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公司研究论文 >> 公司愿景和使命的治理效应分析论文

公司愿景和使命的治理效应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7

公司愿景和使命的治理效应分析

  

  一、 引言

   在委托―代理理论(Jensen & Meckling,1976)出现之前,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主要把公司看作是一个赢利性的组织,这其中隐含着一个假设,即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共同的获利目标。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对公司的管理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众多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就是在这样的传统假设前提下建立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起关注,到90年代逐渐成为热点的公司愿景和使命(Mintzberg & Waters,1985;Collins & Porras,1996;Lipton,1996)也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学者们发现,公司发展出良好的愿景和使命并进行描述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实施战略(Ireland & Hitt,1992;Piercy & Morgan,1994),也有利于公司实现卓越绩效(Bart,1997;Sidhu,2003;Rarick & Vitton,1995)。

   用前面的传统假设来解释愿景和使命带来的卓越绩效的原因似乎顺理成章。但是,一旦从委托―代理的视角去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代理人的高层管理者发展出的愿景和使命(Hart,1992)实际上正服务于委托人(股东),而不是在损害委托人,这恰恰是公司治理的目标。毫无疑问,公司愿景和使命能够显现出治理效应,其中的内在作用机制值得我们思考。

   二、 愿景和使命的内涵

   要探究愿景和使命的治理效应,我们首先从愿景和使命的内涵入手。对公司而言,愿景和使命是密不可分的,有的文献将它们合而为一,具体所指范围包括信条、意图、哲学和价值等(Rarick & Vitton,1995)。更多的文献将它们分别界定,主要包括:愿景是公司的核心思想和对未来的展望(Collins & Porras,1996);愿景是组织的长期承诺,是对未来的细致刻画(Lipton,1996);愿景是组织理想的未来状态(Martensen & Dahlgaard,1999);使命包含组织的战略意图和业务方向(Graham & Havlick,1994);使命是企业的生存基础和存在目标(Lipton,1996);使命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竞争性需要而制定的目标(Miller & Dess,1996)……综上所述,愿景是企业的价值目标追求,使命是企业的责任目标追求。先前的文献,从内涵上讲,有的是愿景包括使命(Lipton,1996),也有的是使命包括愿景(Sidhu,2003),因此,在本文中不做详细区分,统称为愿景和使命。

   为了使愿景和使命内容清晰、易于理解,需要对愿景和使命进行描述。这种描述虽然不是必需的,但是它的确有两个明显的作用:①简化愿景和使命界定的计划阶段;②作为公开文件,消除模棱两可(Lipton,1996)。一些研究也表明,愿景和使命的描述可以创造价值(Sidhu,2003;Rarick & Vitton,1995)。愿景和使命一般由高管制定并描述,并促使组织其他成员理解并接受(Hart,1992;Lipton,1996)。愿景和使命具有长期性,公司经营层战略发生变化,愿景和使命不变(Collins & Porras,1996),但愿景和使命绝非一成不变(Mintzberg & Waters,1985)。愿景和使命使组织成员形成长期的共同理解,最终会形成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Martensen & Dahlgaard,1999;赵民杰,2002)。

   Lipton(1996)认为,良好的愿景和使命能够从五个方面给组织带来利益:①拓展绩效度量的指标;②推动变革;③为战略计划奠定基础;④激发个人潜能;⑤保证决策制定的连贯性。这五个方面无疑是在传统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其中个别方面我们能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审视。公司治理是确保企业内各种资本投入者利益协调的制度安排(Williamson,1988;李维安,2001),委托―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东、董事会、经理、员工的关系和利益协调是公司治理的主题。上述五个方面,仅仅初步触及了委托―代理的理论视角,愿景和使命的治理效应还未被完全揭示。

   三、 愿景和使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根据公司治理的内涵,我们从股东、经理、员工三个方面探讨愿景和使命的治理效应,另外,在第四个方面我们探讨愿景和使命的变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提出若干命题,并进行充分的论证。

   1. 股东。在公司中,股东作为物质资本的投入者,进一步成为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在企业中掌握着最高的权力,这种权力由《公司法》确定,并由公司章程保证。首先,股东作为公司中最重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把公司的经营权交给经理,保留剩余索取权;为了确保获得剩余收益,股东还保留任免管理团队的最终决策权(Alchian & Demsetz,1972)。其次,潜在股东做公司融资资金的提供者,具有投资选择权。由经理制定并描述的愿景和使命虽然不会直接提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Collins & Porras,1996),但必须代表股东的利益,否则股东会动用手中的权力解聘经理或者用脚投票。潜在股东的投资也会倾向选择愿景和使命描述符合其期望和价值观的公司。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董事会,作为监督者组成的小集体而存在(Alchian & Demsetz,1972),能够起到核心价值观的协调作用。

   命题1: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能够降低股东的信息探寻成本,减少剩余损失。

   股东需要对经理进行有效地监督, 而监督需要足够的信息。潜在股东的投资选择,也需要充足的信息依据。信息探寻成本成为股东最主要的交易成本(Williamson,1981)。愿景和使命的提出反映了经理对公司未来的承诺。股东可以依据这一承诺判断经理的目标追求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也可以依据愿景和使命判断经理已完成的绩效,从而做出决策(解聘经理或用脚投票)。潜在股东也可以依据各公司不同的愿景和使命选择投资。上述决策和选择,无疑降低了股东的信息探寻成本。股东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很大程度上认同公司的愿景和使命。既然如此,股东期望的最大利益与经理决策结果的差距就会减小,即Jensen & Meckling(1976)所提出的剩余损失(代理成本的一部分)减少。

