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在文学跨学科研究视野下谈文学电影的改编问题论文

在文学跨学科研究视野下谈文学电影的改编问题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2-12

在文学跨学科研究视野下谈文学电影的改编问题

  当下,放眼全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文学电影的改编议题一直都受到文学界与电影创作领域的高度关注,尤其在国内,近二十年文学经典屡屡被搬上大银幕与小荧幕,成为值得重视与研究的热点文化现象;同时,由于笔者自身的求学经历曾涉猎文学、电影艺术诸领域,因此对研究如何在文学与电影二者之间架构起一条更好的沟通桥梁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研究兴趣与思考。

  一、文学、电影跨学科研究的内涵与意义

  现代复杂的学科体系并非向来如此,在人类发展初期,很多学科都是混生一体的,随着人类知识的深入和和分类能力的提升逐步发生学科分化,并逐步发展成现在的学科体系。学科分化和学术研究分化造成了一个客观结果:特定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中培养了特定的专长,另一方面,由于将研究视野限制在特定学科内,导致了研究者视野的褊狭,从而缺少清晰认知本学科次要元素的能力。

  以文学和电影为例,首先,文学以文字为基础,文字组成的句子具备了电影所不具备的逻辑秩序,而且文学的时态指明了其与表述对象的距离所在,文学这种表达形式是电影所不具备的,电影则是用其逼真的形象来表达生活的,借用各种造型手段(演员、道具、环境背景……)来表现情节;其次,文学之美,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字、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地摆放在人们面前,需要读者自己探索、感知,而电影是具象的,所表达的美与情感往往比文学更加明确、直接;最后,就是二者创作方式的巨大差异,文学往往以个人的想象与情感抒发为创作起点,以文字为工具,而电影从剧本创作开始就免不了集体思考与商讨的烙印,再分工协作完成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在文学和电影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有专长互有所需的局面,文学与电影的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一个明智和迫切的选择:用文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叙述分析)去研究电影中的近文学元素(比如叙事建构)就必然事半功倍;用电影表达记录的方法去研究文学人物、作品所涉故事事件或社会背景等也一定更为便捷精确。二者的跨学科研究事实上是促进了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

  二、电影时代的文学研究语境与传播途径

  在银幕改编日益发展的浪潮下,当下文学发展逐渐重视视觉形式。由于电影的改编资源包含不同形式的文本,如小说、新闻报道、戏剧、历史资料等,这就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处极为广阔的大陆,如改编创作的跨媒体、跨学科研究,后现代的互文性研究等。事实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其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文本改编,而是在于如何建构,例如表达的方式、视点的确立、影画的处理等问题上。如果我们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去看,银幕表达则必须具有叙述结构,这就说明,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必然要与文学研究产生关联,银幕上的诸多元素也必然会与语言结构发生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会提及“电影语言”这个词语概念,而在视觉时代,文学研究的语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除此之外,20世纪后期的影视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批评的声音――电影作品会麻痹观众的思考能力,以感官冲击、淡化文学的理性思辨逻辑。当下,确实有很多学者担忧银幕在吸引大众观众的过程中,因为市场和产业的利益考虑,会选择牺牲艺术理念的种种做法。

  但从另一角度来思考,作为大众娱乐的电影作品,虽然天然带有通俗的气质,但从其可延展的媒介特质来说,是颇具有文学表达潜力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年轻一代对于文学的兴趣与关注,并同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平台和形象生动的学习资源。当然,任何改编都会使原著带上某种意识形式或是文化印记,因此文学的改编研究必然要跨出“忠实”的探究,从更深的文化视角来进行批评。当单纯的文学文本出现电影变体后,改编带给文学批评的启示就是单一的文本或电影作品,都无法涵盖作品的文化延伸意义,而这恰好说明,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的批评、诠释和解构,也给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和领域。

  三、从单向流动到双向交互的文学作品改编

  (一)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运用影视艺术对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对于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一些电影艺术家就开始思考用影视技术改编经典文学作品这一问题了。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影视的创作并不是将原著中的语言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把影视看作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再创造,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实践。

  要将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一部电影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可行性。目前大量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大体上可以归为主观性较强和较客观具体的作品。许多意识流派作品的主观性就是很强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作者在??中加入了许多主观思想,在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无法判断柏拉图想法的真实具象体现,而中国四大名著、金庸小说等文学作品则比较贴近历史的客观真实情况,而且结构清晰,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独具匠心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使它们在影视作品改编上更具优势。此外,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时,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满足大众的文化期待。保持文学作品的原始风貌能够使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意蕴在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在运用这种方式对经典文学进行改编时要体现导演的思想和大众的心理,不能一味地“复制”原作。总之,无论是全面改编的方式,还是以点及面式的改编都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才是合理的影视改编方式。   (二)电影思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近些年来,影视行业兴盛,文学小说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文学经典因为电影的改编变得更加流行,更有一些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为考虑了电影因素而发生了创作转向。

  这里拿笔者十分喜爱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举例说明电影思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哈利?波特》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特例,它是第一部随着电影进行创造修正的连续性作品,也是文学创作受到电影影响的典型例子。作者罗琳表示在《哈利波特》第一部改编电影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她开始撰写后面几部时都会尽量考虑电影的表现特点,这将有助于后面续集的改编。罗琳在第四部、第五部的主题立意、写作手法、故事曲折度以及想象力上都加以改进,为的是适应电影拍摄的需要,也是更好地适合于成年?x者。比如,小说最后主人公要到17岁才与伏地魔进行决斗,17岁时近成年,当然要用成年人的智力和思维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哈利17岁时,小说对人性黑暗面的展示以及对爱情的书写,其笔法、内容、情节,以及逻辑复杂性和推理也不是儿童所能理解的。而且在 1997 年时的读者在2007年时也已经是成年人,所以小说最后一部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也注定是写给成年人的。从作品的风格来看,罗琳的笔调和书写,在十年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思考和设计之下做了大量改进,作品情节的设置、矛盾冲突的安排,也更老练成熟,更适合银幕展示。总之,随着电影技术和手法的进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学小说作品是为了迎合电影而作,这种趋势必将影响文学创作的发展。

  四、结语

  当下,文学和影视联姻的“文学改编热”愈演愈烈, 渐成风潮。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优秀文学作品命运的好坏、影响力的大小关键在于作品本身生命张力的强弱、艺术感染力的大小, 而不在于是否能走上银幕,但在影视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影视界此起彼伏的影视改编热的的确确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命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影与优秀文学作品联姻能够展现双赢的格局, 但无论哪种形式的“改编”, 文学创作者抑或是电影艺术家,都应该熟悉了解彼此的创作特点与异同,不仅仅是在各自的特定研究领域中培养特定的专长,这样才能在二者交融的领域内有所创造与发展。文学与电影,电影与文学,必将共同携手走向更为精彩的明天!

在文学跨学科研究视野下谈文学电影的改编问题

论文搜索
关键字:跨学科 文学 视野 研究 问题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