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论文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1-11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

  各项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都是在充足的劳动力支持下实现的,要想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便需要对我国劳动力结构进行分析,确保劳动力的正常供给。但是,受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呈明显老化趋势,青壮年劳动力所占比重不断下降,45岁以上的中年劳动力比例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要想确保劳动力的正常供给,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便需要从人口老龄化视角出发,加大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研究力度。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

  在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所造成的影响之前,应先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及主要成因,以此作为理论基础。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表示老年人在总人口数量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属于一种社会现象。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国家60岁或65岁人口,所占比重在总人口中分别为10%和7%时,则可以将其称作人口老龄化,此次研究中,是以65岁的标准来界定我国人口老?g化现象的。据相关数据显示,1964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5.5%,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近些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止到2015年老龄化人口比重已经上升至16.14%,同时,这种趋势仍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突出[1]。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成因

  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医疗卫生、健康保健也进步明显,人口寿命随之得到有效延长,老龄化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第二,人口出生率下降。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人口激增现象,但同时也降低了社会的生育水平,新生儿数量大大减少,变相加大了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第三,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人口死亡率,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且老龄化加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的原因。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影响

  所谓劳动年龄人口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我国在对其进行界定时,男性和女性年龄范围分别为16―60岁和16―55岁[2]。此次研究中,将15―64岁的人口作为劳动年龄人口,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其结构所造成的影响。

  (一) 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最高

  相关数据显示,自1990年―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趋势走向呈倒“v”形,1990年―2000年呈上升趋势,到2000年所占比例达到最高,2000年―2015年呈下降趋势,所占比重不断减小,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仅为73%[3]。如果不及时从政策层面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强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控制和调整,则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二次腾飞”。

  (二)2011年之后总抚养比呈上升趋势

  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减缓人口增长速率,缓解人口压力,但是该项政策在几十年后也暴露出了其弊端。在计划生育实施阶段,每个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几十年后,老龄化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并且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每个年轻人平均需要抚养两名甚至更多老人,使得抚养比也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在2011年之后表现尤为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也加重了对社会的负担,不利于经济的良好发展与社会的进步[4]。

  (三)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不断老化

  根据调查可知,从2000年―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老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高年龄劳动力所占比重持续增加。虽然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15―40岁年龄段的人仍占据绝大多数,但同时40―64岁年龄阶段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45―64岁年龄范围的高龄劳动人口,比重增长速度更为明显,从2000年―2015年便由原来的19.06%上升至27.87%,比例增加了近1/3,使得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重心逐渐转移至高年龄劳动人口[5]。同时,这种现象也预示着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仍会呈升高趋势。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合理建议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要想确保劳动力的正常供给,便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以便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一)完善“全面二孩”相关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此,应推广落实“全面二孩”相关政策,适度鼓励民众生育,提高出生率,以此来增加年轻劳动力,实现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调整。但是受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并愿意生育二孩,“全面二孩”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国家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获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首先,国家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从物质和经济上给予支持,鼓励人们生育二孩。其次,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新生婴儿数量激增,对儿科医生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国家应加大对儿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并提高其薪资待援,以吸引、留住更多专业人才。同时,针对女性受隐性歧视问题,应加大对生育二孩女性劳动权的保障力度,保护其生育权和就业权,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并消除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另外,国家还需充分考虑二胎户籍及上学问题,加快户籍政策的完善,加快学前教育配套设置建设,解决二胎落户难、上学难问题,免除二胎家庭的后顾之忧。   (二)加快落实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物质生活水平及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人们越来越重视保健养生,都大大延长了人均寿命。在此背景下,原有的规定退休年龄已经无法适应现状,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的出现,同时,大量劳动力的过早退休,也会加重政府在养老保险和退休金方面的财政压力,对此,便需要加快落实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该项该项政策时应谨慎对待,根据劳动力市场实际情况,对中老年劳动力的退出速率做出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同时应制定配套政策,采取激励措施,使仍具备劳动能力且身体状况良好的老龄人口继续参加经济活动。利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参与率,进而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实现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控。

  (三)加大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对其未来?势进行预测,可以发现这种现象仍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越来越深,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升高。基于此,可以通过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加大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使其能够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一方面,应针对老年劳动力群体特征,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社会经济保障政策,保护其各项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提高对老年劳动力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全面推行再教育和终身教育,强化老年人力资源的终身学习意识,使其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产业和职业结构发展变化。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构建合理的机制使得劳动力的投资和回报相匹配,从而激励老年人力资源发挥作用。

  (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劳动力价值是工作中体验出来的,只有根据不同劳动者人群特征,为其提供较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才能使社会各个层次劳动力有机会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调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结构,以便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现状,对此,便需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应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问题,明确人口年龄的具体组成,从宏观层面加强调控,在促进企业改革转型过程中,做好劳动力市场调查工作,根据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对企业加以引导。国家在支持不同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结合人口年龄比率进行全面考虑,使更多的人可以投入到社会生产中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价值。另外,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应给予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当支持力度,避免劳动力供应失衡现象的出现,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供应问题,使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四、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提高认识和重视力度,明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所造成的影响,才能为调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所变现出的特征,可通过完善“全面二孩”相关政策、加快落实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大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促进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对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确保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合理性。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人口 老龄化 年龄 劳动 结构 影响
最新人口问题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口理论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发
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留意愿及其决定因素
关于流动人口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
基于ARIMA模型的中国人口预测与可持续发展战
《所罗门之歌》对黑人口头传统的活用
人口结构变迁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综述
关于公交流动人口监控系统的构想
热门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一)
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
论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二)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