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构及运行机制研究论文

高校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构及运行机制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1-13

高校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构及运行机制研究

  一、国内高校实施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与专业素质相对的概念,与专业素质相比,这些方面的素质往往更具基础性、根本性的特征。非专业素质通常具体是指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如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等,包括文化知识、通用能力、必备人格等。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而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

  非专业素质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涵盖了观念、品格、方法、能力诸多层面的内容,其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素质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载体。正是这种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非专业素质具有非专业性、非结构性、非强制性、自主能动性强等相关特征,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的成功、成才有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它对培养大学生成功成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影响大学生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关键所在。因此,对非专业素质教育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反思并构建高校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改进高校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相关运行机制,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高校实施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 我国高校纷纷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探索素质教育道路。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教育, 其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和系统, 已经形成成熟的组织体制、稳定的课程体系、优质的师资力量。而非专业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和实践的初步探索上, 大部分高校在非专业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组织体制不健全、人才队伍不稳定、保障体系不完善、资金支持不到位等问题, 甚至有的高校是在专业教育课外, 以人文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代替非专业素质教育, 导致高校部分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发展后劲, 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 非专业素质的缺失势必成为高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瓶颈。根据大量研究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仅仅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却忽略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作用。

  二、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1、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架执行思路

  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专业素质课程教育方式需要根据不同学校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来逐渐改进,逐步提高教育效果,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操作体系需要逐步细化,增强可执行性,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也需要逐步完善,同时需要建立一只踏实工作、富于开拓、敢闯敢拼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工作者队伍。要针对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利用学校及社会软硬件设施设备,整合各种有用智力及行政资源,从上至下充分调动学院领导层及组织层,学生工作部门、党务中心、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班干部统一协调,大胆尝试,促进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为了达到此目的,首先要走访调研,贴近学生。通过走访调研已参加工作的往届学生,根据他们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结合在学校的表现与所学,为此项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在校内,也积极走进宿舍与在校学生之间加强沟通,调查他们所需以及建议。整理之后,形成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的项目内容;其次,分类归纳,设置载体。将前期调查获得的项目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归类。由项目负责人召集团队老师、各学生团体负责人展开讨论,确定并细化各项目内容,展开项目可行性讨论,交予学院领导部门具体审核通过,对通过的项目研究设置载体,制定考核方式,安排相应的负责人。

  再次,利用资源,充分开展。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条件和优秀师资力量开设门类丰富的非专业素质公选课。根据学生规模与项目内容要求,增设相关学生团体,配足学生工作干部,并纳入一定的管理体系中,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使一些学生工作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上,利用自身的身份优势强化非专业素质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有目的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根据学生需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再者,构建非专业素质教育宣传网站,加强宣传引导工作,扩大宣传及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给予帮助及建议。促进非专业素质工作的开展,及时将非专业素质进展及典型事例上传,使广大学生都能了解此项工作,并且发挥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

  最后,定期考评,集中反馈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培养。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与延伸性。在开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既做好参与者,也鼓励学生同时扮演好监督者。形成有问题及时反馈,有想法建议及时汇报的良性协调机制。不断丰富非专业素质培养内容,创新各项载体,形成项目不因人员变动而停滞的高效运行体制,初步形成运行良好、效果显著、及时更新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非专业素质项目实施具有持续性和延续性,要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找经验,寻规律,探路子。因此需要制定多套灵活的??施机制,保障项目的正常运转与完善。

  2、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载体设置

  载体的选择对非专业素质教育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载体在选择与确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基本情况,载体的选择上需要体现可延续性、高效性、学生自主性、较强的针对性等特性。

