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以“四向四做”为指导,完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以“四向四做”为指导,完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1-09

以“四向四做”为指导,完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中国记协理事会代表及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对新闻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取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此次讲话是一个理论体系完整、思想内容深刻、观点表述新颖的重要讲话。[1]

  深入学习讲话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一系列讲话,特别是结合他于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领会“四向四做”新闻人才标准,并将标准落实到新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是新闻教育的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一、深刻领会“四向四做”,培养卓越新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11?7”讲话中提出的4点希望,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键问题的又一次深化与提炼。此次讲话精神与2016年“2?19”讲话、2013年“8?19”讲话等一脉相承,为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明确标准,指明了路径。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培养政治坚定的新闻人才

  “政治家办报”是毛泽东关于报刊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1956年,毛?啥?在同吴冷西的谈话时对此做过集中阐释: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书生办报的最大缺点是“多谋寡断”,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2]“政治家办报”的几点核心要义包括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即办报为了谁的问题;领导干部要亲自抓报纸,即报纸是什么的问题;练就高超的办报艺术,把报纸办得既严肃又活泼,即具体怎么办报的问题。[3]

  对“政治家办报”提出新的时代要求,是“2?19”讲话的一个重要内容。[4]在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新格局中,在当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的国际新形势下,守好舆论这个阵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成为其首要内容。讲话提出了“五个事关”,深刻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舆论环境空前复杂。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显得尤其重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还要管好用好互联网,增强阵地意识,巩固新闻舆论阵地。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为“四个牢牢坚持”,其中党性原则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在“11?7”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放在首位,将政治坚定作为衡量新闻工作者的第一个标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树立非一日之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纷繁芜杂的国内舆情环境中,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坚定的信仰,才能确保政治立场正确。与之相适应的是,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坚持正确舆论观,培养引领时代的新闻人才

  舆论导向问题历来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将舆论导向作为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提出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他还特别强调了都市类报刊、新媒体、非新闻类节目都要讲导向。在“11?7”讲话中,舆论导向的内涵则被明确阐释为以正面宣传为主,引领全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引领时代潮流,服务国家大局和社会发展需求,成为衡量新闻人才的又一重要标准。

  (三)创新观念和方法,培养业务精湛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创新观念和方法,是对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要抓好理念创新,以创新思维打开工作新局面,并把重心放在基层。理念、手段、基层工作“三个创新”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三条基本路径。“2?19”讲话则把人才培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加以强调,将其作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首次被明确为新闻人才业务能力的新标准。“11?7”讲话则凸显创新意识的重要性,鼓励新闻工作者勇于突破自我,为新闻工作者的全面成长和成才指明了方向。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养具有人民情怀的新闻人才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关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渊源已久。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全面阐释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问题。毛泽东在提出“政治家办报”的同时,强调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是宣传成功的基石: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5]。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一直是我国新闻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则。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在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中得以重申: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6]。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人为本一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观点。在“2?19”讲话中,他明确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了解民情。把“党和人民放心”作为衡量新闻工作者的标尺。在“11?7”讲话中,他再次强调人民性的问题,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党和人民信赖”的更高要求。

  二、以“四向四做”为指导,优化新闻人才培养体系

  在“四向四做”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居于首位,其实质是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以确保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就是政治家办报的检验标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该成为统领舆论工作和新闻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

  (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统揽,提升新闻宣传素养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从业者不仅要在理论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内涵,更应将其运用于新闻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观察事物,分析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如何系统、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统领地位?如何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将之作为终身信仰指导新闻实践?这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亟须攻克的重要难题。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而在当代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中,清华大学率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相继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实践。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大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纳入通识必修课模块,部分高校在文理基础课中将其作为必须选修的人文类基础课程,如复旦大学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作为必选课,更多的高校以系列讲座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如四川大学。

  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统领地位,打造以之为核心的课程群,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升师生新闻宣传素养的一条有效路径。重庆新闻学院自部校共建以来,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课程群,改革教学模式,帮助师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已有的通识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纳入学科基础必修课模块,同时还开设“媒体阅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导读”课程,组织“新闻理想者部落”,开展专题研讨会。“媒体阅评”从新生入学之始便引导其培养良好的新闻阅听习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新闻评价标准,进而提升其新闻作品鉴赏能力与批评分析能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导读”进一步拓宽学生对经典理论的学习视野,强化学生对关键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避免消极抵触情绪,学校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家教学团队,利用QQ群、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将课堂延伸至线上、线下,带领学生实地调研。此外,学校还邀请业界、政界、学界联合设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用讲义”,构建简明扼要的“知识点解读+行业典型案例访谈+学生自主设计习题”三个模块组成的教材框架,编写学界认可、业界认同的实用教材。学生自发成立的“新闻理想者部落”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邀请业界精英,组织“政治家办报”“舆论与真实”“娱乐与导向”等专题研讨。

