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高职教师对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的执网研究论文

高职教师对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的执网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2-11

高职教师对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的执网研究

  当前,我国高职在校生已占全国大学生总在校生数量的将近一半,但是高职学生在自我约束、分析能力等方面上,需要高职教师给与更多的关注。高职教师应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中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执网能力,并结合当下高职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去正确对网络上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

  一、2017年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网络舆情是网民对社会热点事件的一种自我评判,受到网民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同一社会热点事件在不同网民之间的评判也不完全一样。社会热点网络舆情不仅影响着“线上”的网络生态变化,而且也一定程度影响着“线下”的现实社会秩序发展。

  据新华网数据,2017年社会热点网络舆情TOP10分别为:中共十九大召开、《战狼2》、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印二国洞朗军事对峙、河北雄安新区成立、山东“于欢案”、罗一笑事件、学区房话题及租购同权政策、2017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共享单车”话题。

  2017年社会热点网络舆情TOP10里有8个是正面的,广大网民对国家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大众话题等的关注日益加强,对负面事件的关注越来越少。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等事件,极大增强了广大网民的民族自豪感,“唱主旋律、传正能量”已成为、也应该成新时代社会热点网络舆情上的积极向上的变化。

  二、当前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引导的一些不当观点

  当前,在高等职业学校里,关于是否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引导,如何进行引导等,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亟需改正。

  (一)认为这不是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工作

  部分高职教师,特别是专业课任课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只要把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好就可以了,认为高职教育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即可,至于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热点网络舆情方面的正确引导,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要求,不应该作为专业课任课教师工作范围内的硬性要求。

  (二)认为高职学生的个人观点不会对大范围造成影响

  部分高职教师认为,学生在网络上对社会热点事情进行评论,是“宣泄学生的个人情绪”、是“盲目的跟帖和转帖”,甚至可能就是制造“垃圾信息”,认为学生自己发表或转发他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影响的只会是身边熟的同学,在网络上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不会像知名博主、微信公众大号等那样大,所以错误地认为不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三)认为高职学生更多的是?P注娱乐新闻

  部分高职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在网络上对国内外时政热点、社会大事件等不太会去关心,学生在网络上更多的会是关注娱乐新闻之类的,学生在生活中也只会讨论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和其他生活琐事,甚至有部分高职教师为了拉拢和学生的关系,达到让学生给自己测评打高分、提高到课率等私人目的,就简单的靠“聊明星”来拉拢师生关系,这对高职学生的健康品德是有非常不利的。

  三、对高职学生进行正确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获取社会热点事件信息的最主要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等网络社交应用,来发布自己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但是高职学生在社会热点网络舆情上,却存在分析度不够、关注娱乐新闻较多、易受他人观点影响等问题。因此,对新时代下的高职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职教育要以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年轻人为根本教育出发点,因此,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思想脉搏的变化,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使高职学生能够牢固树立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自信[2]。因此,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关注和解读社会热点网络舆情,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需要。

  (二)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安全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负面现象和问题,境外敌对势力也一直在蠢蠢欲动,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容易在一时冲动下做出不足判断,再在网络上发表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来宣泄个人感情。若高职学生的负面情绪形成合流,在某些不确定的诱因下,就容易形成集体性的实际行动,就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对其他同学和教师就形成了安全隐患。因此,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关注和解读社会热点网络舆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安全需要。

  (三)是树立高职学生正确“三观”的现实要求

  现在的高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积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了能概括对社会的认识,还能主动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并能一定程度的认识和解决自己与社会的矛盾。但是,绝大部分高职学生毕竟社会阅历不够、理想主义明显,对社会热点的分析上难免存在偏颇。因此,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关注和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是帮助高职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实要求。

  四、提升高职教师执网能力的建议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热点网络舆情,高职教师要把握网络话语权,提升自己的执网能力,加强与高职学生的交流,培养高职学生的网络素养,对高职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一)提高所有老师对执网工作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部分高职教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过多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班级活动等网下事务,而对学生在社会热点网络舆情进行综合评价的关注度还不够。对学生进行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学校应该做到人人参与,不应该把这项工作认为是某个部门某些教师的特定工作。特别是专业课任课教师,因为和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特别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较好的专业权威性,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力军。

  (二)加强高职教师对执网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一些年纪较大和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的高职教师,存在网络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方面不足的问题,这必然会影响执网的效果。因此,高职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执网技术的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突发性社会热点事件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的学习,以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引导。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困扰及时进行疏导,以形成良好的“线下”班级舆论氛围。

  (三)突出高职教师在舆情传播中的领导作用

  社会热点舆论在传播中,通常会通过微博大V、知名微信公众号等舆论领导者来进行传播。高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中,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即在某一社会热点事件出现时,教师迅速整理网上已有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网络舆论,或者自己撰写一些积极的观点,再及时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和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传播给学生,使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在一开始就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四)及时关注学生思想上的动态变化

  当代高职学生表达自我的欲望日益强烈,他们已经不满足面对面的小范围交流,更愿意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的QQ空间、直播间和微信朋友圈等,都可能在传达学生碰到某一社会热点事件时的真实情感。因此,高职教师除开主动把积极向上的观点传播给学生之外,还应定期浏览学生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3],加上建立班级内部舆论沟通机制和定期与学生谈心等方式,及时、准确的捕捉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

  (五)向学生宣传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热点舆论的同时,高职教师要向学生宣传网络传播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网络造谣”要带来哪些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比如通过大力宣传《网络文明公约》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引导学生自觉并主动地遵守国家的各项网络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用正确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来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依法约束和规范自己在互联网上的一言一行。

  (六)培养学生中的舆论领袖和建立网络信息员队伍

  高职教师开展执网工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要提高学生在社会热点网络舆情上的自我管理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舆论领袖和网络信息管理员队伍。通过发现和培养具有正确社会热点网络舆论观的学生舆论领袖,以学生舆论领袖的自身言行,让其他学生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模范力量。通过培养学生网络信息管理员队伍,开展信息收集、舆论正确引导等工作,在减轻高职教师执网工作量的同时,也更好的带动学生群体的朝正确舆论方向发展。

  五、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热点事件会通过网络这把“双刃剑”传播给包括我的高职学生在内的广大网民,高职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把我们的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德技”双全的人才!

高职教师对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的执网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舆情 社会热点 高职 热点 教师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