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论文

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2-06

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落脚点和最终目的,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个体价值的发挥,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个体发展需要,清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补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短板,在实践和理论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指费尔巴哈所谓的“感性对象”意义上的抽象人或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人,而是指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即立足于实践,全面发展的人。“现实的人”理论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用该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论述

  任何社会历史理论都有一定的前提和出发点,即研究和阐述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其实质就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决定着社会历史理论的基本倾向。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哲学家们众说纷纭,马克思则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基础上,吸收其合理精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提出了一个较为正确的回答,他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来的,不是教条的,而是一些只能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的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现实的人具有其丰富的内涵,马克思对“现实的人”也做了相互联系的几点质的规定。

  第一,这里的“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肉体的存在。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具有自然属性。人又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中,是不容忽视的现实的客观存在物,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和特殊的机体需要。人是在自然界的进化和发展中产生的,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必然与自然界发生密切的联系。在攫取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肉体组织发展延续的同时,人也在相应的改造着自然,使自然界变成了“人化自然”。人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肉体的存在,可以感受身体之外的世界,并对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样也经历着有机体发展变化所带来的生老病死的机体循环过程。

  第二,现实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时,必然发生一定的物质联系,缔结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具体的,是在现实社会活动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人的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诉求都是在社会上实现的,没有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现实的社会生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构成,人在这个复杂的有机构成中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必然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学习来发展壮大自己,必然会结成各种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而人之所以有所不同还是因为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关系不是指单一的社会关系,而是包括所有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人伦关系等所有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关系是起决定因素的。现实的人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然而这种社会关系的形成是在人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中形成的,单个孤立的人是无法形成这种社会关系的。但是,要想这种社会关系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将这种社会关系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去除旧的不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容,注入新的更为积极的内容,创造和发展新的更为丰富的社??关系。

  第三,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明确指出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里所指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就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的人,而人类改造历史的活动就是生产实践活动。人是有生命的肉体的存在,人为了要生存,就需要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来解决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也就是实践是人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人只有先攫取了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来保证自己得以生存,才能不断繁殖,进行人的生产,人类社会才能永不停止的发展。

  “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参与一定的生产实践活动的。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人的进步和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在相应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不能离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来讨论历史的发展。人创造历史的前提首先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即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这一活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性的一步。

  第四,“现实的人”还是意识的存在物或者说精神的存在物。正如《形态》中精辟的论述,“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始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之后,我们才发现:人具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们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产生了意识。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也有精神生活上的需要。人是具有主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高级肉体组织,不像动物一样只会进行简单的肢体模仿。人能够创造性的生产与活动,意识到自己的各种行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一种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高级机体,具有思考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相应的认识,并能将所得到的认识投伸于实践,以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于自己的生活需要。人的意识包括理性意识和非理性意识,其中理性意识就是人在主动的思考和观察后能够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非理性意识包括情感和直觉。人具有精神需要,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精神生活,这是与动物区别的重要特征。当然,需要了解的是,个体发展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人又具有精神需求,又导致个体发展需求具有层次性,需要我们理性分析对待。   二、“现实的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以人的主体性培养为基础,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中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凭空捏造和随意想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发他们的唯物史观时就认为社会历史的前提是生命个体的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需要做的是确认的是这些肉体组织是如何产生并与周围世界发生关系的。这说明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不容忽视的现实的存在。马克思这里现实的人是主动性和受动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马克思认为,人就自身而言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物,但是他的思维,他的意识和他的主动性却是在后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他同样认为,这种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主、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然而,这种主体性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包括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物的依赖,所谓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是指人们依靠血缘、宗族势力组成了相应的群体,个人的主体性渐渐消失在这个群体中,个人依靠血缘和宗族势力所带来的权力得到生存和发展,有些甚至借此压制奴役他人的发展,这种依赖使人渐渐失去自我,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放弃自己对自己的支配权;而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则表现在在人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虽然某些程度上摆脱了对人的关系的依赖,表现出了一定的主体性,但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物化,出现了盲目极端的物质追求和膨胀的个人私欲,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使得人们只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还有些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将他人作为谋取自己物质利益的器具和手段。长期以往,社会上将会形成一种极端压抑与固化的氛围,人们会渐渐丧失自己独立生活处事的能力和精神,渐渐失去对自我的主宰,造成人格上的缺陷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而过分对物质的追求,会使人逐渐物化,只会通过外在物质带来肢体上的享受,而丝毫感受不到主体意识的发挥带来的精神愉悦。面对此种现状,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对社会和他人发挥导向作用,调整好个人超越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要充分激发人的内心诉求,唤醒人的主体意识,积极调动人的主动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积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用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摆脱权力、血缘关系和物质诱惑对人的限制,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使人的主体能力得到凸显,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在社会中开创属我时代,不盲目跟风,能够坚守正确的自我。

  (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人际关系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体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竞争中得到加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甚至与他人产生一种利益对立关系,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在这种对立关系中,人的精神世界逐步得到异化,出现各种道德沦丧,触碰法律、?p害他人利益的行径。人际关系日益疏远,人的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逐渐被异化,导致各种社会危机。鉴于此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创造优良平等、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建立起团结互助、诚信友善的新型人际关系。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诚信友爱作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搭构起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以民主说服,自我教育等方法解决人机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还要使人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他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价值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相互尊重,互相搭建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尽量使每个人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挥自己的独特的聪明才智,解放自己独特的个性,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发展态势,在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又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随着社会生产理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也随之得以完善。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之余,人类便追求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建构的原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及实质,也是“现实的人”的最终归宿。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认为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人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实现,个性得到解放,能够自由选择职业而不受社会分工的束缚。其次还包括人的社会关系全面丰富,形成了较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企图摆脱社会关系的制约,而应该是试图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层面,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为人类追求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柱, 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建构和确立,就必须是使教育目标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中,提升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丰富性和合理性,提升人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境界,极大的发挥人的多样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它的根本的价值目标就是不断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然,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的条件,但是通过一定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我们最终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从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使命,才能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特点的现实人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 思想政治 马克 现实 当前 理论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