   命题2: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能够缓解大股东和小股东的矛盾。

   很多公司中存在大股东,大股东在公司决策中具有很大的表决权甚至掌握公司控制权。Fama & Jensen(1983)的研究证明,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往往会得到多于一般股东的,与其持股比例不相符的额外收益。大股东的额外收益主要通过掏空效应(Johnson et al,2000)和盈余管理实现,这无疑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存在矛盾。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在长期博弈中会形成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同样接受这些价值观和文化的大小股东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统一,从而他们的矛盾得到缓解。

   2. 经理。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理凭借其专业技能和信托责任掌握了企业的经营权,甚至掌握了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以经理为代表的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在企业成立早期更可能是公司创办者,他们是愿景和使命的制定者(Hart,1992)。对于愿景和使命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经理首先能够接受,因为他们是制定者和表达者;其次,经过长期博弈,股东最终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接受这一核心价值观。

   命题3: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有利于缓解股东和经理的代理问题,降低经理的道德风险。

   在股东和经理博弈的过程中,公司愿景和使命必定符合多数股东的目标,否则他们会解聘经理。少数股东的用脚投票以及能接受公司核心价值观的新股东的进入,使全体股东的目标函数与经营者的目标函数趋向一致,尽可能实现了激励相容,缓解了股东和经理的代理问题。既然经理的价值观和信仰与股东趋向一致,经理的行为甚至会类似现代管家理论(Donaldson,1990)所提出的观点,勤勉负责地为股东利益工作,若如此,经理的道德风险便很少发生。

   命题4: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有利于公司在经理人才市场中选聘合适的经理,降低逆向选择。

   当公司面临经理更替时,公司的愿景和使命也会发挥作用。公司(董事会)会根据候选人在职业生涯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与公司愿景和使命的一致性来选择。职业经理人也会根据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尽可能地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符合的公司。这样,在契约达成之前,由于愿景和使命的存在,与公司志同道合的经理更可能被聘任。正是通过这样的经理选聘的过程,公司任命志同道合的经理,其逆向选择的风险无疑降低了。

   3. 员工。员工也会根据公司的核心价值和文化选择所要效力的公司,与此同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也会反过来塑造员工。

   命题5: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会促进员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

   《孙子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谋攻》),愿景和使命的存在会使公司内部存在一种“上下同欲”的氛围。员工作为公司具体事项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公司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员工从公司获得货币报酬,员工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也和所在公司密切相关。“上下同欲”的氛围培养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发挥自下而上的监督作用。员工掌握公司内部的具体信息,把员工监督与股东监督结合起来,对减少经理的道德风险具有重大作用。

   4. 愿景和使命的变革。公司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公司的经营战略需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持续成功的公司往往保持着相对不变的愿景和使命(Collins & Porras,1996)。愿景和使命的长久保持很重要,然而,当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突破性变化,坚守固有的愿景和使命无法生存时,公司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大多数股东不愿意改变核心价值观,对公司进行终止清算;其二是股东和董事会希望新聘经理改变既有的愿景和使命,确保公司生存。

   命题6:公司愿景和使命的改变,伴随而来的是公司的战略转型以及公司治理的重大变革。

   如果股东和董事会希望改变公司愿景和使命,他们会希望由新任经理来推动。在考察经理候选人时,其职业生涯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多数股东的意志至关重要。在选定了心仪的经理之后,股东和董事会会授权经理制定并描述新的愿景和使命。与此同时,在新经理治下,公司的经营业务、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下转第84页)也会发生重大变化,而这就是公司的战略转型(Levy & Merry,1986)。在此之后,由于新的愿景和使命的形成,股东、董事会、员工都会有变动,股东、董事会、经理、员工之间新的博弈就此开始,公司治理产生重大变革。

   四、 结论及讨论

   大多数对公司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研究的早期文献,主要建立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这一理学框架的基础上。这些文献发现,建立良好的愿景和使命的描述及管理框架,有利于公司实现卓越绩效,其解释主要是认为愿景和使命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战略。但是,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全面。如果以“委托―代理”的分析框架探究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的作用,我们就能发现主要由经理制定的愿景和使命正在服务于股东,公司治理的目标正在实现。因此,我们遵循这样的思路,探究了公司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的治理效应,主要的结论如下:

   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能够降低股东的信息探寻成本,减少剩余损失,有利于缓解大股东和小股东的矛盾;在经理选聘、监督和激励的过程中,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有利于降低经理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缓解股东和经理的代理问题;愿景和使命及其描述能够促进员工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公司愿景和使命的改变将会引起公司的战略转型和公司治理的重大变革。

   上述这些结论从治理效应的角度解释了愿景和使命给公司带来卓越绩效的原因,是对传统观点的补充。有了这样的结论,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发展出具有远见卓识而又切实可行的愿景和使命并进行描述,不但能够保障公司战略的实施,而且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愿景和使命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致的价值观,从而缓解代理问题,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我们希望中国企业界能够由此得到启示,重视愿景和使命的构建和管理,从而为缓解治理问题找到新思路。不过,我们的上述结论主要从理论上的归纳和演绎得出,还需要来自实证结果的检验和印证,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内容。

公司愿景和使命的治理效应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使命 效应 分析 公司
最新公司研究论文
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路线研究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抖音短视频的IP经济模式
华为手机供应链整合能力研究
小米社群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海尔智家为例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
安徽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
论强化集团内各级投资公司内部审计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财务分析
热门公司研究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的思考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重组研究
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研究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面面观》
出资欺诈的诉讼途径
《银企信用扭曲的根源与治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浅析
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分析
中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