  另外,载体的选择要体现与时俱进性特征。在这个信息化非常普及的时代,各种信息平台都是学生交流的地方。这对于发展巩固非专业素质的教育平台及相应载体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一些传统的载体如课堂,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根据培养要求,巩固创新此类传统载体。从提高身体素质,文明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思想素质,创新素质入手,开设例如演讲与口才,化妆与服饰搭配,商务礼仪,摄影与PS, 书法基础,形体训练等非专业素质课程。课程体系之外开展“三走”活动,让锻炼成为学生日常做的最普遍的一件事情;通过举办“宿舍文化节”、“文明宿舍”的评比展现学生基本的文明生活素质;举办“演讲比赛”、“讲课比赛”培养学生师德、师风,锻炼思维能力;通过邀请高雅艺术进校园,知名人士进校园,在欣赏的过程中品味生活,提升人文素质;党务中心组织“党知识竞赛”,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端正态度,立志明礼;通过继续开展“SYB”培训班,以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创新素质。另外,要利用专题网站、BBS论坛、微信、微博、朋友圈等新时代的载体扩大非专业素质的教育阵地,时刻把握新载体时代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发挥新载体的及时性、沟通便利性、可操作及趣味性较强的特点。促进非专业素质项目全面的开展。   三、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

  1、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运行方式

  首先,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并将其列入学校学生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并给与相应的学分。将非专业素质教育列入学校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中的目的是提高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地位,一方面是非专业素质如今已经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占到了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白加强综合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明确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同等重要性,自觉的参与到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项目中来。

  其次,非专业素质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注重课程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改革课程体系与学生考评机制,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不局限于课堂,多组织实践拓展,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合作、自立自强、扩展思维的良好习惯。组织学生积极深入社区、敬老院,定点服务,养成尊老爱幼,沟通交流、和谐文明的优良品性。开展贯穿学生发展全程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健全非专业素质考核评价体系,着手实践项目来培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

  再次,在实现方式上,实施学生自愿自主参与,同时辅助设置规定性教育内容。非专业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保证各项教育措施落到实处,又要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规定性与辅助性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涉及到学生将来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上,必须要求学生每一项都要达到标准。当然,涉及到辅助教育时,以学生自我爱好为主,自愿参与,学院主动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教师可以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引导学生从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抗挫折能力、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方面来培养非专业素质。

  最后,学校应在考评方式上做好组织管理。创新途径,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参照相关学者的研究,建议采用量化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考核。同样,非专业素质的开展,需要学做好组织宣传,营造氛围。明确自身引导的角色,着手做好舆论宣传,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非专业素质成绩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入党推优等积极联系起来,提高考评体系的可操作性与公平性。

  2、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机制完善与协调

  非专业素质项目实施具有持续性,要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找经验,寻规律,探路子。需要制定有一套灵活的实施机制以保障项目的正常运转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机制:

  良性的沟通协调机制。非专业素质教育项目涉及很多方面及内容,参与人数为学校全体学生与相关工作人员,人员众多。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就显现的十分重要。建立良性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利于学生扮演好参与者与监督者的双重角色。学生应及时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或者自己的建议告知项目负责人。各项内容的负责人不定期地约见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了解情况,收集问题与建议,加强改进,创新载体。形成项目总负责人、各项内容负责人、学生团队负责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

  能上能下的转换机制。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及时改进实施过程中与实际不相符合的内容与方法,让项目实施更具可操作性。建立能上能下的转换机制不仅是载体方面的转换,在人员方面,同样也要鼓励干实事、主动多干事的学生成为干部,替换不干事、被动干事的干部,形成一个良性的用人机制。当然,项目负责人方面可能会因调动或者其他原因,无法正常履行负责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时,应该主动要求作出调换,形成项目实施不因人员变动而停滞,同时不适应的载体及时更换,保障项目持续进行。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某些项目内容也可以根据特定环境要求进行取舍,既保持了项目内容的一贯性,也凸显了项目内容的发展性。

  有点带面的稳健推进机制。非专业素质教育及非专业素质的养成不是短时期就能实现的,因此需要逐步推进。由于时间、人员、设备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可以先将便于开展的项目先行开展,做一个试点,观察实施效果与学生的反映,总结经验,寻找总结规律。之后,再行大规模的开展,既能保障项目之间的连贯性,也能保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防止一开始投入过多,?_乱了学生正常的时间安排,挫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校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构及运行机制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非专业 素质 机制 体系 运行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