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浅谈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论文

浅谈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2-11

浅谈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

  “微作业”顾名思义,指的是完成时间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容量少的作业。当然作业虽“微”、但选题必须要“精”,只有达到教学目的、符合教学内容设置的“微作业”才可谓“微而有义”。本文中,笔者将以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为例,探究“微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

  一、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原则

  “道德与法治”微作业的设计不能随兴而为,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份优秀的微作业必然是短小精悍而又充满针对性,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而又与传统作业实现

  互补。

  短小精悍原则。这是微作业的一大特色,也是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对学生进行减负及提高作业效果的双重目的。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教师将微作业的实施纳入到各种“社交平台”,如微信、QQ群等。以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进超市》一课为例,事实上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并不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完成“购买”行为,而是要懂得在超市中有哪些“可为”和“不可为”,而积累和认知这些“可为”与“不可为”的过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自走到超市当中,去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为了打成这样一种目标,教师就可以利用微信群为学生布置两条“60秒”的语音作业。第一项作业是“你是否在超市中看到过错误的购物现象?具体是什么?”第二项作业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去购物?”60秒虽然是对作业长度的时间限定,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因此不会给学生太大的负担,相反一旦学生会有过盛的表达欲,纵然超过60秒也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在教师予以单独肯定和表扬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为自己收到老师的认可感到高兴,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因材施教原则。指的是教师能够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差异性的进行作业设置,而非“一碗水看齐”。以一年级下册《班级生活好习惯》一课为例,由于班集体内的每个同学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爱好特长都会有所不同,因此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闪光点,都会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但倘若教师限定了好习惯的特定方向,那么其必然会对某部分学生造成打击,因为他们并不属于这个范畴。如果说善于帮助别人是一种好习惯,那么没有这种习惯的学生自然不属于这种被认可、被表扬的范畴,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他们的自卑情绪。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着将作业设置与学生日常在班级中的表现进行有效结合,创作“分享小纸条”。如让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好习惯;让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析自己的锻炼心得;让会做家务的学生分享技巧等。

  互补原则。微作业有别于传统复写式、求量的作业类型,但却是对其的有力补充。就“道德与法治”本身而言,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微作业的设置要突出强调应用与实践的部分。以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冬天》一节为例,在作业的设置上应突出强调如何在冬季加强自我保健和身体锻炼,而不是将核心内容置于冬天来了、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上。

  二、道德与法治微作业实施要点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置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其具体的实施方略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贴合实际,强化认知

  正如同学习很多诗词名篇,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怀和思想一般,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很多内容也需要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相关联,才能有益于其理解、认知和内化。否则所谓道德与法治自然与空洞、无趣的理论

  无异。

  以三年级上册《我们一起成长》之《难忘的第一次》为例,本部分的教学关键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无数次经历“第一次”、“挑战第一次”的记忆,培养自身敢于挑战、敢于拼搏、敢于付出的精神。而为了唤起小学生对于“第一次”的认知,培养其勇敢、坚毅的品质,笔者另外设置了这样的微作业: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很多第一次,并且留下难忘的回忆,比如我们第一次旅游、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拿第一名……而伴随这些难忘的记忆同时而生的或惊喜、或感动、或遗憾的情绪,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请用自己喜欢的发方式,可以是照片、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简单的PPT”等,请大家用这些媒介记录自己难忘的一次记忆,并上传到班级公共的群相册中。由于班级公共相册本身是共享的,因此每位同学上传的作品都会被他人浏览,而自己也可以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在这个浏览和关注的过程中,他们会基于已有的体验和认知,产生一定的触动。而接下来在课堂上教师也会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分享自己所看到的和感触道德,严格意义来说,道德与法治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容,因此单纯理论性的教学模式结合抄写式的作业设计并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其本质。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微作业”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看似枯燥和乏味的理论,感受其应用的价值、强化

  认知。

  (二)实践操作,增强实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获取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在?F实生活中的利用率很低。比如一年级上册的《麻烦事,我不怕》,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琐碎、麻烦的事情,综合性地分析原因,而不是盲目的抱怨、消极、闹情绪。虽然课堂上也向学生传授了一些有益于情绪控制和原因分析的方法,但是很多小学生仍然反应,一旦自己遇上突发的烦心事儿、让自己不愉快的结果,自己的情绪仍然会受影响,并且没有办法做到快速   调整。

  所以针对这样一种情况,笔者另为学生布置了如下的微作业:

  首先,让每个同学主被一个自己喜欢样式的笔记本,可以选择直接购买、或者以手工的方式装订、制作;

  其次,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但是日记所采用的方式不是大篇幅的文字,而是每天根据自己的心情,在日记本上画一个符号,并配上简短的一句话说明原因。

  这样做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也是为了让他们在落笔的一刻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缓冲,进而反思我今天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心情?我该怎么改变、怎么调整?

  可以看出这样微作业的设置,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手动过程中实现反思和自我认知。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被父母溺爱、被长辈娇惯的“小贵族”,生活中难以有机会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实现改进。这种看起来像游戏一样的作业,却能够实现从课上到课下的有效延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互动合作,综合提升

  当然教师在进行微作业的布置时,还可以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组合作业(即学生不可能通过独自的力量去完成,需要其他同学帮助,二人或多人合作才可完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可以在努力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强化各自的沟通能力,实现综合性提升。

  以一年级上册《老师,您好》这一章节为例,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逐渐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懂得和老师之间展开科学、友好的交流与对话;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理性对待教师的表演和批评。在很多学生的概念中,教师仅仅是向他们传说知识的人,是遇到困难时可以求助的人,但除此之外,意识不到教师的其他作用,也缺乏和老师互动交流的意识。所以为了达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老师、认知教师的作用,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一道“微作业”:

  想一想你在学校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并将困难记在纸上。

  接下来,笔者安排两人一个小组,将纸上的困难类型进行分类:这些困难后来都是怎样解决的?哪些是通过老师解决的、哪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的?

  处在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在幼儿园时期的惯性思维,有困难便寻求帮助是概念当中的惯性辞藻、甚至于是很多学生家长硬性强化的认知。但是通过这种互动作业的形式,两个孩子会在彼此交流、对话、共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沟通,通过对比互相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明白哪些问题本来是我们可以自己解决的(但是却找了老师进行帮助),进而实现自我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将对教师的职业生成更加清晰的认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当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成长、让学生自主生成解决困难的能力。

  三、结语

  “微作业”的出现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设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教师拓展教学思路、丰富作业形式提供了一定的途径。但是就“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其以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因此一切微作业的设置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的,而不是为了形式投巧、喧宾夺主。

浅谈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

论文搜索
关键字:道德与法 道德 作业 设计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