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草原文化与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关系简析论文

草原文化与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关系简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1-02

草原文化与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关系简析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resources.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human resources in pastoral areas, we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na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of grassland cul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irie culture and femal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pastoral area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bout femal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pasto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assland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brie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pastoral grassland culture; pastoral areas wome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7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1-0031-04

  1 引言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6个民族必须团结一致,充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来强国富民。其中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我们尤为重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二者的有效开发利用可替代物?|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除了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草原文化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袤的牧区草原大地上发挥着作用。牧区女性人力资源既是草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传播者,是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在草原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发女性人力资源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究的。

  2 草原文化与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界定

  学者吴团英认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及源泉[1]。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三种文化互相撞击、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文明凝聚力。吴团英提出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环境下的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民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2]。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进行的提高其能力,激发其潜力的动态过程。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牧区女性以教育和培训手段提升其综合素质的过程。虽然我国人口基数大,文化积淀深厚,但人口质量相比发达国家仍显低下,欠发达地区人民思想观念落后,因此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效率较低,也出现了人力资源开发浪费严重的现象。女性作为“半边天”,不论在生产劳动还是家庭生活中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限制,形成“重男轻女”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草原文化语境里没有对人力资源开发着重阐释,使得有着紧密联系的二者关系不被关注。

  3 草原文化背景下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被称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族,以草原牧区作为自己的活动领地,并以畜牧业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特殊的生产方式与广阔的草原相结合,形成面向自然、开放、流动生产生活方式,也形成蒙古民族独特的文化视野。蒙古族以自然为图腾,认天作父,认地为母,其歌其舞,热情奔放,民间艺术也体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内容。因此,草原文化可用民族性、自然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来概括。

  历史上,牧区女性承担着维系游牧部族生活的重任,她们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劳动,并享有财产权与继承权。牧区女性具备慈爱、坚韧、宽厚的品格。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我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几十个孤儿院里,因食品短缺陷入了困境,3000多名幼小孤儿营养不良,在自身面临灾荒的情况下,草原母亲们接纳了这些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孤儿,照顾哺育他们。“三千孤儿和他们的草原母亲”的故事也被传为历史佳话。草原牧民用这种超越民族、血缘、地缘的情怀,体现了牧区女性的品格。

  内蒙古牧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劳动力所占据产业分布不均衡,第一产业中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较小。由于牧区里中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能从事以畜牧农耕为主的第一产业,造成牧区的劳动力大多以第一产业谋生。从事劳动的女性群体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居多,女性文盲率高于男性,辍学率也高于男童。在面对政府及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培训时,牧区女性参与率和积极性也很低,严重阻碍了新时代牧区女性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4 草原文化与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关系

  草原文化的符号体系里既包括草原牧区也包括生活在那里的牧民。女性作为牧民家庭的重要成员,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语言、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以教育培训为手段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也不例外,而教育培训这一过程也会反作用于文化,即有传承也有创新,如新式的蒙古族服装,奶食品的创新制作等。   4.1 草原文化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氛围和条件

  积极的文化有吸引、凝聚、培育、激励人力资源的作用。发展草原文化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积极的氛围环境,为广大牧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发展服务和条件。人力资源开发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教育和培训提升的手段达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效益。草原文化的民族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恰好可以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搭建平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后,让精神内化为人的行动,转变为产业和效益。像蒙古族手工刺绣、蒙古袍、民族饰品、奶食品甚至文艺创作都是在草原文化的氛围下依靠牧区女性人力资源的实践智慧形成的。沿着草原文化特色的主线来开发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就可获得有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4.2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对于草原文化发展有推动作用

  在当今发达国家中,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都很重视,这也是这些国家发展迅速的原因,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来说,高素质的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对于内蒙古而言,牧区生产总值在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牧区又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因此针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应该有所改变。在开发牧区人力资源时,更应重视牧区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女性开发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女性对于家庭和子女的影响作用也很大,促使牧区和城镇共同发展。否则,城镇的发展受制于落后的牧区,成为城镇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内蒙古位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少数民族区域特色决定了当地发展的多样性。虽然牧区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但从未来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看,这些优势也有暂时性和脆弱性,因为自然资源可以消耗殆尽,民族特色如果不维护发扬也会消逝,只有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维持长久的高质量的发展优势。要改善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最终依靠的还是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发展上,高素质的人是发展的关键。牧区经济的发展与牧民的收入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收入能否增加的关键在于牧区人力资源是否被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在草原文化发展中人处于主导地位,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会直接影响草原文化持续发展的进程,也决定了草原文化传承发展的可能性和持续性。

  5 草原文化背景下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内蒙古牧区能体现草原文化影响力的产业有旅游业、文化产业,但在这些产业发展中更多是靠物质资源的消耗来获利的,附加了知识、智能的获利行业相比于发达地区实在太少,其原因在于对牧区人力资源的开发远远不足,对于女性人力资源的专项开发更是匮乏。

