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新时代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论文

新时代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2-12

新时代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有一大批思想政治觉悟较高,愿意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懈奋斗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则是其重要的人才储备,所以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分析,探讨了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背景探析

  (一)国内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已经从培养少数精英人才,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发展转变。在高校数量、层次、类型和结构的变化调整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培养方式和途径也更加丰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64.2%的国土均为民族自治区域,且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一现实情况决定了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对国家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素质高水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所需的人才队伍储备。重视和加强高校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创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已成为巩固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二)国际背景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和平因素不断增长的同时,西方一些国家依旧奉行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不断加剧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干扰和分化。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和民族、宗教问题的凸显,构成了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外部挑战。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涌入少数民族地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不同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导向基本上是正确的,他们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仍然占主导地位。他们绝大多数能够确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并积极谋求自身的良好发展。

  但是,一些不利因素也对其产生了无法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国家?J同感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认识不足。其次是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在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薄等。再次是宗教信仰方面,目前基督教在高校传教现象频频出现,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受传教影响存在盲目信仰宗教的问题。最后是心理素质方面,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困难,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加之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与其他民族学生沟通时存在一定障碍,最终导致性格上的自我封闭。严重影响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三、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各种文化的激烈撞击,当代大学生具有价值观念多元、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的普遍特点,少数民族学生也不例外。因而,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指导思想

  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式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推进高效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强调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的开展工作。”这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因而,要创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必须将“以人为本”,即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本的理念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深切思考“少数民族学生需要什么”“能为他们做什么”的问题。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化和创新。

  (二)立足社会实际,解决就业难题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必须要先解决与少数民族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已存在的学业困难情况,可开办相关学习班,提高其基础文化知识水平;其次,组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互助学习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学习沙龙,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三,建立“一对一导师制”,由导师重点指导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帮助他们夯实专业基础,顺利完成学业。第四,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与选拔,为其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增强实践能力。通过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强就业系统的优化建设。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经济帮助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高校应从专业设置的分配上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利用平台优势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拓宽他们的就业道路。

  (三)占领舆论阵地,加强思想引领   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舆论的力量不可小看,舆论的力量更需善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可谓是双刃剑。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舆论力量,以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等为载体,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民族政策的宣讲工作。此外,校园媒体、自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也应成为高校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主要发声阵地,进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另外,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开展个人新媒体的方式,与少数民族学生线上交流,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和价值观的引领工作。通过线上、线下舆论阵地的双重宣传,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打造良好思想政治文化氛围。

  (四)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人心”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回归,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良心工作,更是一项“人心”工程。

  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应发挥奖助学金的作用,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勤工助学、有偿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其次,在组织策划活动的过程中应有意为各民族学生的交往创造条件,如在寝室成员的安排上,尽可能将不同民族的?W生分布在不同的寝室,为其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更多沟通交流和互帮互助的机会,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友谊。同时,高校可以结合各民族传统纪念日、民族风俗习惯等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生活动,增进彼此了解,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从而更好地用心去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发挥党团组织作用,提高政治素养

  党团组织应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用行动去感染身边的少数民族学生从思想上入党,端正入党动机。针对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尽可能为他们创建向党组织靠拢的途径,帮助其早日实现入党的政治抱负,唤起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六)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需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同时,高校应结合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特别是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进行相关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学习培训,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以人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辅导员要切实掌握其学习特点,实事求是的探究并创造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人文性、科学性的人才培养环境。无论是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切身问题,还是价值引领,亦或是人心工程,高校辅导员都要认清现状,从实际出发,选择和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选择和改造教育环境

  新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与价值观的引领并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旗帜,才不会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新时代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普通高校 思想政治 少数民族 新时代 路径 少数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