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大学文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探微论文

大学文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探微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1-11

大学文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探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大学文化是大学之根、大学之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治理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实现充分发展与平衡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内部主要面临学术文化、行政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冲突,制度文化缺失、大学精神文化生态失衡等现实性风险。以发展大学精神文化为方位,关键是要破除高职院校学术权与行政权的权力倒挂关系,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目标,切实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诉求,追求大学在文化上的自立。

  1 文化冲突:学术权行政权关系的错位

  大学治理是以治理理念为价值取向的关联体平等参与、协商合作,共同治理大学的机制、方法和活动,[1]主要分为外域治理和内部治理。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推进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重新构建学术文化、行政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良性均衡的互动合作关系。

  1.1内部治理的核心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核心矛盾是权力在资源分配中所引发的矛盾,直接原因在于权力的泛行政化。行政权力在非行政领域内的超限施用与广阔延伸,在外部表现为政府行政权对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挤压;在内部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控制与僭越。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面临的挑战更为多元化、复杂程度更高。一是高职院校存在着教育资源明显不足且相对集中、高职称教学科研人员人数较少且能力偏弱等劣势,这就导致了行政权在资源分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学术权力由于自身弱势而更加趋向边缘化。二是职业教育政策的“跨界”特点,对高职院校加强治理体系建设、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水平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提升治理质量与效益、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持续激发内在发展动力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面临的主要任务。

  1.2资源配置模式失衡

  高职院校资源配置是指以获得最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效益为目标,对高职院校内部各类资源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组织与利用。[2]高校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资源配置应遵循以专业建设为主导,统筹资源分配的价值导向,在实际操作中应该遵循科学专业的决策组织程序。现实情况是,国内高职院校依然采取严重依赖行政决策、行政管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做法,虽然建有完备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但是在决策之前论证,决策之后责任追究等环节上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建立和执行合理、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掌握了学校核心行政权的少数人在资源分配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行政权力主导资源配置模式,与权力的“马太效应”相互印证,即行政权越大,话语权和决策权愈大,对资源分配的控制力愈大。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以权力谋取职称、以权力获取科研项目现象,根本原因可归结于权力本位主义的根深蒂固,以及大学人文精神、学术道德信仰的日渐式微。

  1.3行政权对学术权的控制与僭越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职能。高职院校学术权力的主体是高职称教师与高水平科研人员,但是高职院校上述“双高”人员的数量较少,而且学术研究水平往往也先天不足。学术权力主体的弱势地位,在客观上造就了高职院校内部学术权力的日益边缘化倾向,学术研究人员、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无法得到有效表达和完全落实。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并行贯穿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之中,作为学术研究机构,高校的日常运作要做到学术优先,即以学术管理为主线,行政管理服务于学术管理。高职院校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对学术权力形成了控制和僭越。比如,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也都建立了学术委员会,但是其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大部分成员往往都由行政领导来兼任,这也为学校党政领导运用行政权力干预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正常运作提供了便利条件。高职院校内部行政权力集中化与强势,学术权力边缘化与弱势化成为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矛盾。

  2 文化自立:高职院校有效治理必由之路

  大学文化是大学主体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传承和创造出来的包括大学理念、大学使命、大学制度、大学环境、大学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形态与物质形态的各种成果的总和。[3] 在“泛行政化――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管理体制的缺陷――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治理逻辑中,忽视了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治理源于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制度文化发展不健全,本质上是大学精神文化缺位与生态失衡。可以说,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是明智的,但在实践中若没有得到学校核心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协同和支撑,未必是有效的”。[4]

  2.1高职教育高等性要求大学文化建设要注重传承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非教育层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高职教育天然具备“高等性”这一本质属性。高职教育高等性与大学文化关系可以理解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集中表现为大学文化。[5]在法律层面,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达成了形式平等,但在文化层面形象地说,如果普高已经成年,高职还是一个幼儿。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根本,决定了大学存在方式与发展进路,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代际传递性。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应加强对于普通高校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当前,高?院校往往注重传承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容易陷入“本本主义”的思想误区。可以得知,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内容,但是上述内容显然不应该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所要传承的全部对象。就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这是一种本末关系、里表关系和根叶关系。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对大学文化的时代弘扬和具体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学习而非传承的对象。应努力开掘普通高校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内容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科学性和包容性。可以说,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文化本位上缺乏科学和理性精神,缺乏自由和宽容精神,造成了当前行政权力中心化和学术权力边缘化的不良局面。

  2.2高职教育职业性要求大学文化建设要塑造品格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性也是其根本属性之一,这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不仅决定了其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决定了其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持续推动优秀行业、产业、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大力培育具有职业特征的大学文化。职业性也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独特品格,而在当前,尤其要体现在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上。所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在一个行业中经过历代传承、积淀所形成的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和工作准则,本质而言就是一种文化。“工匠精神”虽然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因此,注重对“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要着眼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专业建设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体味行业文化熏陶,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向提升。

  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做出积极探索。该校自2013年开始,以“全人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两门职业基础课为抓手,一门行业文化课程为支撑(以工匠精神为主体),打造出颇具校本特色的“321”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组成了一支由教授、博士领衔,人文社科骨干教师、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为主体的教育团队,形成了一套以“思想引导”、“知识建构”、“文化熏陶”、“生活体悟”为方法的教学体系,为同类学校开展富有职业特征的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2.3高职教育区域性要求其大学文化建设要凝练特色

  高职教育除了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本质属性外,还具有区域性这一鲜明特征。所谓高职教育的区域性,是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必须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体现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个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专业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整体办学水平。[6]高职教育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其在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时必须融汇地域文化,彰显文化特色。首先,高职院校大学文化与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本身构成融汇共进的关系。一方面,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熏陶,并逐步内化为文化认知,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一旦形成,必然以其先进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推动地域文化发生解构、重构和向前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应以开放性的姿态融汇地域文化,温故纳新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地域文化教育,让自己的大学文化深深打上地域文化烙印,凝练大学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位。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该校地处江苏省淮安市,这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全国文化名城,这里有以淮安话为主体的方言文化,以淮扬菜为主体的饮食文化,以明祖陵为主体的大明文化,以西游记为主体的西游文化,以周恩来、韩信、吴承恩等一批杰出人物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有以京杭大运河、淮河等为代表的水环境文化等等。办学以来,该校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论坛、参观文化遗址、开设淮海剧选修课、建设淮安“人杰地灵”地域文化墙、开展地域文化科学研究等方式,以开放性姿态吸纳淮安地域文化,同时结合淮安地域文化精神持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依托淮安名人文化打造以德育人品牌,吸纳淮安地域民俗文化,举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将淮安地域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推动文化建设与内部治理同步并进。

  总体而言,在我国高职教育转型发展时期,从治理质量、效益、水平而言,在做好制度顶层设计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不遗余力建设好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这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彰显大学精神文化,实现内部有效治理的必由之路。

大学文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探微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阈 高职 院校 内部 文化 大学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