  (二)以新闻评论为抓手,树立正确的舆论观

  舆论引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要树立正确的舆论观,首先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底层百姓的真实状况和心理状态。当前我国网民已超过6亿,接近总人口的一半。网民迅速崛起,成为“新意见阶层”[7]。被称为草根的普通民众直接参与新闻信息传受活动,而且人人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新闻传播活动真正实现了平民化、草根化和非专业化。[8]大学生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面对当今社会海量信息的现实状况,他们在迅速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的同时,也容易受到诸多虚假信息、错误信息的干扰和误导,易产生错误的观念。在舆情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新态势下,如何把握时机发出声音,适时引导舆论,是当代新闻传播人才更应具备的基本功。

  在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新闻评论”课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对新闻采写编基本功从事实呈现到观点表达的综合运用,又是在社会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分析和观点提升。近年来,重庆新闻学院逐步探索以“新闻评论”为抓手,以系列微课、国情讲座、舆情分析、新闻发言人等课程为拓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观。我们围绕“新闻评论”研发系列微课“新闻V评论”,每期10分钟,在网站和公众号同时发布;围绕“新闻评论”拓展线上评论写作实践空间,创办“言吧”微信号,作为日常新闻评论习作展示的平台,力求将其打造为当代大学生的舆论阵地。我们还开设“国情教育”系列讲座,邀请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商委、市外经贸委等市级部门负责人讲学或带领学生实地调研,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入了解市情、国情;开设“舆情监测与分析”“新闻发言人与舆情引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培养舆情识别能力、舆情分析能力、舆情引导能力。

  上述课程体系的搭建仅仅是开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舆论学的研究、评论类等核心业务课程及舆情分析类课程三方面进行拓展。树立正确的舆论观,还需强化效果意识,把握好时度效。“时度效”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也是一把标尺,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供了衡量标准。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对舆论学的基础研究和介绍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观。评论类和报道类核心业务课程也应进一步细分和深化,如可以开设“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新闻述评”等课程,深入讲解“时度效”的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社会调查、舆情分析类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则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舆情,理性分析与判断,从而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如我们可以开设“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络舆情研究”“网络数据分析基础”等课程,引导学生运用社会调查工具开展调查研究,运用数据挖掘知识,开展网络舆情研判等。

  (三)以“走转改”改革实践教学,锤炼良好的新闻作风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不仅是用户,新闻工作者也要面对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上有无穷无尽的新闻线索。互联网时代的记者需要克服信息获取的极大便捷带来的惰性。去媒介的交流,面对面的采访,与电话、邮件采访,甚或网上粘贴复制相比,显得难能可贵。然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只有扎扎实实深入基层方可获得。到现场采访,用事实说话,依然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应有基层意识,如何将基层意识贯穿到新闻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卓越新闻人才的专业本能,是当前新闻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命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我国新闻界广泛开展已经6年有余,正逐步成为一项常态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帮助新闻工作者克服电话、微博、微信等便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带来的工作惰性,避免脱离群众、闭门造车,偏听偏信无根之语,应鼓励编辑、记者走群众路线,学习群众鲜活的话语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吸引其注意力,以踏实求真的调查核实精神获取群众的信赖。“走转改”对于回应社会需求,弥合社会分歧,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强化“政治家办报”意识,都有着重要意义。“走转改”是新闻战线的一场正本清源的实践活动。[9]

  我国新闻教育在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也面临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学生人数的增加,双师型师资的匮乏,都给新闻实践教学带来了挑战。部校共建为媒体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以“走转改”改革实践教学,带领师生深入基层,是培养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未来新闻工作者的关键环节。

  经过数年探索,重庆新闻学院探索了以真实任务为驱动、以真实评价为目标、以专业教师与编辑记者“1+1”联合指导为特色的“走转改”实践教学模式。以2015年为例,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学校协同策划,遴选9位市级媒体骨干编辑、记者,带领2012?48名学生分赴西安、兰州、敦煌,挖掘“一带一路”沿线与重庆有关的故事。2016年,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国家战略,以“新闻学子看扶贫”为主题,54名新闻学子深入重庆4个扶贫重点区县走村串户进行实地访问,寻访扶贫工作中的感人故事。2017年,以“访市井寻重庆匠人,探企业求精良制造”为主题,110名新闻学专业学生分赴合川、江津、荣昌、永川等基层,深入市井生活、深入企业一线,寻访重庆“非遗”传人和技术达人,宣传工匠精神。

  以“走转改”等理念指导新闻实践教学,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和运用落到实处,不失为培养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的一条有效路径。

以“四向四做”为指导,完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四向 人才培养 体系 指导 人才 新闻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