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新闻写作中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的辩证思考论文

新闻写作中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的辩证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1-07

新闻写作中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的辩证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200-0199-02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渠道从报纸、电视和广播,拓展到了互联网、移动端,新闻稿件的可读性也受到图片和视频的挑战,做好新闻内容,维持新闻的生命力,不仅需要精准的文字表达,更需要一定的文采风格,获得读者的认同,也便于读者的理解。尤其对科技新闻来说,作为新闻媒体开展科学素养教育和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实现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相结合的写作基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寻求突破的重要出口。

  1 新闻作品用诗歌做结尾

  《人民日报》1982年3月21日转载《辽宁日报》新闻稿,题目改为:《月光如水照新村》。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作品,作者为新闻大家范敬宜,屡获大奖后,这篇新闻也成为新闻课堂上不得不提的重要作品。这篇新闻稿件只有不到500字,正文部分是常规的新闻写作方式,平铺直叙讲述自己下乡采访中的经历,通过过去和现在的反差,体现农村的新变化,然而新闻稿件写完之后,范敬宜意犹未尽,“不禁遐想联翩,成诗一首”。这首诗有四句:劫后灾痕何处寻?月光如水照新村,只因仓廪渐丰实,夜半不闻犬吠声。

  社会新闻中采用古体诗歌作为结尾,如今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即便在1982年,这种写法也比?^“另类”,但巧妙之处在于新闻的正文部分和结尾诗歌,不存在任何隔膜感,让人读起来十分顺畅。原因也在于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在正文中,作者并不仅仅是在写古诗,而是从客观的第三方角度,描述在公社的睡觉经历、收入水平、干活态度等,娓娓而谈没有任何生涩支出。正是因为十分具有文采的语境,才能让七言绝句十分契合这篇社会新闻。

  2 科技新闻是科学的文艺表达

  科技新闻的创作,是对科研成果、科技事件或人物做详细的介绍,是科普的过程,也是展现科技事业成果的重要方式。科技新闻中的“文采”,绝非是硬生生的语句显示出文艺范,而是在平时的语句中体现出更多的思考和创意,让读者能够快速形象地理解拗口的科技词汇。只有顺利完成科技事件、科技新闻、科学素养提升这个创作和阅读的闭环,那么新闻科普才算取得了成功,这期间的文学素养对科技新闻意义重大,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完成科普,往往事半功倍。

  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为例,尽管很多人都乘坐过动车,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到底有多么高深的科技。《科技日报》2017年9月29日刊登《“复兴号”上的黑科技:流线型车头不仅为了好看》一文,详细介绍“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上的高科技元素,以及对运营、乘坐、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篇新闻稿件对科技新闻的文学素养包容,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稿件中提及:“‘复兴号’从北京到上海跑一趟,单程1 318公里,记录的数据达300多兆。相比之下,73万字的《红楼梦》所占数据空间仅有1.7兆。”用高速动车组记录的数据情况与《红楼梦》的字数相比较,这的确不是传统科技新闻的写法,而是十分具有创意和文采的手法,通过这种对比,体现出“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数据浩繁,如果仅仅以300兆作为描述,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一部普通的高清电影所占据空间,都是这个数据的三四倍以上,若没有对比,就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无法体现出新产品的独到之处。

  另外,这篇新闻还提到:“值得一提的是,‘复兴号’的网络控制系统首次引入了高速以太网数据传输和维护网络,传输带宽由1兆级提升到了100兆级。如果说以前是‘乡间小道’,现在则是宽敞的‘高速公路’,借助以太网……”这一部分描述的是高速动车组的网络传输能力,作为高速移动的列车,通过无线传输来传递数据的能力,长期受到限制,但“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通过技术革新有了新突破,用“乡间小道”和“高速公路”作对比,能让读者瞬间体会到前后的技术差距。之所以作者选择这样的方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高速动车组领域的一些技术变化,原理技术核心层的读者,很难通过生活中的数据对比来领略其中的变化,不论是100兆级的带宽,还是控制系统这样的专用名词,在生活中的实现难度要低很多。

  3 科学与文学素养应相互包容

  在科技新闻的写作领域中,不论是网络新闻还是报纸新闻,读者们越来越体会到稿件的干涩,似乎除了时间本身干巴巴的描述,再也没有更多有趣的阅读体验。造成科技新闻呈现出不接地气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科技新闻从业记者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多数是文科出身的媒体人,对科技事件本身理解不够透彻,也就无法写出更详细的稿件;二是媒体从业人员无法实现文学素养与科技素养的相结合,这个问题出现除了受到科学素养水平影响外,也与个人理解的新闻风格有关,有的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创作中,刻意追求简单、客观的描述,将新闻的文采与第三方的客观表达放在了对立面,其实这样并没有任何根据。

  实现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在科技新闻领域的相互包容,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从新闻创作角度来说,将生涩的科技内容转化为普通读者能看明白的稿件,已经具备一定难度,如果想做到文采飞扬,更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一是要有“翻译”的心态。科技新闻的写作本身就是一项“翻译”工作,将物理、化学、医疗、海洋生物等各种理科专业名词和事件,翻译成人人都能明白的话语,需要比较深的理论功底和采访细节,否则容易出现谬误。而翻译工作除了转化外,还有再加工的功能,仅仅说明白事情的原委,这是采访的第一步,转化成一篇优秀稿件,才是文采的价值。

  二是要改变传统老旧思维。新闻并不仅是平铺直叙,客观不代表是生硬的传话,新闻稿件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承载形式,也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如果不能够改变这种思维,那么科技新闻的写作和发布,也很难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新闻写作中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的辩证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素养 辩证 科学 文学 新闻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