  5.1 对女性人力资本重视不够

  人作为一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资本,对其进行投资的渠道包括教育、保健、医疗、迁移和市场流动等。当下我国女性教育文化水平和建国前相比确实有较大进步,但牧区女性在公平地享有教育文化资源方面和男性相比还有差距。牧区女性人力资源的数量约占牧区人力资源总体数量的一半,但女性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却相对少了很多,就业率低于男性。在市场流动方面,女性的参与率也整体低于男性。这些情况的出现跟当下社会、家庭、女性自身对女性这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意识较弱有关,很多人的想法是女性只要照顾好家庭即可,她们认为女性没有开发的价值和潜力。

  5.2 缺乏“以人为本”开发思维

  草原文化中包括草原、牧民、资源等各类要素,一直以来,以物为主的思维占主导地位,很多人认为只要物质条件改善,发展就指日可待。确实,在物质条件低下的情况下,大力开发物质资源可以助力发展,但是如果要谋求长远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开发思维。很多人将人看作静止的,仅供使用的工具,而忽视了人的开发潜质,欠缺激励人力资源能动性的环境和措施。“以人为本”也是一门开发艺术。牧区教育培训和养老医疗等人力资源开发保障方面比较落后,达不到对女性有效开发所需的条件。

  5.3 女性教育事业基础薄弱

  虽然内蒙古大力发展女性教育,但同男性相比仍有较大差异,不仅表现在女性的文化水平、政治参与度方面,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和自身觉悟方面,这些都是影响女性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牧区,当地学校的基础设施简陋,缺乏高水平师资,有些家长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因此女学生入学率低于男学生,在辍学率上,女学生比率要高于男学生,严重阻碍着内蒙古牧区女性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

  5.4 女性培训事业发展滞后

  生活在牧区的成年女性大多在从事传统的农牧业劳动,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职业培训,掌握实用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很少。由于缺乏正规的职业培训,使得她们的技术能力水平都比较低,而且她们对知识技能的接收能力也比较弱,一些关键要点要领掌握不好。面对现状,政府机构出台了一些培训政策,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培训师偏重于讲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让牧区女性对培训的兴趣大打折扣,同时培训课程没按因地制宜原则进行而无法带动受训人员的积极性。

  6 草原文化背景下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简要对策

  面对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6.1 转变观念

  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要树立“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草原文化背景下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提高人力资源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女性人力资源的作用。政府机构除了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女性开发工作之外,也要着力转变“重男轻女”、“知识无用”等落后的社会风气和家庭观念。要大力发展女性人才市场,建议多部门协作组建“女性人才服务中心”,为牧区女性人才的引进、流动提供服务阵地。同时,草原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文化,尽可能在保护地区文化原生态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6.2 关注教育

  要切实关注女性教育,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女童入学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立专项教育经费用于解决牧区贫困地区女童的教育问题。要关注蒙古语授课的学生,要积极倡导牧区学生进行“双语学习”(蒙古语和汉语),并给予学习便利和生活补贴。除了义务教育指定科目学习之外,要适当增加有关草原文化及蒙古族传统习俗、礼仪、技能的教育课程。虽然牧区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多,但很多大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牧区所需“接地气”人才的知识技能还是有偏差,因此牧区教育须从长远规划目标入手,从教育理念、内容、形式上进行变革。

  6.3 着力培训

  要强化专业理论培训和实操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试点进行牧民技术员技能评聘制,以此激励牧区女性参与培训的积极动力。要重视牧区基层干部科技素养的提升,提高基层干部在牧区经济发展中的前瞻视野和带动能力。要引导培训牧区女性“触电”,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升,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来谋生创业。培训要和牧区特色产业相结合,如奶食品、奶酒、皮画、蒙古袍、蒙古特色饰品制作等。要鼓励大学生到牧区就业,有经验的牧区基层干部与有创新理念的大学生结合起?泶?动牧区女性提升自我是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可行发展路径。

  6.4 灵活就业

  要建立灵活多样的牧区女性就业流动机制。女性与男性相比存在着因体质、生育等因素造成的“工作断层”现象,还有社会上的性别歧视氛围,以及牧区特有的“夏忙冬闲”时

  段特点,因此,应该建立符合牧区女性生理特点和忙闲时段特点的就业流动机制,实行弹性工作制、工作分享轮换制、集体劳务派遣等,从而对牧区现实人力资源及潜在人力资源进行全面开发,有效转移闲置资源,并能提高女性就业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草原文化和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人是文化传播的主体,牧区女性的发展也离不开草原文化这个大背景。在草原文化背景下解决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和文化特点,从转变思想观念、关注教育、关注培训、建立灵活就业的服务体系等方面来进行思考和行动。

草原文化与牧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关系简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牧区 草原 人力资源 人力 女性 开发
最新人力资源论文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浅谈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有效途径
深化改革视角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讨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对路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点的研究
新时代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探讨
浅谈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思考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策略探讨
浅谈建筑设计企业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
热门人力资源论文
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给我的启迪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研究
对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再认识
试论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
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
对企业留住优秀人才的思考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从人力资源危机看人才管理——论国有施工企
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