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论文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2-11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特色制度的内在灵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实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可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结合大学生的认同情况,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端正思想认知态度,增强文化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多元文化背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造成的冲击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受到多种文化激荡的影响,扰乱了正确的是非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冲击。首先,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冲击。西方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价值观,传入我国之后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产生消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对政治思想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另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政治文化过于美化和渲染,让大学生形成了西方政治理论较为先进的错误认识,对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认识不够深刻[1]。其次,残留封建文化的冲击。如部分大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过于依赖人情关系,个别大学生存在封建迷信思想,拜鬼神、信风水等,都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效果。最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带来的冲击。在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忽视了自我道德修养提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分析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与认知浅显

  据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了解不够,能掌握全面内容的学生仅占67.95%,甚至还有超过10%的学生对内容不了解,仅有55%多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的说法持非常赞同的态度。可见,虽然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与认知情况较为乐观,但仍有少数大学生对其把握和了解不够深入与充分,这在高校大学生日常教育中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对马克思指导思想的内涵把握较肤浅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对于其具体内涵和重要性,一部分学生把握不够。有高达31%以上的学生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当前,我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期和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是一个很现实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会导致人们精神世界匮乏,逐渐让人丧失奋斗的意志,必须要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度较高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把握不够全面,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赞同度比较高,高达80%以上。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是很看好的。但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仍有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信心不足,对共产主义理想深度的了解不够,只是目光短浅的看到资本主义暂时的辉煌发展,认为“共产主义是喊口号、说大话”。因此,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青年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四)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度较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很高的认同度,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表示肯定,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深感自豪,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但在“遭遇外敌入侵,是否愿意参军”问题的回答上,答案较分散,仅有58.67%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参军,其余学生有的选择“被动参军”,有的则觉得当兵太苦,选择“找理由逃避参军”。另外在爱国情怀表达方式上的回答也不集中。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爱国的,而且他们的爱国是坚定的、理性的、成熟的,他们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状况堪忧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存在是非不分、善恶混淆的情况。如对拖延缴纳学费态度的调查显示,只有不满45%的学生不赞成,认为违背了诚信原则,38.53%表示能够接受,拖延几天没事。数据表明,大学校园里的“信用缺失”现象呈现蔓延态势,大学生诚信现状堪忧。对大学生荣辱观的教育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引领青年大学生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最终达到趋荣避耻、践荣弃耻的价值观高度。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对策

  首先,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坚持主导的基础上发挥多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多层次的需求[2]。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静止不变的,是创新与发展的。教育??践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导地位,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政治方向的同时,尊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性,确保可以使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得到满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坚持引导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度与创新性,对大学生实施积极主动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大学生自主选择,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变“填鸭说教式课堂”为“活力开放式”课堂,在课堂主阵地上,积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身兴趣爱好与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最佳契合点,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讨论和辩证,在推理判断中逐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在思想上、理论上和行动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再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石。高校要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诚信、扬正义、求大同”的价值内涵,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上的精髓所在,适时开展喜闻乐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经典诵读、书画比赛等,在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做好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创新性转化,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之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方式。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快捷性和大众化的特征和即时高效、开放共享的优势,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带来了机遇。要借助网站、微信、微博、贴吧、论坛、APP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通过专题策划,典型人、典型事宣传,榜样示范,重要时间节点纪念,影音视频播放等,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打造生动形象活泼、接地气、聚人气的教育平台,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

  最后,实施“三贴近”原则与“以人为本”结合的教育发展方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时,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我国的国情,辩证认识多元文化的利弊,努力让有积极意义的多元文化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够循序渐进的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现状,促进大学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价值的支撑[3]。

  四、结语: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期望。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要提高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施科学的思想指引和方向引领,激励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青年,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造一批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现状 多元 对策 社会主义 认同 现状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