谈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有效途径
深化改革视角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讨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对路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点的研究
新时代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探讨
浅谈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思考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策略探讨
浅谈建筑设计企业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
热门人力资源论文
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给我的启迪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研究
对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再认识
试论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
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
对企业留住优秀人才的思考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从人力资源危机看人才管理——论国有施工企
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